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Anna

魁北克:由下而上地

魁北克(Quebec,加拿大的一個法語省份)同學一直有很強的罷課傳統,認為教育是一種社會權利,自 1968 年以來, 他們就曾經發動過八次大型罷課,且大多都能達致目的。魁北克大專生於 2012 年發動罷課,高峰時有 30 萬同學參與,持續了半年之久,最後更成功推倒魁北克自由黨(下稱自由黨)政府,擱置加學費。

CLASSE 是由較進步的左翼學生組織 ASSÉ 在 2011 年尾成立的臨時組織。自 2010 年起,學生們已經發動多次抗爭行動,但政府仍然對同學的訴求視而不見。ASSÉ 決定以無限期罷課來回擊政府。ASSÉ 成立 CLASSE,以擴大今次反加學費的群眾基礎。

CLASSE 花約兩年組織罷課與不同的學生會合作,在院校派發有關反加學費的文宣,並到不同學系尋找熱心的同學加入運動。CLASSE 和學系同學舉辦全民大會(General Assembly)及論壇,而表決亦會成為其學系或學生會的立場。在全省的議會(Congress)上,CLASSE 則整合各組織的結果,決定整場運動的大方向。

經過多次全民大會商討後,有幾間院校在 2012 年 2 月宣布無限期罷課,首星期聚集了 3 萬人罷課,到了 3 月尾,參與人數達 30 萬,佔魁北克全體大專生的 75%,期間每星期上街遊行示威。在該月,不少全民大會表示應把行動升級,因此 CLASSE 便設立了阻礙經濟週,鼓勵同學在校園內設置封鎖線、佔領重要交通樞紐及政府機構等。

到暑假時,罷課其實已無以為繼,看準了這個罷課疲弱的時機,政府決定乘勝追擊,解散議會重選,以彰顯自己才有大眾支持。然而,自以為勝券在握的自由黨居然敗選,由魁北克人黨當選。上任後魁北克人黨政府在 9 月收回加學費的方案,同學們也表決了結束罷課,這場持續半年的罷課也正式宣告終結。

特色:

1. 以最能聚集同學一起生活的學系為單位地搜索, CLASSE 會邀請熱心同學參與一些比較溫和的活動如聯署、快閃等,希望聚集一班人,再主動在自己系內宣傳、組織及尋找更多同學。

2. CLASSE 希望所有同學一同討論為何要罷課及策劃罷課方式,而不是單方向地被「諮詢」,故非常重視與群眾面對面溝通和民主決策,會上由積極份子回應一般同學的疑問及憂慮。為了確保同學能得到最新的資訊,全民大會每星期會舉行一次。每一次會議都會表決是否應該繼續罷課,來決定運動的方向。當有重要的變動時,也會把方案放在全民大會討論。

智利:成功連結社會議程的罷課

罷課在智利常見之至。在 2011 年就發生了一次全國中學、大學大型罷課 —— 伴隨的還是整個社會的激烈抗爭,總人數每每達至數十萬。期間政府被迫作重大讓步,最後在選舉中下台。

由 80 年代起,智利政府推行市場化的教育政策,鼓勵私校、分配極少資源於公共教育。較窮的 40% 年青人,只有不足兩成能就讀傳統大學。即使就讀大學也要付高昂的學費,學貸利息高昂而貸款額不足。但教育只是其社會問題的縮影,雖然有民選政府,但政策向商家傾斜、低稅低福利、公共服務極差,普羅大眾苦不堪言。

第一次為教育問題爆發示威是 2006 年,中學生聯會發動了數次間斷的全國中學罷課,由要求撤回個別政策,去到爭取全教育制度改革。最高峰時有超過 420 所學校罷課,牽涉學生 60-100 萬。因為中學生的校服是黑白色的,運動被稱為企鵝革命(Revolución pingüina)。

在 2011 年 4 月初的時候,大學生不滿獎學金延遲發放、交通福利被削減,訴求很快由最初的個別政策改變到制度改革。6 月底,數個大學生聯會正式宣佈全國無限期罷課,大部份大學癱瘓,中學則超過 500 間被罷課中學生佔領。政府在 7 月左右開始作出讓步,包括撤換了原有的教育部長,但依然不肯禁止商人以教育牟利,所以直至 7 月中,還有超過 140 間中學罷課。與此同時,其餘民間組織,尤其是工會亦紛紛投入行動,訴求更由教育擴展至整體社會改革,包括改善退休金、醫療、環保。8 月底,智利工人聯合會發動了為期兩日、20 年來首次的全國大罷工,總人數達 60 萬。8 月 31 日,政府作重大讓步,不再直接或間接資助任何牟利教育機構。

