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迪

隨著 5 月綜藝節目《青春有你 3 》的粉絲被曝光為了打榜投票,將大量牛奶直接倒掉後,飯圈行為在中國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多家官媒紛紛提出批評。 6 月 15 日,中央網信辦展開「清朗.『飯圈』亂象整治」行動,全面清理「飯圈」中粉絲攀比炫富、惡意行銷、干擾輿論等行為。8 月 27 日,中央網信辦秘書局進一步要求規管明星經紀公司和粉絲應援行動。 9 月 2 日,廣電總局更提出抵制違法失德人員泛娛樂化和高價片酬的要求。大家紛紛驚呼:「內娛要變天了!」

其實,對飯圈的治理從去年開始已經升級,不過一直都沒有提出具體的舉措,直到今年才採取強硬的制裁措施。隨著政策的實行,幾千個網上粉絲群和帳號解散。「溫水煮開了!」,政策力度之大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料。

但是,「飯圈」是什麼?為什麼要整治飯圈?飯圈粉絲製造荒唐亂象的原因是什麼?「清朗」行動後,飯圈行為真的能消失嗎?對於這次整治飯圈的行動,網路輿論一片拍手稱快,表示飯圈罪惡滔天,早就該被清理了。然而,對群體行為進行簡單的道德化解讀無助認清事實或解決問題。要處理好飯圈問題,必先分析飯圈。另外,官方的打擊對象不僅限於飯圈,還包括了所有的亞文化場域(比如下架動漫,封禁偽娘)。本文以飯圈為主,分析當前的亞文化現象及其未來走向。

飯圈的政治化與去政治化

飯圈表面上是個非常去政治化的娛樂組織,現實中卻和政治有著糾纏不清的關係。從 2010 年的「六.九聖戰」事件起[2],粉絲群體就被捲入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政治事件中。而 2019 年的香港反修例運動讓飯圈在政治事件中首次高調亮相,公開以飯圈女孩的姿態聯合出征各大海外社交平台,辱罵支持運動的人士,被稱為飯圈「8.14 大團結」。這次事件中官方媒體對飯圈女孩不奢溢美之詞——這是飯圈與官方的蜜月期。 2020 年的武漢疫情期間,有上百位藝人和粉絲參與抗疫公益,而她們的高效與組織化令各類民間公益組織,甚至官方機構都望塵莫及。在央視直播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期間,飯圈女孩們在評論區將各種施工車輛偶像化,取上「叉醬」、「嘔泥醬」等昵稱。人民日報也在微博上推出了「挖掘機天團」。此時官方似乎已收編了飯圈,飯圈文化成為官方宣傳口徑的一部分。但在同年 2 月 17 日,共青團中央的微博號召網民為團屬虛擬偶像「江山嬌與紅旗漫」「打 call」,然而飯圈並不買帳,反而引起了群嘲——這是官方和飯圈關係破裂的開始。沒過幾天,有一位同人寫手將演員肖戰定位為有性別認知障礙的性工作者,引發了肖戰粉絲的強烈抵制。她們不斷投訴、舉報作者的帳號,最終導致作者棄號,作品則被下架。此舉隨後引發了眾怒,各路網友開始聯合抵制肖戰及其粉絲,此事被稱為「227 事件」。3月中旬,最高人民法院在微博上直言偶像和飯圈是事件的始作俑者,可見官方開始批判飯圈。此後,官方與飯圈的關係越來越差,一直走到今天撕裂的地步。

在飯圈的日常運作中,兩家粉絲使用政治手段互相攻擊、競爭,並向公權力舉報彼此是常見的情況。愛豆或者粉絲一旦有一點不符合官方價值觀的言行,很容易被對家抓住把柄,進而舉報給官方。為了得到官方的認可,粉絲也常用愛豆的名義做一些弘揚「正能量」的事,比如蔡徐坤粉絲組織發起的紀念孔子誕辰主題系列活動、汶川大地震十周年時組織哀悼活動等。這些行為很容易讓人對飯圈產生政治化的聯想,認為飯圈就是政治組織或其雛形,比如趙皓陽認為「飯圈」的粉絲組織,是當今社會中最完備、先進及高效的青年組織,證明了原子化時代的年輕人,依然有團結起來的潛質 [3]。還有一些人因為看到飯圈在武漢疫情期間表現出的強大動員力,而認為飯圈可以成為未來公民社會的雛形。但亦有一些學者將飯圈在 2019 年香港反修例運動期間的出征行為與 2016 年的帝吧出征行為聯繫在一起,認為都是「網路民族主義」、「粉絲民族主義」的表現。陳純亦將飯圈和小粉紅相提並論,認為飯圈和小粉紅群體有相當大的重疊,是當今中國民粹主義的代表 [4]。另一方面,官方出於自己的目的先是讚揚飯圈並試圖收編,發現收編不成又惱羞成怒地批評飯圈。

