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至

「老師,我係咪好蠢啊?」

「傻仔」、「白痴」、「痴線」——我一個SEN的補習學生(化名:Jimmy),經常被其他小朋友這樣取笑。

Jimmy很多時候無法集中學習,一時自己跑到課室門外,一時把玩著手中的鉛筆。有一次,我教他做功課。同一條小四數學題,我已講了很多遍,他依然是一副似懂非懂的樣子。半晌,補習社的老闆說:「如果他不懂就算了,我們畢竟還有其他小朋友需要兼顧」。

「老師,我係咪好蠢啊?」說罷,他用力地拍了拍腦袋,然後雙手托頭,低下了頭。那一刻,我竟不知道要如何反應。

Jimmy是我最放心不下的一個學生,每次和補習社的老闆談到他的情況,我都不禁慨嘆。融合教育下,原來有的學生根本融入不了。

融合教育推行多年,到底它在執行上有沒有什麼問題?融合教育對於老師和學生,是好是壞?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一面,接受主流教育又是不是最好的選擇?

香港的融合教育

一般人認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會進入特殊學校接受教育,既然如此,為何要有融合教育呢?

香港推行「全校參與」模式 [1] 的融合教育已有多年,旨在讓SEN學生將來更容易融入社會。有關政策下,所有學校皆有責任錄取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SEN)的學生。SEN學生可以選擇入讀主流學校,而校方亦會提供適切的支援,協助他們發展潛能。其實,融合教育的對象和獲益者不僅僅是SEN學生,也包括其他學生、教職員、家長和辦學團體,以至整個社會。融合教育除了可以發掘SEN學生的強項,使其融入其他學生的圈子;也令師生之間認識、接受和尊重個別差異,甚至懂得欣賞之,從而推動學生的個人成長和建構和諧社會 [2]。
[1] 教育局《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第三版)》(2014 年 8 月):「全校參與」模式是指學校政策、文化與措施三方面互相配合,例如:學校可以由課程調適,修訂或擴闊正規課程以迎合不同的需要;全校有共識,全體教職員認同有責任營造一個共融的環境,以照顧學生的學習需要(頁 11)。
[2] 參考自教育局《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第三版)》(2014 年 8 月),頁 1。

無可否認,融合教育的原意是好的,但理念與實踐往往都有落差。

融合教育,困難重重

融合教育在推行上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是前線老師工作量甚大,缺乏時間照顧「SEN」學生;第二,教師培訓不足;第三是課室管理的問題,SEN學生有時會影響課室的秩序。

首先,教師的工作過於繁重,不但要處理其他學生的課業,還要兼顧行政工作。要另外抽空特別照顧SEN學生,可謂令教師負擔百上加斤。SEN學生的數量及類別 [3] 太多,有不同的學習需要,有時教師更需針對學生的學習問題,為他們另外制定學習計畫,幫助學生調適。有的學校會運用政府提供的「學習支援津貼」[4] 在外購買支援學習服務,例如:語言服務、及其他講座等。由於資金有限,每次舉行此類活動,教師均需聯絡不同的機構,在過程中又要處理很多額外的文書和行政工作,大大增加其工作量 [5]。在融合教育下,部分教師疲於奔命,要全面地照顧SEN學生的學習需要,恐怕是有心無力。
[3]「SEN」學生主要可以分為九類,分別為聽覺受損、視覺受損、身體弱能、弱智、情緒及行為問題、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自閉症、溝通困難、讀寫困難以及資優。
[4] 政府按照「SEN」學生的人數以及學生問題的嚴重程度,向主流學校的每位「SEN」學生提供學習支援津貼,詳情可參考 www.edb.gov.hk/attachment/tc/edu-system/special/support/wsa/secondary/allocation_c.pdf
[5] 參考自《RTHK- 鏗鏘集 – 融合路遙遙 -2013-12-15》

再者,為了推行融合教育,教育局雖然有為教師提供培訓,但培訓時數往往不足。根據2016年5月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教師對融合教育的意見〉的問卷調查 [6],有6成教師認為針對融合教育的培訓不足。教師接受的所謂培訓只是三十小時的基礎課程,短短五天的培訓,只能讓教師初步瞭解各種特殊教育需要,就算他們修畢課程,也不代表知道如何應付SEN學生的學習需要。調查亦指出,有8成教師表示工作繁忙,無暇接受在職培訓。可見,教師的工作繁重是根本原因,令教師無暇照顧SEN學生以及接受更多有關特殊教育的培訓。
[6] 參考自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2016 年 5 月)《「教師對融合教育的意見」問卷調查》

除此之外,融合教育還伴隨著課室管理的問題。融合教育下,學生有甚大的學習差異,教師既要顧及一般學生,也要考慮SEN學生的需要。但畢竟SEN學生是少數,如果要遷就他們的進度,便會拖慢了其他同學的進度。為了顧及更多同學的利益,老師一般會先顧好其他學生的進度,有多餘的心力才再理他們,他們亦因此會被忽視。不少SEN學生有過度活躍、專注力不足的問題,有時會不能自控地離開座位、喧嘩,做出破壞課室秩序的行為,令教師無法正常教書,也令同學對他們反感。在這情況下,SEN學生好像成了同學和老師眼中的「麻煩友」,大家似乎都不知道如何和他們溝通,甚至怕了和他們相處,這就是融合嗎?恐怕有違融合教育尊重和欣賞個別差異的初衷。