直到 11 月尾,在政府威脅削減國立大學的資助後,學生終於停止為期超過半年的大罷課。整場運動也暫時告一段落,但 2012 年間抗爭依然持續不斷。直到 2013 年,當時的右翼政府終於下台,改由中間偏左聯盟執政,承諾逐步將整個教育制度改為免費,增加富人稅率。但學生與市民沒有輕易取信,於 2014 年 5-6 月再次爆發大型示威,令整個教育以至社會改革得以慢慢開展, 社會團體也更傾向行動。

特色:

1. 組織上不單靠社交媒體或主流媒體宣傳,穩打穩紮由底層小型學生組織做起,由學系組織同學,著重民主決策。該做什麼行動由每個小型的「全民大會」自決,再層層上傳。與傳統政黨保持距離,強調議會外的抗爭。

2. 拉開議題:不單將教育議題與其他社會問題連結,而且往往與其他團體一同抗爭。如部份學生團體均指出,如果政府不那麼向財團傾斜,收回智利豐富的銅礦營運權,便有資源支持教育。所以,銅礦工人被財團剝削是相連的問題,學生支持銅礦工人是理所當然的。

3. 不同的抗爭策略,針對不同群體:罷課、佔領等相對激進的抗爭方式以外, 最為人所知的,便是所謂的「kiss-in」。那就是戀人在鏡頭前接吻;「公園嘉年華」,即夜晚在不同公園舉行音樂會;或要求市民同時在家裡或遊行中敲「砂煲甖撐」,以示不滿。這讓不同性格、傾向、願意付出程度有異的人均可以投入、參與到這場運動。

法國六八學運:罷課學生走進基層

1968 年的法國五月風暴在規模上可算是最大型的學運,由開始時巴黎的 30000 人罷課,演變至全國 900 萬人大罷工。

學運的起源地之一是法國南泰爾大學,當時總統戴高樂以威權式作風統治法國十年,各機構裡都滲透著層級分明的官僚架構,而學生擁有的自主權極小,男女宿舍壁壘分明,學生不能進入異性房間;甚至有規矩表明不能在校內組織任何政治活動。

學生們都非常厭惡這種待遇,因此接二連三地以行動反抗,諸如佔領異性宿舍、阻礙校內考試等等。校方甚至嘗試動用警力鎮壓學生,但激起了更大怨憤,令學生爭取到大部份民眾的支持。零星的抗爭持續了幾近兩個月,才蘊釀到全國性的革命氛圍。

最大影響力還是佔社會絕大多數的人──基層工人的罷工。罷工很大程度上是由學生鼓動產生:他們會在口號裡強調工人革命的必要,亦會主動闖進工廠與工人溝通,叫他們不要信任只要求改善待遇、不要求制度改革的總工會。某些學生更放棄學業,轉到工廠裡做散工,由根基開始組織工人。

結果,罷工工人佔領自己的工廠,組織起自己的糾察隊、伙食供應等,甚至共同草擬了民主管理工廠的方案,後來更成立學生工人聯絡委員會。這次罷工蔓延得非常快,由 5 月 14 日 只有 200 人參與,在 8 天後經已發展成 900 萬人規模的全國大罷工。

戴高樂在 5 月尾就運動發言,暗示會出動軍隊鎮壓,同時拉攏法國的國族主義者,重選裡戴高樂不但沒有被拉下台,反而增加了國會議席。即使如此,他的政綱中納入了保障基層利益的政策,以爭取溫和左派支持。

特色:

學生擁有比社會人士更整全的論述基礎,提出更進步的社會觀,令社會人士的行動目標更為明確堅定。在長期罷工開始以後,工會、資方和政府曾協議了一份草案, 包括提高工資、工時管制等。但罷工工人卻否決了這個草案,因為從學生那邊聽來的,不僅限於經濟利益的訴求,更加是追求一個由貧苦大眾掌權的「人民政府」。 學生的訴求成為了一種得到普遍認可的政治局勢。

地點 魁北克 智利 法國
時間 2012 年 2011 年 1968 年
人數 30 萬人 400 所學校參與 3 萬人
主要訴求 反加學費 反對削減大學資助 威權政體
運動特色 每星期舉行一次全民大會。每一次會議都會表決是否應該繼續罷課,來決 定運動的方向。 讓不同性格、傾向與 願意付出程度有異的 人均可以投入、參與 到這場運動。 學生的訴求成為了 一種得到普遍認可的政治局勢。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