然而,以自己的政治立場對飯圈進行政治評價更類似一場道德審判,這令許多問題遭到忽視。比如說如果僅僅因為權力掌握著愛豆的事業發展所以必須不斷表達自己的「政治正確」,這能否算是真正的政治化?一些亞文化圈子擁有比飯圈更為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為什麼只有飯圈女孩組織起來行動?如果飯圈真的是小粉紅,為什麼要拒絕官方釋放出的收編信號?

飯圈的內部生態,很多文章已經有了詳細觀察 [5],在此不必重複。而對飯圈的政治分析,普遍都不夠深入。飯圈作為一種亞文化現象,並不直接參與政治,而是通過文化活動來進行政治表達。在考察飯圈的政治意義前,我們應該先對這種亞文化現象進行深入探究。

不同內核的亞文化

在伯明罕學派之前,青年亞文化普遍被視為消費社會的結果。而伯明罕學派認為,亞文化是青年們通過風格和儀式對主流文化進行反抗,直到這種抵抗被主流文化以商業和意識形態的方式收編。從抵抗到收編,就是一個完整的亞文化週期。

在飯圈文化中,我們也可以見到這種類似的抵抗與收編。在中國,主流文化一向擁有強烈的禁欲主義特徵,即傳統的儒家思想與毛主義。在古代,娛樂業被歸入到「下九流」行業中,其從業者社會地位極其低下。在毛時期,娛樂業被看作是西方資產階級腐朽的思想和墮落生活的表現。改革開放後,官方對於港台明星藝人來大陸發展也是防範多過信任。社會氛圍同樣如此,大眾內心裏仍然把藝人視為「戲子」,明星的高收入一直是輿論聲討的對象。而青少年更是被嚴格要求以讀書學習為唯一的生活。在這種環境下,不管是玩遊戲、看動漫,還是追星、化妝染髮等,都有了一層抵抗的涵義,代表著充滿活力的青少年們對僵硬死板的禁欲主義文化的不滿。

然而,這些抵抗絕大部分只是一種籠統寬泛的抵抗,缺乏明確的符號意義,與伯明罕學派所研究的戰後西方亞文化不同。飯圈和追星文化也是如此,因此也談不上什麼收編,甚至可以說一開始就是資本的產物。無論是《超級女聲》推出的全民選秀模式,還是新浪微博推出的明星榜單等機制,都是資本主動為之製造的偶像養成體系。飯圈就是在資本的有意豢養下形成自己的文化氛圍。在意識形態方面,雖然飯圈一直希望得到主流的認可,官方也有過收編的意圖,但是未能收編成功,具體原因我們之後再講。

當然這不只是中國的特殊現象。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西方的各種亞文化風格符號就已經被消費文化所收編。隨著全球化的拓展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種新興的亞文化團體日益呈現出碎片化、混雜化和短暫化等特點,充滿流動性和分裂性,抵抗意識普遍消解。有些西方學者針對這種現象提出了「後亞文化研究」,強調消費符號在其中的影響,指出以階級為主導的亞文化已經轉變為以「品味」為主導的「夜店文化」。然而,缺乏階級分析的後亞文化研究又過於簡單,遮蔽了不同亞文化群體成員之間真實的政治經濟處境,無法解釋為甚麼一些地區存在著長期並且影響力不小的亞文化團體。為方便研究,我們從社會行動和行為心理的維度先對不同的亞文化內核進行分類。

第一類是以「風格」為內核的亞文化。這是伯明罕學派所研究的戰後西方的典型亞文化類型。當年的無賴青年、光頭仔、龐克、嬉皮士、摩登族等都屬於這一類型。其共同特徵是用各種活動和觀點主動把一些物品組織起來,從而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一種有組織的集體身份認同。「風格」在這種亞文化團體中處於核心地位,可以說如果沒有某種顯而易見的獨特風格,就沒有這種亞文化。這種亞文化群體易於分辨,根據他們所佔有和使用的物品就能區分。比如無賴青年的長靴鞋帶式領結和天鵝絨下垂領圈夾克;摩登族的短髮、派克牌大衣和輕騎摩托車;光頭仔的街鬥釘靴和光頭。不同的風格有著不同的意義。