追不上,卻被強制升班⋯⋯

說回我的補習學生Jimmy吧。他有專注力不足和過度活躍的問題,他的學習進度比一般人要慢,學業成績比其它同齡小孩要差。他已經升小五了,但就連小二的乘數表也還未學會。不過,學校老師並沒有為他額外設計補充教材,而是讓他盡力跟上其他同學的進度,老師頂多只會酌量讓他少抄點書、少做幾題。老師無暇照顧學生,什麼「制定個人化教材」、「度身訂造課程」只是空談,難以實行。在繁重的行政和教學工作裡,能夠喘一口氣已是很難。另外,大多老師只接受了特殊教育的基礎培訓,到底 SEN 學生的學習路上需要什麼?要如何規劃學習進度?老師也不知道。

時間一年一年過去,Jimmy似乎怎也追趕不上主流學校的進度。很多科的分數只有個位數(滿分為100),學校依然讓他順利升上一級。和補習社的老闆談過這個問題時,她也萬般無奈,她指「留級對Jimmy來說,未必能夠有很大的幫助,學校考慮到這一點,所以讓他快點升班,然後可以快點畢業。」

顯然易見,Jimmy學得很吃力,根本無法應付主流學校的功課和測驗考試。完成所有功課對於Jimmy來說是一個艱鉅的任務。他的學校每天少則有2至3樣功課,多則有7至8樣功課。Jimmy如果要自行完成一樣功課大約需要1小時,並需要人在旁指導和督促。然而補習社還有其他學生,很多時候我也不能只指導他一人,還需兼顧其他學生。在他功課較少的時候,我盡量都逐題逐題教他,但功課一多起來,無可奈何地——也要讓他「抄功課」了。為完成功課而完成功課,對學生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學生根本沒有任何得著,不會的繼續不會,不懂的繼續不懂。

在補習社,Jimmy的行為舉止常常會影響到其他同學,其他同學有時覺得煩厭,會大聲罵他「傻仔」、「白痴」、「痴線」,他每次都是嬉皮笑臉地應對這些謾罵,但過後他便會低下頭久久都不說話。有時候他會和其他同學發生衝突,其他導師便把他先「隔離」開,讓他一個人坐到課室外,每次有這樣的安排,他都會很不開心。

補習社其他小朋友向我的投訴「Jimmy真係好煩啊!」常充於耳。融合教育提倡尊重和欣賞個別差異,但現實卻是:大家都不想SEN學生影響到自己學習,做不到接納與欣賞。

接納,然後學會欣賞SEN學生的優點

我很想幫助Jimmy,但又不知道從何入手。這些事令我不禁想:融合教育之下,到底有多少學生的學習需要被忽略?又有多少學生的潛能被埋沒呢?就算有融合教育,SEN學生似乎都免不了被別人負面標籤。Jimmy的例子可能只是滄海一粟。

老實說,我不覺得Jimmy蠢或笨,只是其他方面限制了他的學習。在指導Jimmy的時候,我發現他其實很有創意,有時候會畫一些天馬行空的圖案,有時又會問我一些古靈精怪的問題。我相信如果多花心思和他慢慢解釋,他總會學會的。可是,緊湊的課程並不容許他慢慢來。面對繁重的學業,他有時候會沒自信地說「我不會」、「我不想再學了」之類的話。我聽了之後,更加覺得無力。融合教育下,很多SEN學生都被標籤為能力差,或許是因為他們和正常人不同,或許是因為他們學得比較慢,或許是因為他們的成績差。然而,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哪怕SEN學生的短處較為引人矚目,也不要忘了發掘他們的長處,讓他們發揮潛能、找到自信。

結語:筆者的話

「老師,我係咪好蠢阿?」

「唔係,係我唔識點樣教,唔知點樣先可以幫你⋯⋯」

融合教育之所以難以達致當初的目標,甚至衍生諸多問題,是因為融合教育加重了教師的負擔,令工作本已繁忙的教師百上加斤。要求教師額外花精力和時間照顧SEN學生的學習需要,並要教好他們,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如果要融合教育得以改善,少不免要增撥人手,以減輕教師負擔。

文章來到尾聲,筆者對教育制度的批判也就此打住。筆者身為一個讀教育的準教師,對現時的教育,總是充滿了一種使命感,希望每位學生可以學到知識,每位學生都感受到被關心、被接納,而不是被排斥。倘若他朝一日,我真的成為教師——老實說我也不知道我要如何教SEN學生。香港教育制度有太多太多的問題讓我感到無力。只盼此時此刻,趁對教育的熱情還未消失殆盡,容我把我對教育的一些想法和執著書寫下來。若將來因教久了、教累了而變得麻木,也可以引以為鑑。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