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所多瑪

他們,在教會學校中長大

在香港,稍為好一點的學校,泰半都是基督教教會學校。這意味著不少的孩子從小就接受教會學校的教育,帶著濃厚的基督教背景。筆者訪問 了兩位有份參與「2.15反保守宗教霸權」遊行的人員— — 中七的Alva與浸大三年級的忌廉,無獨有偶地,他倆都是從小在教會學校長大的。

筆者不是出身於教會學校,無法想像教會學校的內部情況是怎樣,和他們的訪談之中,大概聽出一些關於教會在學校傳教的事,例如通識課上以宗教的角度去分析社會 議題、不少週會的目的都是傳教等等。忌廉說,浸會大學作為基督教大學,傳道是不可避免的事,但常常有「掛羊頭賣狗肉」的講座和Assembly,表面是講 其他社會議題,卻是宣教為實,出席那些講座還要是畢業要求。文藝少年Alva喝一口茶後,慢慢的說:「作文不可以寫禁忌的題目,即不合乎基督教道德的都不 可以,例如同性戀!」對於思考與創作的剝奪當然是對學生的成長有負面的影響,至少他們缺少了一把非基督教道德準備以外的道德之尺。然而,能不能怪罪到教會 學校的頭上尚有討論餘地。每一所辦學團體都有自己的辦學理念,作為一所教會學校,當然想以去感召、去培養更多的基督徒,這不是什麼過錯,至於實際上如何運 作,才是關鍵所在。

信仰與公領域

那問題出了在哪裡?問題出在保守基督教派將他們的信仰硬套於公領域的事上。 聖經裡說:「人若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他們二人行了可憎的事,總要把他們治死,罪要歸到他們身上。」(利未記20:13)所以右派基督教利用聖經裡 種種對同性戀的觀點(如哥林前書中對男性性交的抨擊),加諸到所有人身上。家暴修例保障同性同居者?不行!命名牧師蘇穎智說這樣會使我們這等大學生畢業後 大家都衝去做鴨。這不單單是出現在社會上,連學校都出現這種情況。Alva在複述另一位同伴李卒賢的經驗時,不慍不火地說:「在教會學讀書,連去萬聖節派 對都要被照肺。」而談及學校回條假民意一事,他笑了笑回應:「你可以不簽,不簽的代價便是成班同學笑你是鹹濕仔。」這似乎已經不關信仰與否的問題,而是學 校直接用公權力去剝奪你的抉擇權與生活方式,無論那是否教會學校,這樣做都是霸道的。

個別宗教團體除了以學校回條製造假民意,企圖通過公權 力控制社會外,也有以一變十的假人海製造假聽證,以細膩分裂形式用同一班人不同的身份,不停參加不同的諮詢會,扭曲事實並社會上的意見收窄,說穿了這其實 是自私的行為,為了維護自己的勢力而扭曲了公民教育的意義。「我們不是反對宗教,而是反對宗教的保守勢力。所以我們包容不同的宗教聲音,如天主教﹑佛教 等,甚至也包容其他開明基督徒。」

主流傳媒的避談

這次遊行未知是否成功與否,但可以肯定的是當天有至少千二人參與遊行,一個由網上 發起的活動,在短短半個月間動員那麼多的人力和資源,也號召了上千人的遊行肯定是不簡單的。忌廉他們唉口氣說,其實最失望的是傳媒的報導手法。在記者會的 時候,「用倒金字法式和他們講就最好,一開始就講出所有論點,幾乎不用論據, 因為他們只會抄point……」可惜,抄完point之後除了蘋果,主流報紙幾乎沒報這事,明報不是沒有,只是登在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box裡有一小段這 樣的報道,而免費影象媒體更是避開不談。

不報導或亂報導已經是衰,一眾傳媒仍要懶到材料照找,幾間傳媒一同抄港台的資料說是次遊行有逾百餘人,點至咁少呀?沒辦法,他們沒有親自落場看看是什麼環境有什麼人會去, 到底這個遊行是說什麼的?不單是爭取同性戀或社會上小眾的利益,還是反對將信仰置於普世價值之上,可惜,這些傳媒都沒有報。

「傳媒」才是令我們最傷心的,他們這樣說。從他們的語氣可以聽到,那是真的心痛了。可是他們仍可以不拍檯不爆粗的,只可以說,他們的修養都有返咁上下啦。至於未來發展的路,沒有人會知道,或者一直都只是一個facebookgroup,或者是可以成為未來的一個壓力團體。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