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校長……

第1任(1963-1978):李卓敏教授,經濟學家

  • 確立中文為中大的主要教學語言。
  • 指出中大要成為中國與其他文化溝通的橋樑。在《中大十年》中指出「如果想中大辦得好,我認為一定要國際化」。
  • 加強中央集權的方向,實施院際教學、資源匯濟,支持1976年《新富爾敦報告書》的建議,廢除書院的自治權,以單一制取代聯邦制(詳見〈中大演義〉)。錢穆及唐君毅等九名新亞校董,不忿書院自治權力被奪,辭職抗議。

第2任(1978-1987):馬臨教授,生物化學家

  • 開設博士課程。
  • 任內成立醫學院,首次招收醫科生。
  • 醫學院「六改五」事件。校方代表本來與學生代表組成小組並達成協議,將醫學院維持六年制。可是,因方案涉及校方與政府之間的談判內容,校方與同學就應否公開方案有爭議,雖然最後決定暫不予公開,小組仍不歡而散。最終,馬臨表明「不想理會同學」,醫學院改為五年制。

第3任(1987-1996):高錕教授,「光纖之父」,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表示要「雙語並重」,並重申中國文化為重點。
  • 任內發生了教育統籌委員會建議大學本科四改三的事件,引起數千名教師、學生及校友罷課抗議,最終中大仍接受教統會建議。
  • 1991年中大學生會於國慶酒會外抗議中共六四屠城。在抗議遭警方鎮壓後,高錕表示政府剝奪學生表達意見及學生擾亂程序都不對;又解釋校方因六四事件敏感而不表態,自己亦擔心其立場會被誤讀為大學立場而不作表態。

第4任(1996-2002):李國章教授,醫學家

  • 揚言中大在邁向國際化的同時,須以中國文化為本,成為東南亞最頂尖學府。
  • 否決「新校長遴選委員會」中加入學生代表。同學於是成立「同學自主力量」抗議選舉。在就職典禮上,李拒絕與學生對話。同學及記者阻止李座駕離去,情況混亂。
  • 李接任教育統籌局局長而離任,但中大師生於傳媒報導後才知悉。李校長接受《中大學生報》訪問時回應:「既然大家都知道了,我還有必要再走出來講一次嗎?」
  • 支持中大、科大合併計畫,明言「若雙方無意結婚,亦會插手成事」,因態度強硬被指如「沙皇」。由於此計劃引起極大反對聲音,計劃擱置,但教資會仍指出院校合併乃未來發展方向。

第5任(2002-2004):金耀基教授,社會學家

  • 提出中大是研究型大學,教師要創造知識而不只是教學,還應著重教授研究成就。
  • 實施雙語教學和國際化等政策。
  • 「肥上瘦下」的減薪事件和殺系事件:因應政府削資10%,達3億4千多萬,於是針對「弱系」進行「學系重組」節省資源,但不久又成立法學院。
  • 金就殺系一事與學生公開對話,但會上沒有直接回應學生問題,不肯承諾押後計劃;同學對諮詢不滿,金則回應「諮詢永遠都不夠」及「永遠都會有人反對」。

第6任(2004-2010):劉遵義教授,經濟學家

  • 身兼多項公職及私務,包括中共全國政協委員及本港行政會議成員。
  • 落實普通話及英語雙語教學,增加外來生至25%。
  • 為「三改四」增溢學生成立五個新書院。
  • 發展中國研究和比較學科。
  • 以茶餐廳比喻辦學,指出學生是顧客,光顧時不必參與決策,只須給予意見,只希望學生能夠如滿意的顧客離校。
  • 情色版事件對《中大學生報》未審先判。

第7任(2010-2017):沈祖堯教授,醫學家

  • 堅持「政治中立」原則,通過禁止民主女神像擺放的決定。
  • 任內爆發了2012年6月「圖書館外判清潔工」和2011年2月建築工人為追討欠薪於善衡堵路事件。
  • 聯同32所院校簽署〈推動學術中文合作協議〉。
  • 任內成立中大(深圳)。

現任校長

段崇智教授為第八任校長,是生物醫學家,現年66歲,於2018年1月1日就任。自中學後出國留學,直至近年回來,於2016年加入中大,出任中大傑出訪問教授及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首任所長,其時亦為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骨科手術系傑出教授。回港後段校長對香港及中大於這十年的科研進步感到驕傲,並期望中大科研透過國際合作能更進一步。

前言

在這威權時代,爭取理想的空間一直縮窄,而大學是我們踏進社會修羅場之前暢談理想的最後平台。我們都希望在社會中實現平等、民主等價值,亦希望自己所愛的學校擁護此等價值,所以才會有一顆關注校政的心。過去的中大師生為保護中大的教育理念,抵抗不合理的國際化、市場化,校長的取態則大大影響同學建立理想中大的難度,望新生能從本文作始了解中大的校政。

中大國際化常引起爭議,校長如何看待國際化?