這種亞文化是對主流文化的反抗性最強的亞文化[6]。它對風格的構建涉及到對主流文化中商品符號意義的重新編寫。這種改寫被用來塑造自己的身份認同,具有宗教儀式般的作用。同時,由於又因為其顯著的風格特徵時時刻刻面臨與主流文化產生的摩擦,形成了堅固的群體認同,擁有類似於「信仰」的精神力量。因此,這種亞文化有著不低的鬥爭性與行動力,會積極介入現實生活中。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這些亞文化群體參與過多次知名政治事件,右翼和左翼運動並存,比如無賴青年的種族主義暴動和嬉皮士的反戰運動。

這類型的亞文化在今天已經很難見到,尤其在中國,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前幾年流行的殺馬特青年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也是被主流社會汙名化最多的一個群體。而和西方國家對這類亞文化的成功收編不同,中國官方從未試圖過對其進行收編——當然即使想收編也無法成功。

第二類是以「作品」為內核的亞文化。這種亞文化類型在今天隨處可見,比如各類二次元迷、影迷、樂迷、文學迷等。其共同特點是因為對某一類作品的喜愛組成同類愛好的亞文化小圈子。初看起來,這似乎符合後亞文化研究所表述的「夜店文化」,好像只是消費社會在無意中形成的某類符號的聚集。然而,這些群體內中有很多長期存在並且界限分明的團體,其成員有著顯著的共同特徵。以癡迷二次元文化的「禦宅族」為例,從動漫《宇宙戰艦大和號》的播出開始,日本禦宅族有著長達幾十年的歷史,創造出了一套獨有的文化,包括內心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用於收集購買動漫產品,長時間深入鑽研自己喜歡的動漫,在思維方式上有著動漫人物和虛擬世界的特徵,和普通的動漫愛好者有著明顯區別。這很顯然不能僅僅用動漫符號消費來解釋。

這一類亞文化的內核在於「作品」,而不管是音樂、文學還是動漫影視作品,其共同特徵是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沒有結局的故事是殘缺的——沒有人喜歡看爛尾的作品,只有故事結束之後才能完整體現作品的價值,構建整個和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擬世界。在消費作品的過程中,觀眾的情緒隨著故事的進程而波動,每次看到結局時就像自己也死去了一次,而消費新作品又是一個重生的過程。這類以「作品」為內核的亞文化就是個人在不同的虛擬世界中體驗不斷的死亡與重生,在故事的開始和結局中經歷完整的情感過程。

這也使得這類亞文化群體的精神狀態普遍憂傷且消極。既然作品裏裡有著一個完整的虛擬世界,那麼禦宅族們在精神上是可以做到完全生活在虛擬世界中,不用與現實世界的各類人群產生實際的人際關係。這是典型的對現實世界的逃避,也因此缺乏對現實生活的任何興趣,不會有任何積極的改造現實的行動。

這種精神狀態是這一類亞文化群體所共有的,和消費的作品內容本身已經脫離了關係。在日本動漫中,有很多是以冒險、勵志題材為主,比如《海賊王》、《聖鬥士星矢》等等。然而,這些動漫所宣傳的精神特徵與禦宅族自身所擁有的精神特質截然相反。在為螢幕前依靠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主角歡呼的同時,禦宅族們絲毫不在意自身所表現出的反差與矛盾。在中國也是一樣的情況,兔友們在面對《那年那兔那些事兒》裏為新中國的建設鞠躬盡瘁的奉獻者時,只剩下敬佩與感動,而但自己很清楚明白,自己不是那樣的人。

這類偏向消極與逃避的亞文化為主流文化的收編帶來了難題。在商業領域方面,主流文化毫無疑問是非常成功的。比如二次元文化上,日本政府將動漫產業列為重點支持產業,制定和實施了許多促進動漫產業的政策和措施。然而,在意識形態的領域上,由於這種亞文化的本質是逃避,因此就算表面上同意意識形態也缺乏現實的行動支持。在日本,自民黨保守主義政客麻生太郎率先注意到禦宅族這一潛在的票倉,此後不斷做出親近禦宅族的舉動,被稱為「漫畫大臣」。但這不代表禦宅族就是右翼運動的參與者,日本的右翼運動向來和他們沒甚麼關係。

而在中國,「共青團中央」等官媒進駐 B 站與麻生太郎選擇「動漫聖地」秋葉原作為演講場地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想對禦宅族這一群體進行意識形態上的收編。表面上它看也取得的巨大的成功,贏得了很高的人氣和聲望,。但迄今為止發生的民族主義大事件中,沒有一件是以禦宅族為主體。

