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俊諺

執筆撰寫大學通識系列之時,正是香港風雨飄搖的七月。7月21日下午,43萬香港人在街上以行動抗議腐敗無能的政府,遭到催淚彈和橡膠子彈報復,而我正在大學做採訪工作,無法抽身支援;同日晚上,元朗發生白衣人恐怖襲擊,無辜受害,黑道橫行,而警察袖手旁觀,見死不救。彼時的我正在埋頭寫稿,得知消息一刻,憤怒與無力感充斥腦海,頓時我問自己:在無數香港人以血肉之軀對抗極權與暴政的時候,我還應該繼續籌備迎新特刊、書寫通識教育嗎?

我無心寫作,遂將目光轉到書櫃,赫見約翰・杜威的《民主與教育》。翻開其中一頁,杜威寫道:

「民主並不只是一種治理形態,主要乃是一種共同生活的模式,一種協同溝通的經驗。本來是空間距離相隔的人們,因為參與共同的興趣利益而彼此行為互相參照,自己的行為因考慮到他人行為而有要點和方向,這等於打破原來存在階級、種族、國家領土之間的屏障,使人們能看見他人行為的重要性。」

民主與教育,到底有什麼關係?

民主不只是一種制度,不只是一人一票,不只是我要真普選,而是一個社群生活的信念、一種政治共同體的想像。這個信念的基礎,是我們相信人生而自由與平等,並且能夠理性思考,因此我們願意互相尊重、理解、溝通,希望在人人有權發聲的環境中探求理想的相處方式。但人的思考能力並非與生驅來,相反,只有經過後天培育,才能夠進行理性思考、理解他人觀點並作出價值判斷。

此時回想本系列的訪問,也許就會明白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在這危急存亡之秋談論通識教育,非但沒有離題,反而非常應景,因為教育就是社群將價值和信念傳承給下一代的機制。想反抗無知、愚昧與荒誕,就要從設計一種訓練思考的教育開始。王邦華博士說的「成為自由人」、吳啟超博士說的「尊重差異」,正是在這個崩壞的時代中,通識教育應該帶出的訊息。

本系列洋洋數千字,說這麼多,到最後還是想回歸一個簡單的初衷:我們不希望大學通識只是你大學四年中「不求收穫」、「但求碌過」的15學分。如果你懷著一顆樂於探索、嘗試的心,你定會在大學通識裡發現一個美麗新世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香港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未必是最好的,但它有完善的理念、熱心的老師、豐富的資源。中大自1963年創校以來,一直都是香港推動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的重要基地。從前如此,將來也必如是。

後記:關於通識,想說的還有很多,此刻與君暫別,未來定再相逢。中大學生報九月號將推出專欄「吾師道也」,訪問更多任教大學通識的老師,與他們對談教育與師道。請密切期待。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