正如上文所示,自中大創校以來,國際化似是陰魂不散,經歷改朝換代,在校政中從未離開。

第四任校長李國章為推國際化,鼓勵學系以英語授課。每門課改用英語,學系可以獲得十萬元的額外經費,但李國章一度對外否認這項措施。在第六任校長劉遵義任期,推國際化的手法更強硬:先增加外來生至百份之廿五,校方再向各系發出通告,要他們承諾有多少科目會採用英語或普通話授課,而且明確表示,假如不能承諾開設足夠的英語或普通話科目,則該系不得招收自資學位的外地生或內地生。

校方當時強硬且欠諮詢的做法引起同學強烈不滿,一篇名為「哭中大」的公開信控訴校方以國際化為名謀取暴利,釐清了反對學科全面英文化與不願學英文的區別。同學反對之聲一激而起,過千人的聯署反對強推英文教學、偽國際化,哲學系全系老師發表公開聲明質疑校方、政政系學生李耀基甚至入稟法院控告中大校方違反《中文大學條例》。後文將詳述國際化的爭議(見〈靈魂被抽乾 殘留著軀幹——國際化下的中大〉)。

段校長強調自己十分尊重中大希望結合傳統與創新的理念,認為國際化並不等同把中大變成國際學校,而是是指中大的工作成就取得國際認可。校長稱成立了「環球校友諮詢委員會」,成員包括12位來自全球各地、從事不同行業的傑出校友。 委員會「為大學的發展提供策略意見、提升中大於全球的形象。希望憑藉中大的龐大校友網絡為中大同學從新鮮人階段起提供貼身的職業規劃培育,其中包括傑出師友配對及海外實習機會,以提升同學的領袖才能與國際視野。」他認為人文精神、傳統文化與國際化並無衝突,更稱將會與文學院合作推廣中華及本土文化 。

筆者認為,李、劉主政下的大學管理層往往覺得校園多了點金髮學生便是國際化的全部,是極其片面的國際化;為了追排名而「刷數據式」的國際化,則更不堪入目。國際化不應是單向輸入西方文化。推廣中文,是中大創校之本,也是無從推卸的責任。沈祖堯早前的〈推動學術中文合作協議〉不亦為國際合作的一示例,協議希望編制到一個華文地區認可之高水平中文文章,建立認可學術中文研究指標,提升中文於學術界的地位。國際化如能像段校長所指能兼融中大理念,固然為美事,但由過往校方施政可見,中大理念實際上不斷被國際化及市場化所蠶食。至於校長言行會否一致,則有待監察。

校長上任爭議

段校長上任以來,同學主要批評他甚少接觸學生,學生會幹事會「凌霜」更公開譴責校長「媚共先於會見學生」。 以下為公開信引文:

「昨日(二零一八年三月六日),段崇智於傳媒茶聚中透露他上任後曾出席中聯辦的新春活動,並以會見不同「持份者」為由,將持續與中聯辦溝通。同時,段崇智又指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地方,提倡港獨違反基本法。就段崇智上述之言行,本會表示強烈不滿。

作為中國政府於香港的聯絡機構,中聯辦(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非中大持份者,與中大毫無關係,不應干預中大事務。段崇智與中聯辦溝通,難免令人擔憂中大內部受外來政治干預,破壞院校自主,令中大成政治角力的場所。

段崇智上任首日於公開信表示會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之精神為職志,本會期望他能盡心為中大服務。奈何段崇智上任兩個月遲遲未有與中大學生及教職員會見,卻先揚言將與中聯辦溝通。段崇智重視中聯辦意見多於校內大小聲音,實在令人憤怒。本會勸告段崇智多做實事,勿作媚共之行,以顯辦學者之風骨。

另外,本會認為言論自由包括提倡港獨,而基本法理應約束政府,並非人民。校方應尊重不同政見,並容許港獨討論存於中大。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
二零一八年三月七日」

段校長並不同意以上種種批評,並於5月29日與幹事會、學生報及校園電台的代表會談中公開解釋。對於「中聯辦非中大持份者」之說,他指中聯辦負責來港內地生事務,與中聯辦保持溝通是為了中大的內地同學,而且為了其他國際生,亦走訪了不同國家的領事館,並無不當或偏頗。直至現時,他未聽聞中聯辦有對香港各大學施壓。其二,對於「談港獨」,他認為校長不應該持政治立場,重申要尊重法治。校長明確表示保證大學有言論自由及學術自由,同學有權利討論但不能宣揚。大學對港獨有立場,並不支持同學討論。校長直言大學應該以學術為先,欣賞同學關心社會,但言論自由要理性和尊重法治。對於何謂「討論」、何謂「宣揚」,雙方認為難以界定,但校方願意與同學商討。儘管大學反對港獨,但校方承諾若有同學被捕,因為出於對同學的關心,大學會為同學尋找法律支援,並了解同學的想法。

