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Love女人》
香港女同盟會編,2008

文:DXD
 
此書在美工設計上下了不少功夫。美觀之餘,典型的彩虹色調與蝴蝶,也予人很攣很"Les"的感覺。這種解讀方式,許較常見於(女)同志社群中。筆者翻開每頁,感覺份外親切。

封頁之背,以書籤形式附著一張「新篇初階同語迷你學習詞典」,著實為不少讀者提供了當代同志述語的基基基礎教育。某直友人本對同志術語一無所知(除了"Gay"和"Lesbian"二字),略讀此詞典後,竟誇口道:「真好,我已經完全學懂了(同志之間的術語)!」筆者忍不住嘲笑她。

書題「艾Love女人」,不僅玩食字趕潮語,賦予「艾」字以「I(我)」、「年少女生」和「年長女性」幾個字義,比「艾粒」這名字來得有意思。

副題「香港會愛上女人的女人口述故事」亦有趣-為甚麼不叫「女同志的口述故事」,不叫「女同性戀者的口述故事」?為甚麼不像此書的前身-《她們的女程印記》或「男」同志那本《情長同志》一樣,索性叫「口述歷史」?首先,「會愛上女人的女人」,不必然等同「女同性戀者」或「女同志」;而定義為「故事」,可省卻「大/小寫歷史」的爭端。編委會一方面稱不要自己的經驗被他者再現,另方面也努力嘗試不自恃權威而將自己的出版定義為小眾中的「大歷史」。

從正副書題的設計心思觀之,這本表面上軟性的同志主題讀物,具嚴肅意義。除一窺本地書中人物喜歡作甚麼打扮,匆匆幾十年間到過甚麼女同熱點去蒲等等,字裏行間「出奇地」出現了許多具社會運動色彩的語言,例如「權利」、「打壓」、「污蔑」、「政治」、「(社會)行動」、「同志運動」等等。而編委會成員亦於序中開宗明義地揭露了成書的政治性意義。

編委會的成員,包括香港女同盟(WCHK)中的骨幹人物。書中從序到部份故事主角到同運人物系列都帶有強烈的WC色彩。一般看法,WC不乏被指「走得很前(姐係『激進』?)」。但觀乎此書,那條「走得很前」的韁繩,有被勒住之勢。根據其會章,「女性身份認同意指在性別及自我認同上,而非生理性別上」,即凡自我認同為女性的人士,不論生理性別為何,亦會被視作女性。如此,「女人會愛上女人」的定義,不受限於生理性別。不過,在此書中,我們看見的故事主角,都是生理性別為女性的「女人」。作為一本難得地重整了半個世紀以還,一批婦女的生活經驗的「厚書」,在WC的編輯下,卻缺席了自我認同為女性,而生理性別為非女性的主角,可惜。

當然,有人願打,要有人願受。到底是沒有採訪的意圖,還是不敢曝光,不足為外人道。試想像,假設你打開了一本自稱是關於女人自述的書,然後讀到一篇,主人公說到:「我有陰莖,但我是女人」--有多少個你會不感異樣?相反,書中有主角提到,不認為自己是個女人,認為自己是個男人。但我們當中的多數,依然會認定這個主人公是「女性」,至少她出現在一本女人自述身世的書裏面。由此引申去推斷此書的目標讀者群,乃直人和同性戀者群中的主流──我們不去深究性別定義,只要認為一切理固而然,感覺沒有不對便可以。能令前進的女同盟放下身段,暫時陪我們一起墮後,感覺有趣。

基於企圖展現女同生活的多樣性,此書刻意在角色定上做得全面--頗為平均分佈的年齡層,來自各行各業……經歷中帶著純情的反叛的關於友情的家庭的成世速食的長情的終生游走在攣直之間的……其中一個故事主角,集「結婚後 – 生仔後 – 直變攣 – 異地戀」於一身,帶著孩子兩地走會情人,是筆者心目中的經典。當中有否存在對錯與責任等問題,留待每個讀者作出獨立思量。

至於所謂「全面」,自有商榷。「艾」字正義,指貌美女生,對,貌美便搶眼,搶眼就容易被看見,被看見「才有」自我表述的權利。五十幾年間,有幾多女同淪常悲壯故事不能在此書浮面,誰知道?而近十年間,每逢紅日,市區多少貌南亞裔的外藉女生,攣得很出面地拍拖逛街。她們,又是不是「香港會愛上女人的女人」?誰找她們來口述自己故事?「艾」字再多義,小眾中的小眾,還是被隱沒。

然而,口述歷史/故事的可愛之處,或又在此。它不教導你由權力定義的真理,它不高級得讓你舒服,它有遠勝於《家好月圓》的追看性,它又像一雙歡迎你觀看對面屋戶主沖涼的友誼之手,它甚麼不告訴你它心目中事實的全部。

閱覽著幾十年來一些女同的生活經驗,窺見時代潮流之變幻不定,但愛的本質多樣而(好像)不怎麼走樣。半個世紀以後,若香港又有一班女人閒著沒事(或作「胸懷大志」)要出一本口述故事,屆時出幾個主角講講在香港完婚的酸甜苦辣,又怎麼樣?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