第三類是以「人物關係」為內核的亞文化。這一類亞文化的特徵是通過想像建立現實的人際關係及自己的身份認同。比如幾個人在一個網路遊戲中組成戰隊,那麼他們就以網路遊戲這一想像象事物為主導構成了真實的「隊友」關係。飯圈更為典型,粉絲與偶像間的關係是粉絲想像出來的,但由此形成的飯圈卻是真實的組織。粉絲們想像自己是偶像的「媽媽」、「女友」、「姐姐」,形成了等級鮮明的組織關係。

這類亞文化群體的形成雖然需要借助某個事物,但這一事物卻不像以風格為內核的亞文化那樣具有精神象徵的意義,而只作為是聯結人群的手段。人們真正關心的是人際關係,而不是只視它為起仲介作用的事物。在飯圈中,大部分粉絲不到一年就會「爬牆」(指脫離某個偶像的粉絲社群轉移到其他偶像的粉絲社群)。她們享受的並非對偶像的忠誠,而是飯圈中眾人與自己同樣熱愛愛豆的群體氛圍。這個事物也不能是作品。作品亞文化是死亡與重生的迴圈,憂傷消極的基調不適宜形成緊密團結的人際關係。只有以一種不易消逝的事物來打破這一迴圈,通過不斷的想像和在行動中修正程打造永不消失的虛擬空間,進而形成穩固的人際關係。因此這種亞文化有很強的虛擬與現實特徵,其積極性、主動性和行動力介於以上兩種亞文化之間。

這種介於虛擬和現實之間的人物亞文化因為有一定的行動力,但又缺乏行動的精神核心動力,所以經常做出一些其他人看來匪夷所思的舉動,比如刷流量控評論、相互辱罵、人肉搜索、因為外人無心之言就發動網路暴力等等。但另一方面,飯圈粉絲進行各種公益、網路民族主義的出征、使用官方話語等等。飯圈做這些事並不是因為認同這些價值觀,一切目標都只是為了維持飯圈團體本身的人際關係而已。

在「江山嬌與紅旗漫」事件之前,官方對於飯圈一直是採取收編的態度。而收編的失敗,很大程度是因為官方體制的僵化,不理解這種亞文化的本質,還是用之前收編禦宅族的思維來收編行動力與主動性都更強的飯圈。在推出虛擬偶像後,官方僅僅是把它作為一件作品來要求飯圈群體打榜,但飯圈是不可能把一個死氣沉沉、缺乏互動的虛擬人物作為偶像。在這之後,官方明白了自己的僵化體制無法收編任何具有現實行動力和主動性的團體,也就採取直接打壓的方式阻止這種亞文化形成巨大影響力。

當然這三種劃分只是粗淺的劃分,很多亞文化圈內部三種情況都同時存在,比如體育迷、軍迷等等。但這樣的劃分仍然有助於我們理解很多現象。現在我們明白了飯圈這種亞文化的實質,也解答了上面提出的一些問題。然而,任何一種亞文化群體的形成和發展,都需要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飯圈的壯大和衰落?各種亞文化圈的未來又會如何發展?

當前飯圈的形成背景與亞文化的發展走向

資本權力與飯圈偶像的緊密關係使飯圈必須不斷向官方話語體系靠攏,迎合主流文化,得到官方認可。這些都促成了今天的飯圈文化。然而更重要的問題是,飯圈為什麼會形成?更詳細的問法是,為什麼粉絲會選擇飯圈這種人物亞文化,而不是選擇其他亞文化類型?

前文已經指出這種亞文化的特徵,既缺乏行為的精神核心動力,又有一定的行動力。也就是說有行動的熱情卻又不知道行動的意義,類似於漢娜.阿倫特在探討極權主義的起源時所說的「虛無主義狂熱」。在飯圈之中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這種精神特質。自從文革之後尤其是 1989 年之後,中國社會就陷入了去政治化的虛無主義之中。這種虛無主義造就了冷漠、市儈和利己主義的民眾,不相信任何帶有「信仰」意味的東西。在這種環境下出生的新一代人普遍精神空虛、脆弱,對自己人生充滿迷茫和焦慮,無法找到人生的意義所在。而上層建築又保留了一整套僵化的官僚體制,無法為人們提供精神危機的解決出路。飯圈粉絲成長於這種大環境下,自然也不例外。