而對於甚少接觸學生的批評,校長指在任職後一月至四月期間,他會見了不同身份群體的合共數百位學生 [1] ,包括本地生、內地生、國際生、研究生,以聆聽意見、分享對教育的願景,回應同學關心的議題。但是,有到場的學生代表則指出,活動中雙方交流的時間不足,認為校長之意不在交流,或者更多是公關技倆。

對於校園重大事件的爭議,校方願意與學生代表協商,但決策的主導權始終在校方手中,所以學生代表十分重視校方對於與學生交流的取態,更進一步說,是對於「員生共治」的態度。

[1] 校長與學生會面場合包括
一月:與學生組織代表茶聚、「友凝.友義」文化交流暨義工計劃迎新日
二月:高桌晚宴
三月:中大研究生會及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晚宴、大洋洲文化節
四月:中大運動員周年聚餐

校長以外的勢力

同學對大學的想像,可能覺得一校之長在大學行政上有極大決策權,期望校長可多做實事, 改善學習環境、加建宿舍、以本地生為先。校長到底是否不願做,不聆聽學生訴求?當然,校長行政取態具影響力,但同學不宜忽略各方對中大施加的壓力。若希望建立更「合理」的中大,便需要同學明白「不合理」的來源。

校董會

校方最高的決策機構,負責中大的管理、行政、方針擬定、財政等方面的決定。校董會對中大行政的主要影響在於遴選新校長,討論校董會改變、修訂《大學條例》及研究特首應否為必然校監的問題(無錯!林鄭就係我地校監)。

校董會除了由校長、副校長、原有書院及逸夫書院和學院院長組成外,還包括立法會互選產生的3名校董、及委任得出的校董等。現時立法會互選產生的三名校董為自由黨主席張宇人(張廿蚊)、工聯會何啟明、民建聯劉國勳。

段校長言:「校園係做學問、學術的地方,而唔係一個政治角力的場所」,但對上的校董卻混有保皇黨干預中大事務,到底大學真的能成為沒有政治角力的場所嗎?

校友評議會

原意是組織校友意見以及籌募捐款回饋中大校園,具「評」、「議」中大校政方針的功用。但過去在會議上的議案——不管是大是大非的平反六四、反對陳克勸出任中大校董之職、甚或是改選委員主席等等——總會極速地被一些話語阻斷︰「5分鐘討論」、「場地租借時間有限」、「表決投票啦!唔好晒時間啦!」而當中最黑暗莫過於授權票制度,有資源與權利的一小撮人擁有大量票源,使議決失去公正性。

最近爭議在於中大深圳的畢業生仍能進入校友評議會,然而同學認為中大深圳的畢業生未必如本校學生般重視言論自由,對政治的理解因內地的言論管制而流於片面,若進入評議會恐未會協助捍衛言論自由、院校自主。

UGC

「係咩導致學系重組、大學商業化、研究為上文化,是創新呀?定係責任呀?」
「係錢呀! dnkh !」

UGC即「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自稱非法定又無行政權力的顧問機構,但政府的教育撥款安排卻完全依賴教資會提出的意見。簡而言之,教資會把握了各院校的資金來源,亦大大影響了高等院校的教育方針。如引進RAE(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它以大學教職員的學術論文,在美國主導的國際期刊的引用率作為評核標準,令到許多如本港教育、社會政策以及地理研究等,都不獲院校重視。

委員會因應各校在院校發展、教育質素而增加或者減少資助金額,但評審尺度卻以量化效率、市場利益、研究為上,人文學科及教學型大學因而失利。

UGC自稱顧問機構,卻能阻撓大學行政。早前城大校長堅持要開辦獸醫本科課程,但教資會在供求、專業認可、政府政策及財政四大理據下,否決城大申請。城大最後要透過募捐的方式成立獸醫學院,設立自資獸醫學學士課程,但每年學費達十二萬元,非尋常學生所能負擔。

立法會

「點解我住離島,上埋莊都無宿 ?」

同學們可能覺得立法會與我們的距離很遙遠,或許更覺得是鬧劇舞台。然而,大學其實處處受其所限。正如宿位問題,舍堂生活其實是我們受教育的一環,但往往受現實所限,宿位不足,總有同學在為宿位拼搏。增建宿舍的一大問題在於要通過立法會撥款,而立法會程序繁多,因此宿位問題遲遲未能解決(當然宿位問題並不是單一原因構成,對於分配機制亦有很大爭議,暫不在此文詳述)。校方目前希望立法會通過六年長期建宿計劃,免卻每年批錢的時間損失。

學生喺邊?

我們絕不同意視學生為顧客,大學教育是不少同學在踏入社會前最後的人文教育,不能是「光顧後覺得不爽說兩句了事」,當教育原則敗亡,畢業生只會化成沒有靈魂的公司齒輪。雖然事實上學生在架構內沒什麼權力,但只要累積到足夠的壓力仍然有可能影響到當權者的決定,而且在校園裡仍然有一群同學在發聲,期望校方與同學聆聽。不論新生們未來會否成為發聲者,只要有顆事必關己的心,都是對教育走向正軌的助力。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