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能相親相愛也相依是佢也是你和我

「足下」一般是對平輩或朋友之間的敬稱,現較常見用於書信之間,意即「您」。透過這敬稱,我們表明對莊員之間無分職銜高低,互相友敬的冀望;又「足下」之得名,也欲呈現讀者報社之間,將可擦出更多火花的渴想。我們認為讀者與報社應然互動,同是相互的足下。而基於「期待發生更多有效溝通」的態度,我們將嘗試拓闊交流平台,以務求貼近平行的形式,包括更積極推動投稿等等,進一步拉近與以中大學生為主的讀者的距離,以實踐我們對學生報「不僅屬一小撮學生編輯」的想望──不論他們」、「你們」還是「我們,在札根校園、關懷社會、願意討論的前提下,就都學生報》的持份者。

足下:敍述的視角

以「足下」放諸形容社會結構,不少人會聯想到基層。即使僅以人口比例與辛勤付出作切入,對一向以繁榮先進自居的我城而言,「基層」仍是發展的命脈,堪稱「社會根本」;我們既強調關懷社會,則重視「社會根本」,相信無可厚非。然而,基層亦公民,並非擁有神聖不可侵犯的護身符。例如基層除被削剝權益外,其互相傾軋等的內部矛盾,亦不應被無視。當我們的社會常因「這批人,作為一個市場,沒大利可圖」「這些人大多不懂運用公共論述發聲」,而以不貼近真實的再現對待以基層為主的弱勢時,就成為我們──作為傳媒──在出版方針上的警惕。

不過,承認基層是社會的中流柢柱,絕不等同歡迎剝削型社會與經濟階級分野。當仕庶天隔突出大學生身份基層身份間的距離;當大學生從爭奪勢位的角度而言優於基層;當大學生」奮力投身「最佳剝削者的行列,那不少「大學生,包括我們內閣,無法虛矯地吶喊「我們很瞭解基層」、「我們與基層共同進退。然而,在這裏以大學生」為本位的話:成為全職剝削者前,我們可怎樣;成為全職剝削者時,我們可怎樣;甚至拒絕成為全職剝削者後,又怎樣──這不僅是我們內閣想像中,「大學生」應然共同面對的課題,也是處理「大學生」與基層之間,那距離久遠,界線卻模糊的關係的可能方向。

足下:關於我們的身份

大學生」前「大學生」後,我們被稱為「大學生」,卻不等同真正的大學生──沙紙在望與真材實學之間的關係,我們心裏有數。雖然在現實中,很多大學生是基層很多人在讀完大學後也是基層,但一般在學的大學生」,在時空等資源上仍擁有相對的優勢,也就更有空間與條件思索如何將優勢運用於人文的空間,而非僅貫注於物利爭奪之中,這正正是大學生」在非人的職場工具性以外,仍被加諸期許的最大原因。當然,這不是甚麼「大學生真義」,人亦非必然要滿足他者的期許;但較之於埋首對勢位富貴的計算,我們希望透過出版等參與,與同學互勉,再思我們在身份與價值上選擇的可能。

足下:一步之行,始於……

學生報素以針砭時弊、掙扎不公的文字篇章為主要呈現形式,無論被視為激進退守,亦是社會運動整體中的一員。足下之名,乃著現我們內閣自知不足,但拒絕空洞地鼓動連自己都不信服的理念。因此,我們將踏實參與包括團體組織或個人舉辦的活動;亦會按個人意志,以公民身份參加和平表達訴求的行動,先學習與了解,再嘗試定奪孰是孰非。

除了求之於自己,我們亦期望更多讀者透過細心察驗,甚至參與出版和其他形式的行動,在運用既有印象質疑報社之前,在為社會運動定性以先,重新翻閱抗爭」、「上街封面的內容,以更獨立的批判與領略,重新思量外界轟炸式代行的預設判斷,是否那般自然的可取可信。

古有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足下」作為雙腳下的一片土地,有如學生報提供參與的空間,踏足者可懶之為始,嘗試一步一步走出旅程。但若此刻就為千里之行」的奢想作出承諾,有欠誠實;以足下」為閣名,也好用作象徵始動的過程、時刻刺耳的提醒。願共勉之。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