文:多頓

有時間,我也想打機,我也想溫習,我也想休息。磨人的工作好幾次都令我有衝動放棄。

 

翻開這篇的你,大概不認識中大學生報,也對出版工作沒有概念。讓我先簡單介紹:中大學生報,吃力不討好。

當其他同學聚會,回宿回家享受自由,甚至密鑼緊鼓溫mid-term之時,我總困在會室,永無止境地討論。幾次趕不上尾班車之後,我也在想為何還要留下。最初是希望擺脫過去一年每天漫無目的的生活。上莊之後,可能是對自己的承諾,或多或少還有對同學的責任。

到現在花了一年,多少從吃力的工作中有點得着:最少,它是個讓我重拾思考的地方。

從漫長的討論中醞釀思考

如果你還記得,年初有不少同學輕生,當中以中大為甚。氣氛一時間變得緊張,人人都議論紛紛,研究問題所在。眼見同學相繼離開,負面氣氛逐漸散播校園。面對當時的氛圍,我們只好倉促在校園中心放下一塊空白展板,讓人寫下鼓勵字句。

然而,我們能做的又是否僅止於此?我沒有想過,也想不到。回到編輯室,我們打算討論如何理解同學輕生一事。「可能一時睇唔開啫?」——基於印象,我們首先有這樣的懷疑。但問題若是如此簡單,我們便會以為安慰能解決一切,然後用一句「睇開啲啦」了事。但我們從來沒有,也不能深究負面情緒從何而來,畢竟沒有抑鬱者的經驗。那麼我們該如何進入他們的處境?推翻脆弱的想像,討論便無以為繼,陷入沉默深淵,如是者維持數小時以上,精神也隨之消耗。

會議空轉同時,我們一直跟進網上的資訊,發現不少同學分享抑鬱時的心情,並指責一面倒的正能量讓抑鬱者背負多一重強顏歡笑的壓力。我們因而對抑鬱者處境有了些少線索。之後我們嘗試代入抑鬱的同學的處境:倘若我們遇上學業、家庭、感情或是種種困擾,最需要的是多些時間、空間處理這些負面情緒。但長時間的學習令我們無法停下喘息,甚至會加劇惡況。我們開始尋找中大制度內暫延學習的可能,例如退修科目和休學,及後才發現手續之繁瑣、審核之嚴格,歷時之長,讓同學很難得到幫助。訪問過輔導員,又發現他們一人面對數以百計的個案。我才明白原來即使抑鬱者主動求助,仍面對重重障礙,而過程本身就會加重抑鬱。

如果我們不理解抑鬱者的感受,又談何真正幫助他們?回望社會、網絡、校方公告上都是對抑鬱者勸告,當主流媒體都聚焦在逝者何以自尋短見時,我們選擇將話語權交回抑鬱者,徵集投稿,讓讀者充當聆聽者,好好理解抑鬱者的感受。

由空白展板到成為一個常刊專題,我們透過討論推翻,然後衍生出想法,轉化為行動,這些都讓我們對日常的想法多了一份批判的意覺,並思考改變的可能。

從學習重新認識所「熟悉」的……

討論依然繼續,這次關於六四。「你對六四有咩認識?」經歷幾十分鐘,結果只有一些片碎的念頭:「上街,抗議,政府出動軍隊,鎮壓,平民被殺」。其實,我對六四事件的認識不比任何人多。但自小從老師和長輩口中、從歷史書本中,得知六四事件的小片段,香港又一直有六四集會,總令我覺得這件事隱約有些重量。

要為陌生的事出版特刊,難免覺得力有不逮。但背後卻還是有股求知欲在推動自己,就如其他閃過的學習念頭。因此,出版六四特刊成為我珍貴的學習機會。而有賴過往編輯們整理的資料,我們很快便選定一些書籍和電影。考試一完結,我們就由零開始閱讀。

首先讀趙鼎新的《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作為認識事件的起點,它有別於預期,沒有聚焦於六四當天,而是從整個中國社會在80年代的變遷談起。原來民眾生活習慣的小轉變,例如西方文化書藉的興起、忽然的麻雀熱潮,可以反映整體社會價值觀轉向追求自由。這令我印象深刻。再者,當時的政策變動,如大學擴招導致畢業生出路渺茫、經濟改革成果向少數人傾斜:不論是知識份子還是農民,都未有從改革中受惠。正是這些習慣與政策的改變將學運推向爆發邊緣。看罷,我對八九民運似是有了飛躍的認知:它不再是短短一兩個月的慘劇,更包含幾個年代民眾對一系列社會改變的不滿和訴求。

初步認知以後,我們終要選定稿題。由於思緒短時間內被中國改革開放歷史填充,我忽然對中國議題感興趣,我希望進一步了解中國工人面對的處境。幾十年後,中國終於富裕起來,他們的生活有所轉變嗎?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盡力搜集中國工人的資料,發現他們的待遇每況愈下:國家生產總值不斷提升,工人薪金卻在比例上不斷下降。這與我對經濟發展的認識背道而馳,我因而更感興趣。深入發掘後,發現原來中國政府欠缺保障勞工的法例,而且疏於執法;農民工因農村收入無法負擔生活而離鄉別井,但基於戶藉問題,在城市又要任人魚肉;再者,缺乏獨立工會,工人求助無援。國家越富裕,工人處境卻越見坎坷。

六四特刊工作期間的閱讀,令我體驗到中國勞工的處境,就像隔空和他們建立了某種關係。現在看到有關中國勞工的新聞,也會憶起他們的生活處境,而且有更多感受。雖然要在假期間背負龐大的閱讀量,甚至當初沒有說服自己閱讀的理由,但吊詭在出版過後,我才感受到這些閱讀和學習令我建立起對歷史的宏觀視野,遠勝過往的歷史教育。雖然我討厭這種先苦後甜的學習,但回過頭來相信絕對是我可貴的學習經歷。

工作以外,我們做甚麼

或者我製造了一種錯覺,令你以為學習和討論通通都圍繞工作,而且相當嚴肅。但其實工作以外,我們對生活也充滿熱情!

每天,報社的大電視上都有不同節目,有時是幾個不諳足球的莊員在踢FIFA,有時是無厘頭cult片電影馬拉松。喜歡煮食的話,又可以拉幾個莊員一同外出買餸準備晚飯。有新番動漫,又可以馬上威逼利誘身邊的人加入。

「點解做完嘢仲要留喺度?」因為拋開工作,這裏更是容讓我們實踐探索的生活空間,哪怕是無聊的想法,大家都願意在此談天說地,也樂於互相嘲笑,因此也時常產生意想不到的討論。由「媽咪麵應該搣碎個麵先定落咗包粉先」到「看一套庸俗爛片有甚麼快感」,天南地北都無所不談。在大學,甚至社會之內,我們算是罕有的地方,讓一群人聚在一起,吱吱喳喳,嘰嘰吉吉。

編輯工作之繁重,令整理永遠排在日程之外,久而久之,會室凌亂不堪。今年,我們終於有機會重組空間。偌大的會室,到底可以要來做甚麼?搞個對外開放的小型電影院?怎樣才能吸引同學上來與編輯傾計?對我們而言,會室是我們的生活空間,一切可能都由此發生。期待有天你會加入我們整理好的新會室,延續這裏一同尋覓探索的浪漫。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