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忙碌少年

近日,筆者搭巴士時看到政府宣傳「性別主流化」的廣告,但廣告上除了「性別主流化」五隻字之外,就只有政府相關的網站。抱住好奇的心態,筆者上網一查,才發現性別主流化原來是 20 多年前的概念,難怪政府在兩性教育上不斷失敗。就讓我們一起看看什麼是性別主流化以及政府的不足之處吧。

性別主流化係乜東東?

大家可能認為,性別主流化是有關性小眾的,但實質是有關男女性別平等的概念。根據政府網站,性別主流化在 1996 年首次在聯合國世界婦女大會出現,指政府在施政的時候,應該把性別觀念納入考慮之中。簡單而言,就是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分別考慮對男性以及女性的影響。例如在興建工程的時候顧及到男女有別,預留方形空間給女性廁所能夠興建廁格。由於男女生理構造不同,加上當時對女性的不尊重及歧視,導致聯合國要求各國政府考慮這項概念,令到男女同樣受惠。事實上,當時香港政府亦有跟從聯合國設立了婦女會以及推行性別主流化檢視清單,但仍屬自願性質,在 2015 年才強制要求政府跟從。

25 年前嘅產物,點解仲要講啊?

性別主流化在 1996 年推出,但 25 年後政府依然要大灑金錢在巴士上投放大型廣告,這某程度上反映出政府性別政策的落後。

首先,政府網站上的示範根本只是「女性主流化」。政府網站上展出了政府部門在應用性別主流化的成功例子,但筆者一再查證,發現他們根本理解性別主流化為女性主流化。例如家暴條例中,政府只考慮到婦女受暴力對待的情況,但沒有考慮到男性被家暴的可能性。雖然你們可能覺得可能性很小,但重點是政府沒有從不同性別的觀點制定政策。似乎在政府眼中,只看到女性以及非女性的差別。又例如有關強姦的條例,有罪的只是插入方(男性),被插入方自自然然成為受害者。雖然有罪與否可以由法官判斷,可是亦從中印證了政府根本只是考慮女性觀點,實行女性主流化而非性別主流化。

加上,政府也沒有考慮到兩性以外,性小眾的需要。雖說性別主流化是為了體諒兩性在生理上的不同,從而互相遷就。但到了 20 多年後,政府更需包括性小眾的需要,實現真正的「性/別主流化」。性別一早不只有兩性的區分,而是包含了許多不同的小眾,例如跨性別人士。政府推行性別主流化,為何不也考慮他們的需要?以同性婚姻作為例子,同性伴侶在申請免稅額的時候,政府應該提供協助。此外,興建廁所時,社會原本就會考慮男女的生理差異而興建兩性廁所,為何不也考慮性小眾,例如跨性別人士等的需要,推行性別友善廁所?由此可見,政府在推行性別主流化時,根本沒有看到性小眾的存在。

唔講性別主流化,咁講咩呀?

的確,25 年前女性的地位過於低,所以需要透過考慮她們的需要來提升她們的地位。但 25 年後的今天真的還是如此嗎?況且,性別主流化所指的只是決策者需要兩性意識,對於無份參與政策制定的市民來說,根本毫無關係。擺放如此大型廣告實在多此一舉,倒不如集中向大型私人公司或公營機構的領導層宣傳,可能成效更大。

事實上,性別主流化很早已成為台灣性別平權的歷史。因為台灣的決策者在入職時已經會受到性別主流化教育。香港更需要的,是跟上他們的意識,從而符合國際城市的名聲。首先要做的是推行性/別教育。性/別 教育並不等於性教育,不只是教導青少年戴安全套或者如何發生性行為,而是真正教育青少年如何面對男女及性小眾的不同。男性和女性,以致所有人均有不同性質、性格。性別教育便是消除對性別的既定觀感。可是,香港的性教育中根本沒有出現性/別教育。在兩性教育方面,只會把男性塑造成保護女性的一方,女性必定成為被保護的一方。例如筆者在中學時參與聯校活動,女校老師特別要求一定要向男同學「提醒」不能冒犯女性,不能令她們「不開心」,要好好盡男同學的「責任」。這真的是性別平等嗎?

此外,在性/別教育上,原本香港性教育也只會灌輸「同志或跨性別為一種病態」的概念。筆者在中學的時候也只會聽到講者把愛滋病以及男同志串連在一起,令到當時的同學一直在開玩笑,嘲笑他人是否有愛滋病。又例如在講解性別時,一早假定了每個人的性別認同一定是男或女,沒有考慮介紹或者教導我們如何發掘自己的性別認同。政府應首先告訴他們世界上除了生理特徵之外,還有很多方法去尋找自己的性別認同,就算之後因為種種原因而要男女分組,也可以明白自己並非只能夠依從其中一個性別而生活下去。可以看到,香港原本的性教育只不過是教導女孩子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男孩子一定要懂得如何使用安全套,在有關於性/別教育上不斷落後其他國家。

總括而言,我們可以看到香港政府只是把性別主流化作為政治花瓶。相信一般人看到廣告的時候,會覺得政府在性別政策上有所努力。但只要細心一看,便知道這只是宣傳技巧。筆者希望政府認真從教育着手,與時並進,不要再停留於 25 年前的性別主流化。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