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中的八九符號

以八九民運為創作意念的藝術品往往會包含和挪用關於運動的不同符號(symbol),這些符號大多源自 運動期間重要的歷史空間和事件。以下兩個想必是香港人耳熟能詳的例子。

Tank Man:

在眾多八九民運的影像中, 有一幕我們定必有深刻印 象:一個手無寸鐵、衣著斯文、被政府冠以「螳臂擋車 的歹徒」之名的男子隻身擋在坦克車前,坦克車嘗試繞 路,卻被男子多番阻撓,最終與國家機器在一步之遙內 對峙良久方才離去。這一幕被記者 Jeff Widener 記錄 下來,照片後來在全世界(除了中國)廣為流傳,成 為六四事件的重要象徵。 坦克車因此如同天安門廣場一 樣,擁有了新的含義,從展現國家實力的軍備,轉變成 屠殺、鮮血和強權的同義詞。與天安門廣場相比,坦克 車在不同的創作中有更多樣化的呈現,在內地嚴密的媒 體和網絡審查下,成為人們在紀念八九民運時經常使用 的「擦邊球」(在政治審查邊緣遊走的言論)。

天安門廣場:

重大的歷史事件,特別是群眾參與其中的社會運動,需要依附其發生的空間以塑造參與者和目擊者的集體 記憶。因此,天安門廣場作為一個歷史和政治空間,一方面盛載了八九民運興起、壯大與終結的歷史,另 一方面則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符號和象徵,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如果說北京是中國政治的 中心,那麼天安門廣場就是北京城政治權力的心臟。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發起的政治運動,包括 1919 年 的五四運動、1949 年的開國大典等,都在這個偌大的廣場發生。八九民運後,天安門廣場再次被賦予新 的政治意義和象徵。這一次,廣場上的學生不再要求除國賊、雪國恥,而是以絕食明志、以跪諫為之;天 安門城樓上的也不再是意氣風發、居高處而臨天下的領袖,取而代之的是被潑墨的畫像和被唾罵的官員。 天安門廣場遂成為無數人的集體記憶,代表著曾短暫綻放的曙光、無人料及的事變、籠罩至今的陰霾以及 更多複雜而難以言說的感受。

◆ 拒絕遺忘的藝術家

儘 管 以 上 符 號 經 常 為 藝 術 家 所 挪 用( a p p r o p r i a t e ), 但這些符號的呈現往往會隨創作者而變化,它們的 意涵可能不一樣,所帶出的訊息也可能相異。筆 者以下將輯錄並介紹部分著名藝術家在八九民運 之後創作的作品。在供人欣賞、憑弔以外, 這些 作品也是在提出「藝術作為一種抗爭」的可能性。

◆ 審查與紅線

自建國以來,中國官方對於文化藝術的鉗制就不曾停止過。文革期間,人人手執一本毛語錄,「紅寶書」 成為全球銷量僅次聖經的書籍 [1]; 八億人只可以看八部樣板戲;藝術家提心吊膽,深怕被打成反革命分 子。大概統治者也深明文藝的力量:文化可以改革思想,啟蒙人民;藝術可以煥發情感,感召人心。因此 要取締所有反對聲音, 除了要在政治上把政敵都打倒外, 還要清除所有文化和藝術的「潛在反動勢力」。 八九年後,不少藝術家選擇離開中國。還有一些人繼續留在大陸,繼續以藝術延續抗爭、以創作拒絕遺忘。 他們因此成為當局審查以至打壓的對象。2011 年,藝術家艾未未被北京警方秘密關押 81 天,後被起訴逃 稅 1500 多萬元,最終流亡德國至今 [2]。 其他藝術家即使可以繼續創作,也逃不過政府的監控。例如藝 術家高氏兄弟在 1995 年創〈廣場上的彌撒〉,嘗試在天安門拍攝照片,期間兩名公安一直緊隨在旁,最 終更被攝入鏡中,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見下圖)[3]。 明刀明槍的審查固然有效,但最有效、最讓人擔心 的還是自我審查。當創作者在沒有人威迫下自我扭曲,審查的真正用意就得以發揮——人人皆知紅線的存 在,但沒有人知道它確實是什麼。懼怕的人遂自我閹割,創作的環境不復自由。

究竟紅線在哪裡?我們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紅線正在不斷擴張,更有越境審查之勢。2016 年, 丹麥組織 Freemuse 發表「Art Under Threat」報告,指出中國是全球藝術審查情況最嚴重的國家,一年 間曾有 20 名藝術家的人身安全受威脅 [4]。 2018 年 11 月,中國藝術家巴丟草在香港舉行的展覽「共歌」 被臨時取消,舉辦方表示收到中國官方威脅 [5]。 同年 12 月,入境處拒絕批出工作簽證予主張台灣獨立 的閃靈樂隊 [6]。 如此下去,中國距離回到毛語錄與樣板戲當道的火紅年代,將不遠矣。

即使審查再嚴密,部分藝術家對創作自由的追求依舊不減。審查不會停止,紅線必然存在,他們於是發展 出在紅線上大打「擦邊球」的功夫,正如電影《侏羅紀公園》的名言:「生命自會找到出路。」例如內 地藝術家王慶松在 2005 年創作攝影作品《宿舍》,用密密麻麻的碌架床展現外省民工惡劣的居住環境, 其他的作品包括《臨時病房》、《跟你學》等都帶有諷刺內地醫療、教育問題的意味。對他來說,擦邊 球就是把矛盾模糊化,讓別人自行解讀作品 [7]。 也許這是藝術家在審查與紅線下的一種演化。他們的手 腳也許被捆綁了,但他們依然努力在密室中製造一些噪音,嘗試喚醒那將醒未醒的人民。誰知道一陣漣漪、 幾下振翅,可以化作巨浪與烈風?

◆ 結語:
Everything is art. Everything is politics.

本文輯錄不同有關八九民運的藝術創作,目的在於提出一種關乎美學的抗爭想像。藝術之所以具有龐大的 政治力量,正因為藝術的本質就是要刺激人的想像,想像生命、想像死亡、想像美善、想像邪惡。這種超 越現實的想像力,有如一場不花槍炮、不費卒將的革命,將自由的種子埋在光影與顏料之下,鮮花最終開 在人們的腦海裡,永不凋謝。

參考資料:

[1] 內地網站「互動百科」上對「毛主席語錄」的介紹
[2] 文濤(2015)。專訪艾未未:該說的話,我已經說完了,端傳媒,2015 年 8 月 3 日。 [3] Valjakka, M, (2015). Echoes of Silence—Art against Amnesia. In Y. S. Cheng (Eds.), Whither China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Regime? Remembering June Fourth after Twenty-five years (177-213). Hong Kong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4] 邱家琳(2016)。 丹麥 Freemuse 報告 中國藝術審查最嚴格,非池中 Art Emperor,2016 年 4 月 8 日。
[5] 立場報道(2018)。 藝文審查事件簿 2018,立場新聞,2018 年 12 月 31 日。 [6] 同上
[7] Art Serene(2015)。藝術家王慶松: 繼續打擦邊球,立場新聞,2015 年 1 月 31 日。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