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image}

 

文:野山豬

朱佑人︰《澳門,我是誰》
粵語、英語對白,英文字幕
影意志策展,第一屆亞洲獨立電影節場次
 

當博彩稅足以穩佔澳門政府全年總收入七成的時候,五光十色的賭場開完一間又一間,高樓大廈建完一幢又一幢,街頭巷尾天天滿佈身穿賭場制服趕上班的人潮,彷彿就是必然命運——不是這樣的。藉著文化書店老闆的口、韓國清溪川復修計劃的成功、泰國創意產業的興盛,《澳門,我是誰》這套紀錄片希望告訴觀眾本土傳統可以與現代化並存,城市發展在豪裝商廈之外還可以有文化產業。

理當如此。不過,到底澳門是「誰」呢?

《澳》並未多作解釋。是提到澳門建築的形骸了,卻未觸及澳門社會的靈魂。陳冠中、龍應台、李歐梵,這些響噹噹的名字在片中出現,他們的言論被引用來批判澳門的單調發展,然而他們都不是澳門人,其言論甚至也不是針對澳門社會。澳門本土論述之失語,可見一斑。要回答「我是誰」,恐怕為時尚早。

經費不足,很多元素未及放進片長不足一小時的《澳》,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導演朱佑人表示是澳門長年依賴進口香港文化,市民都看無線亞視長大,本土文化的討論不多。作為第一個在澳門拍獨立電影,又針對當地議題拍過《亞明的澳門》、《沉默澳門人我不是》、《堂區的故事》的朱佑人,在這方面無疑是有心的,但打從九六年努力至今仍然覺得「目前欠的是讓文化人交流的平台,一切有待起步」,大抵澳門本土論述的開展並不容易。

為甚麼不易?倚重賭業和旅遊不獨帶來拆樓收地破壞歷史建築,由此掀動的地產熱潮更令樓價飆升直接擠壓民生。去年五一遊行民情聳動,不是沒有原因的。《澳》指一般澳門人不留意傳統文化的消失,這或許是事實,但我們對長久缺乏本土論述、越來越忙於餬口的小市民又能苛求甚麼?反過來說,若建構本土論述的責任全放在高談闊論的文化人之上,一旦供養有閑階級的澳門(單調的)繁榮褪色,用作交流的平台也就危危乎了。在放映後的討論環節,朱導演說片中訪問的書店老闆在金融海嘯後生意驟減不得不結束分店,大概是一個警號。

文化和民生扣連並進,應該有助打造更完整的本土論述。在《澳》片裡缺席的尋常街坊,說不定是下一次尋找澳門身份的同路人吧?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