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六月

巴勒斯坦由1917年開始被英國殖民。同年,英國公佈《貝爾弗宣言》,宣言將阿拉伯人的土地,給予猶太復國運動,作為建國的根據地。當時,巴勒斯坦人在這片土地佔了總人口的90% 。英國殖民統治下,大批猶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區,與當地人並居。(猶太復國運動的移民行動始於1882)

以色列立國 1948514

1948年,英國結束巴勒斯坦的殖民統治,並宣佈將巴勒斯坦劃分為猶太人區(55%)及巴人區(42%)兩部份。但在這決議之前,猶太人只擁有5.5%的土地。雖然人口約佔三份之一,但大多數的猶太人都是五年之前來到巴勒斯坦。當時佔總人口三份之二的阿拉伯人,被劃分到只佔42%的地區,而且這些地方都是貧瘠而不相連的。

故此,阿拉伯人堅決反對這決議。可是,英美兩國隨即單方面簽署以色列獨立宣言,於是爆發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建國後翌日,阿拉伯聯盟中的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五國,同時宣佈不承認以色列國,並即時與之開戰。以色列建國之初,軍力不足,開戰不足一個月,美國要求聯合國提出停戰。停戰之時,以色列把握機會,大量徵兵及購買軍備。同時,阿拉伯五國不和,英國停止資助埃及。以色列於7月重新投入戰鬥。是次戰爭持續十日,以色列收回所土地之餘,更掠奪了不少巴勒斯坦人的土地。然後聯合國又再求停火。以色列在第二次停火時更加緊擴充軍備。於10月,以色列又再破壞停火協議,進攻阿拉伯國家。1949年阿拉伯國紛紛要求停火,以色列答應,戰爭結束。

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打敗反對國家,不但順利立國,領土也不止於原初決議佔巴勒斯坦55%。第一次中東戰爭前,巴勒斯坦人區雖只被劃得42%,但在戰爭後,42%中的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被以色列以及中東國家佔領。(以色列取得了26%約旦河西岸土地,約旦則取得21%;耶路撒冷分為東西兩邊,東面由約旦統治,以色列取得西耶路撒冷;整個加沙地帶由埃及統治。)

第一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控制了八成巴勒斯坦地區,比當初聯合國劃定的多67000平方公里。在一年之前, 巴勒斯坦還擁有95%土地、佔總人口三成二。

巴勒斯坦難民

巴勒斯坦非但不能立國、損失土地之餘,48年的中東戰爭同時是巴勒斯坦其後的數十年難民史的開始。1948 年,以色列開始種族淨化行動。以色列將70萬巴勒斯坦人從自己的村鎮驅逐離開,並摧毀約500個村莊、十多個市區與市鎮。

大批巴勒斯坦人的離去,以色列的新聞宣傳指出是出於自願性質。然而, 不少評論指出實況是由許多猶太地下組織或恐怖團體等所執行。此外,不少屠殺巴勒斯坦的事件,也迫使巴勒斯坦人離開家園,如在耶路撒冷近郊Deir Yassin的屠殺。

1948年的衝突尾聲,巴勒斯坦人成為自己國家裡的少數民族,他們三份之二的人成了難民,分散到整個阿拉伯世界、歐洲、澳洲和北美。剩下來那些,在一九六七年以後臣服於以色列的軍事佔領──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連同東耶路撒冷,全成為了佔領區,而當地的巴勒斯坦人則成為以色列的二等公民,備受歧視。

第三次中東戰爭

(又稱「六、五戰爭」) 1967

1967年,為挑釁阿拉伯國家發動戰爭,以色列提供一份虛假情報予蘇聯,指出自己將發動突襲,並故意在邊境增兵。但美、蘇兩國互相克制, 令阿拉伯國家沒有開火。一計不成, 使以色列決定化被動為主動,於六月用「閃擊戰術」攻佔多個合位於敘利亞、埃及、約旦等的重要地區。原與埃及、約旦一同瓜分的加沙、約旦河西岸以及東耶路撒冷,在67戰爭後全由以色列統治。

而在佔領的過程中,以色列又驅逐了大量的原本居住於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難民總數統計又增加32萬。48戰爭開始接下來 的五次中東戰爭,總計造成了 約150萬的巴勒斯坦難民。 夏蒂拉大屠殺 (Sabraand Shatila Massacre) 黎巴嫩是個回教與基督教徒共 處之地,宗教衝突時有所聞, 而以色列在第一次中東戰爭 後,把大量巴勒斯坦難民趕到 黎巴嫩邊境,居於巴勒斯坦人 也時有發動恐怖襲擊意圖引起 國際關注。 1979年第五次中東戰爭(又稱 黎南戰爭),黎巴嫩落入以色 列之手。其後,1982911 日,以色列以貝魯特地區仍有 兩千名恐怖份子未離去為名, 進入西貝魯特,將居住當地約 15萬巴勒斯坦人的難民營團團 包圍。 916日下午6時左右,以色列 軍隊及當地基督徒民兵,開 始有計畫的屠殺難民營中的居 民。不論是老人、小孩、或是 婦女,無一倖免。經過整整40 個小時的血腥屠殺,以色列軍 隊在18日上午又出動20多台大 型推土機,推倒殘垣斷壁蓋住 屍首。這場血腥大屠殺造成的 無辜平民死亡人數,至今無法 確切統計,據以色列官方的統 計是700人到3500人之間。這 個慘劇從未有過正式的官方調 查。 以巴和談:和平進程? 和平進程開始於一九九三年, 當時巴解組織(PLO)與以色列 政府進行一系列的秘密協定, 為以巴衝突尋求「解決的方 法」,分別達成了第一次、第 二次奧斯陸協定。 然而,和平進程所達成的協定 對於以巴矛盾幫助不大。例 如在第一次奧斯陸協定中,以 色列答應撤出加沙走廊及約旦河西岸、將部份自治權交給巴勒斯坦人。但實際上,以色列政府最後只歸還18%,並加速沒收土地並建立屯墾區。巴勒斯坦所擁有的自治區域並不連續,反而如同前南非的隔離區一般。並且以色列當局有權否定巴勒斯坦人所通過的法律, 或是任意的監禁未受審判的巴勒斯坦人。屯墾區並未消失, 而檢查哨站與路障也依然存在。

