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unny

天安門血腥清場的畫面,定格於六月四日的那天。那天的情景震撼了整代中國人,乃至遠離北京的香港人。但人不斷往前走,時代亦如常地向前翻滾,「六四」似乎已離香港人越來越遠。當所謂新一代都漸漸變為回歸後出生的年輕人,昔日哀痛震撼之情感又與他們何干?這個問題亦使很多港人感到疑惑——究竟年復年的悼念尚有甚麼意思?

不少人認為悼念六四已無必要。若以過去歷史來看待,「六四」就如二千年前的「焚書坑儒」,也是死了不少知識份子,但終究是過去了,空餘時看看書「得個知字」便可,何須刻意再提呢?若以鄰國往事來看待,「六四」亦如同烏坎村的群眾抗爭,別處的事當然要關心,但沒有必要每年動員過萬人來關心吧。但事實上,「六四」並非定格當刻、扎根他方的死事物,而是持續地直接影響,與香港息息相關的「活歷史」。

六四後遺

六四過後,國內自由派一蹶不振,縱然還有社會運動,卻只能散作零星,昔日舉國抗爭的群體運動不再復見。當政治的大門緊緊關上,人們對社會的關愛與對公義的追求無處安置,而進一步的改革開放,亦使社會大部分人變得只追求以個人利益為優先的經濟成就。人民愛國只因國家的經濟強大,連當日站在天安門前抗爭的學生領袖們,一些都選擇下海從商,例如楊濤與馬少方。但過於重視經濟,所犧牲的便是民生狀況。諸多民生問題,就如農民工被剝削及血汗工廠等,皆源於進一步的改革開放。

而一鱗半爪的反抗聲音,此近三十年間亦不斷受到高調打壓,政府將眾維權人士判以極高刑罰。雖則一直以來,都有工人或社會組織透過微博或微信等網上平台經營公民媒體,以發佈及記錄不同的維權運動,及揭露不同的社會問題。但中共於上年公佈了更新的《互聯網新聞資訊服務管理規定》,將其利爪進一步伸至互聯網站、應用程式等領域上,加強壓制言論自由。此規定要求網絡資訊發佈者、使用者及留言者提供其真實身份,昔日在網絡上仍可匿名留言的景況不再復見。可見,思想、言論自由被挾制的情況更為嚴峻。

在欠缺人民的監管下,中共政策一馬平川。除卻對社會發展的窒礙,血腥鎮壓亦為中國的學術與科研發展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痕。大量曾參與抗爭的學者逃亡,及後美國國會通過《保護中國學生法案》,超過五萬人取得綠卡,選擇不再回國,當中不乏科學留學生及科學家,使中國科學的發展延滯五至十年。除此之外,白色恐怖籠罩下,國內學術圈子變得噤若寒蟬,不公的事亦鮮有人願發聲,例如霧霾問題便因此不受人重視。此等對國家發展的窒礙並不止於上文所述,影響依舊持續。

反觀香港人,亦因六四,對中國民主化的議程出現轉向。昔日對中國民主抱有熾熱希望的香港人,眼見中國學生被政府粗暴鎮壓,希望頓然破滅。上代的政治領袖,例如司徒華,便因六四而與中共劃清界線,不奢望中共能慢慢改革,認為必須結束一黨專政,中國方有民主的可能。此外,亦有不少港人因六四感到心寒。回看傘運時期,中共坦克進港、前線警員荷槍實彈等謠言充斥於網絡上,一時之間恐怖氛圍彌漫,何嘗不因受到六四當日的衝擊所致?當然,我們也不能因六四會使人恐懼而諱莫如深。眼見六四事件為禍甚深,我們不能對其影響視而不見,反之應從中吸取教訓。

六四傳承

要判斷接下來的路向,回溯歷史乃非常重要,是不可忽略的一環。當中國因素與香港息息相關,而中國惡劣的社會環境與進一步的壓迫,皆直接影響到香港的政治發展與運作時,我們可以見到六四實乃一鮮明的切入點,可予香港人作為歷史根據,了解當下香港的政治定位。六四是一件現在進行式的事件,不可不察。是故透過不斷重談六四,將其持續地化為公共領域裡為人所討論的「活歷史」,更新大眾對其本身,及其後續發展的認知便有價值。除此而外,重提六四更可傳承一種八九激發的政治熱忱。

