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汀格利茨 

雖然今次金融海嘯,令不少人「損手爛腳」,但很多人都以為今次是獨立事件,只要金融市場有足夠監管、唔爆煲,這場金融遊戲還是可以玩下去。就算不論這是否可能,我們還是要問一個問題:真的唔爆煲就冇問題?

在過去,我們相信將資本投放在非金融行業,會令整個社會持續發展,不斷創造工作職位以及新產品、新服務,令人類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然而,在現今社會,由於金融膨漲的出現,很多非金融企業已成了銀行、基金的附庸,亦需更多地將資金投放在金融市場,而忽略實質產業發展。

股東大晒,發展拜拜

所謂金融膨漲,指的是大量資金流進金融市場。坐擁大量資金的機構投資者,大量購入各公司的股票,擁有了不少公司的控制權。這些金融資本和工業資本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無意於公司的長期發展,而只在乎在最短期內,以低買高賣的手法,賺取最高利潤。如以美國為例,資料顯示,現時股票的平均持有時間僅為一年。既然股票只會持有如此短的年期,股東自然無意作長期投資,因為對他們來說,那只是降低公司利潤(因而降低股價)的成本。相反,一些短視的政策,如削減人手、減低科研投資等,由於能降低成本,而且影響會於日後才展現,就被大加採用,好增加短期利潤以刺激股價。

同一時間,企業管理層的營運方式,亦因金融資本的領導權,而出現了改變。本來,企業的管理層有多少薪酬,或能否保住職位,是視乎公司的長期業績而定,因此多少會關注業務的長遠健康發展。然而,現時很多企業都會用公司認股證,作為除薪金外給予管理層的激勵;如此管理層的利益,就和股價的短期波動掛勾,對於公司長期發展反而缺乏興趣。

合併行為令企業債台高築

在上世紀後半段,歐洲、日本的戰後重建,和新興工業國的發展,令全球工業生產力大增;同一時間,新自由主義的上台,令各地民眾收入減少,消費力下降。於是,各種產品生產過剩,市場出現飽和,利潤亦不斷遞減。面對如此景況,(強行)合併以增加市場佔有率或減低競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市場大量出現了收購、兼併、合併等行為,捲入了數以千億元計的資金。

當投資者聽到公司合併的消息時,很多時都會預計股價會上升。可是,在收購活動背後,需要籌集大量資金,而最快捷的方法,是向金融機構借錢,再去購入股份。另外,很多企業為避免給惡意收購(亦為了抬高公司股價),亦需高築債台,以回購自身公司的股票。大量的債務,以及企業對借貸的需求,自然就令企業不得不對銀行資本唯命是從。無用多說,為求平衡,公司自不免在其他成本下手,如將人工、科研開發等項目縮減。
如上所述,減少僱員人數或減薪,是降低成本的手法之一。然而這就使大眾的購買力降低,對產品的需求量亦隨之削減。社會整體需求量的下降,會令這家或那家公司的實際業績受到損害,股價因而下滑,並增加公司被兼併的風險,於是成本下調的壓力又會增加,這就做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當然,數間公司的裁員或減薪行動未必會造成很大影響,但若大批企業採取相同做法便是另一說法。

結論

總而言之,由於金融資本取得了眾多企業的控制權,社會整體的發展,越來越被它們短視狹隘的利益所主導,產生很多不良的影響。就算唔爆煲,問題其實同樣嚴重,只不過不那麼容易為人所察覺罷了。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