和平協定的作用不大,在於以巴根本不在同一平台談判。以色列根本不承認他們對於約旦河西岸及加沙走廊的行為是「佔領」,以色列的內政部長蘭多(Uzi Landau)曾說:「那並不是佔領,我們只是回家,雖然也有別人住在那裡,但那不是重點,猶太人是根據神聖權利擁有這片土地的。」此外, 以色列對於聯合國的決議案均全部忽視,包括在1967年戰爭到2000年間,聯合國安理會所共通過138項有關巴以衝突的決議案,其中4項決議案指控以色列違反聯合國憲章,7項決議案譴責、警告、或批評以色列驅逐巴勒斯坦公民出境。

Intifada 巴勒斯坦抗暴運動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後, 總計造成了約150萬的巴勒斯坦難民。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以色列更是佔領了聯合國決議劃分給巴勒斯坦人建國的土地。

自此,在以色列佔領區下的巴勒斯坦受著歧視性的統治。基於種種的壓迫,於是有了巴勒斯坦人自發式的起義運動,阿拉伯文稱之為Intifada。直到現今,一共有兩次。

第一次:19871993

1987年一個小男孩手中拿著石塊丟向以色列坦克的新聞畫面震驚世界。此次抗暴運動發生於1987129日,一輛以色列的卡車闖入加沙地帶的加柏利亞難民營,四個巴勒斯坦人乘坐的兩輛汽車被撞毀,掀起了巴勒斯坦人的起義行動。不同與以色列有充足的武器來源,在抗暴運動中,巴勒斯坦人只能以石塊、汽油彈、及少量的槍械對以色列的軍人作出反抗。其中有許多是小孩、婦女及老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死亡人數是1420 94,直到1993年流亡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特叫停。

第二次:2000年─至今,又稱阿克薩抗暴運動(Al Aqsa intifada)

第二次抗暴運動發生在2000928日,其時,以色列已軍事佔領巴人土地35年。928日,當以色列領袖沙龍在一千多名軍警保護下, 訪問耶路撒冷的穆斯林聖地,宣示以色列主權。沙龍離去後,留下了千名軍警。第二天是回教徒的聖日,軍警並未離開,巴勒斯坦人丟石頭抗議遭到以色列軍人開槍掃射,於是引發了第二次抗敵運動。沙龍在2001年當選以色列總理,違反和平談判協定,加速擴張以色列屯墾區。而自從2 0 0 0年之後, 巴勒斯坦的自殺炸彈客攻擊也急速上升。但至今,以色列的死亡人數與巴勒斯坦的死亡人數還是不成正比。

名詞小釋

被佔領區

是指以色列在1967年所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和迦加沙走廊地區,目前尚未正式納入以色列版圖。現今以色列也沒有明確的國界,只有停戰線。

以色列蓄意讓巴勒斯坦經濟崩潰的作法,使得佔領區內貧窮率從21% 攀升到2001年的43%,失業率高達 50-70%,有70%的人每天只靠不到2美金生活。

屯墾區

過去三十多年來,以色列政府已經送了超過四十萬的以色列人民到非法佔領的區域(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設置屯墾區。屯墾區分散地佔據各重要的肥沃農地,有效破壞巴人土地的完整性。於是屯墾區不單有助殖民統治,並且是以色列向巴勒斯坦領土擴張的措施。以巴和談中,巴人不斷要求以色列撤離的屯墾區,並未減少之餘反不斷增加。

隔離牆

這座正在興建中的高牆高25呎,370公里長, 完成後將包圍整個約旦河西岸地區。以色列稱這座牆叫「安全圍牆」,用途是維護以色列的安全,防止任何恐怖攻擊者進入以色列。國際人士則稱這座牆「種族隔離牆」(Apartheid Wall)或「隔離牆」,它代表了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所進行的種族歧視性統治與不公平的佔領。

這座牆的位置,並不在以色列的國境內。聯合國安理會,曾要求以色列停止興建,但被美國否決。國際法庭則於200479日裁定這座隔離牆違反國際法,應予以拆除。

世界銀行估計,這道牆可能會隔離孤立二十五萬到三十萬個巴勒斯坦人民,這佔了巴勒斯坦人口的10%以上。此外,這道牆也會有效兼併約旦河西岸10%的土地。

 

Reference: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歷史背景部份:

http://palinfo.habago.org/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