八九民運影響的不僅是北京的學生與工人,亦不止於中國的人民,遠至香港都被它掀起軒然大浪。昔日被視為「金錢掛帥」的香港人,竟於六四前的五月廿一日,集結過百萬人,於馬埸舉行支持民運的集會,縱然八號風球亦無阻香港人對政治自由的追求與渴望。將視角聚焦於當時的香港,便會發現這不只是中國的六四,也是香港獨有的「本土六四」。

八九觸發起香港人對政治的熱情及對政治改革的決心。即使今天再難重現昔日的光景,但每年的六四晚會,有相當大的政治動員力。時至今天,每年仍有成千上萬人願意參與燭光晚會。此晚會相對遊行或示威而言,沒有很強的對抗性,而昔日中共的強橫手段亦牽涉到大是大非,有較強道德號召力。作為一個門檻較低,只要安坐於會場便能出席的政治聚會,實乃一個適當的政治教育啟蒙場所,使新一代人受到濃烈的政治氛圍薰陶,培養出關心政治的公民素養。當然晚會形式能否有效做到教育和啟蒙令人疑惑,在此暫且不論,詳見p.33-34,〈熄滅的燭光?香港六四紀念的去向〉。

除傳承政治熱誠和政治改革的視野,紀六四亦要反思與解決許多遺留的歷史性的問題。其一,乃其承認歷史責任的問題。時至今日,政權仍在淹沒歷史的真相,六四的死難者仍然被冠以暴亂者之名,彷彿其犧牲乃死有餘辜。而死難者的家屬,至今被多番打壓,難以紀念逝去的親人;其二,六四若以歷史歷程來觀看,昔日抗爭者所欲追求的民主訴求,至今仍未達成。當民主的價值具有普遍性,人們接下來應如何完成民主訴求,亦為很重要的問題。凡此種種問題的反思,皆對香港人應作何種的政治定位,有著深刻的意義。

再者,六四也是一個極佳的視點,去看清中共骨子裏的實相。今天香港的自由固然不斷受到中共的蠶食,但這種日濡月染的壓迫,實質又能使多少人察覺出這月黑風高的景況?香港近年不斷赤化,中國不僅在經濟上影響著香港,其文化亦對香港有著深遠影響。例如透過流行文化,中共可在香港宣揚去政治的意識形態,以及使普通話及簡化字變得更為普及。若新一代逐漸習慣了當下中國偏好的價值觀,便難以意識到政治自由的可貴。儘管窒礙非建制派參選、修改議事規則等議題事關重大,終歸未能使港人受到直接的灼膚之痛。但六四的血腥,卻可使人不寒而慄。唯有傳承這種對中共真面目的充分認知,方可使下一代人知道香港當下的政治問題,避免下一代墮入洞穴之中,被眼前的光影蒙蔽。

結語

今天不少人因為對中共反感,而覺得中國的事不應再理會,只需管好本土事務。此想法無異於掩目捕雀。六四當日犧牲的先烈固然值得尊重,但若只能看到重提六四的悼念一面,無疑未能窺見事情的實相。六四所帶給香港人的,非只是對暴力鎮壓的恐懼,以及對死去受害者的憐惜。其背後帶給香港人的,是一個政治方位的指標,使人了解當下香港的政治狀況在整個歷史脈絡的位置,引人反省自身的政治定位。

歷史由有權勢的人改寫,而人很善忘,尤其是身處於錯綜複雜政治環境的香港人。面對著中共越來越嚴峻的思想控制,年復年的討論不僅是對專制政權的控訴,更是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初衷。香港作為尚可自由討論六四之地,不斷更新人們對六四史實的認知,並透過討論來豐富其記憶,可為香港帶來更大的政治動員力。這篇文章非強硬地說人們必須年復年地談六四,只希望能提出一點——我們無可否認,重談六四有其值得之處。

參考資料:
[1] 惟工新聞:〈六四不為人知的後遺症..血腥鎮壓為中國科研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
[2] 惟工新聞:〈逼實名上網只可share官媒內地網上新聞新規定收窄言論自由〉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