但與政治上的一潭死水不同,中國的經濟表現充滿了活力 [7]。高速的經濟增長、很多尚未形成壟斷和嚴格監管的市場都給了個人極大的經濟自由和發展空間,各種服務業以及商品市場的發達讓人們能通過消費滿足自己的多種需求。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個人以為自己的人生擁有無限廣闊的可能性,因此對未來抱有樂觀的希望,願意為這種希望而行動。偶像是販賣夢想的職業,如果人們都喪失了對追求夢想的希望,那麼偶像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這就是飯圈粉絲們具有行動力的根本原因。

這裏裡還需要注意一下性別因素。在大眾的認知中飯圈是攻擊性很強的一個群體,但其實同類型亞文化圈中飯圈並不算攻擊性最強。最早的「六.·九聖戰」是由網路遊戲的玩家發起,在網路遊戲圈子裏各種比飯圈更激烈的相互攻擊很常見。在男性粉絲集中的網路直播圈,男性粉絲們通常會更直接主動對主播提出要求,有些人還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比如近期發生的男粉絲冒充外賣員強姦女主播事件。而女性由於父權社會的壓制,反而更多是在想像的空間中滿足自己欲望和情感需求,飯圈提供了一個最適合想像的空間。因此飯圈粉絲中大部分都是女性。

在當前,飯圈這種類型的亞文化尚未被完全清理,飯圈女孩們還可以選擇網路直播等相同類型的圈子。但是隨著官方管制力度的加大,所有這種類型的亞文化圈都被打擊只是時間問題。這種情況下,飯圈要麼在各種類型不明的亞文化圈中四處逃竄,要麼變得更加消極成為禦宅族一類的人。當然飯圈不會完全消失,剩下的人會變得更加隱秘,比如將線上活動轉移到防火牆外等,不再有今天的影響力。

但亞文化消極化的情況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實際上在近幾年,社會思潮已經發生了一定變動,不再全然冷漠,對政治和社會議題的討論日益增多。如果社會氛圍持續變動,那麼一個更積極和主動的亞文化或者反文化形成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比如形成類似于嬉皮士公社的新型躺平主義文化。而經濟領域的危機,則是開啟真正激進運動的大門。

[1]伯明翰學派創始人理查德·霍加特在《識字的用途》中將青年對自動唱片機的迷戀評價為「墜落的青年文化」,它和牛奶吧、通俗小說一起構成所謂的「棉花糖世界」。

[2]「六九聖戰」為中國網民在一些知名網絡論壇社區對當時「哈韓」的粉絲群體展開大規模的言論攻擊

[3]《趙皓陽:「飯圈」是我見過的最完備最先新最高效的青年人自組織》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56586

[4]《陳純:飯圈救援2020,會是中國公民社會的出路嗎?》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11-opinion-fanquan-civil-society/

[5]比如呂鵬、張原的《青少年「飯圈」文化的社會學視角解讀》,朱麗麗、韓怡辰的《擬態親密關係:一項關於養成系偶像粉絲社群的新觀察——以TFboys個案為例》,馬志浩、林仲軒的《粉絲社群的集體行動邏輯及其階層形成——以SNH48 Group粉絲應援會為例》等

[6]雖然也只是象像徵性的反抗,達不到反文化的層次,。但在亞文化中已經是最高程度,也可以更進一步成前進為反文化。,反文化與亞文化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以明確的政治和意識形態來反對主流文化(政治、系統的哲學、宣言等)。它擁有「“另類的」”制度(地下刊物、合作社、反職業者等)。它把「“過渡期」”階段從十幾歲的年齡往後延伸,也混淆了亞文化中工作、家庭、學校與休閒之間的明顯區別。相比亞文化象徵性的抵抗形式,反文化的反叛表達得更明確、更具自信、更直接。

[7]為避免誤解,這裏需要做一些補充。政治上的一潭死水並非指代專制或威權政體,作為代議制民主國家的日本在政治上同樣是一潭死水。這種現象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和市民運動之後,日本社會陷入了政治冷漠之中。加上美國的長期佔領、日本官僚機構的僵化和難以解決的財閥政治,群眾投票意願極其低下,自民黨長期一黨獨大。禦宅族就是在八十年代開始成為一種主流社會無法忽視的社會現象。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又陷入長期停滯之中,也是一潭死水毫無活力。在這種環境下,禦宅族自然就成了日本最主要的亞文化現象。

另外還有一點,經濟具有活力不代表經濟高速增長,在某些情況下,經濟衰退同樣是有活力的表現。比如俄羅斯在蘇聯時期經濟體制僵化,解體之後經濟有了活力。但這是掠奪的活力,金融寡頭們洗劫了全國的財富,高度發達的工業國衰落成了今天賣資源為生的國家。同時,在政治上的混亂也導致社會氣氛高度活躍。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形成了光頭黨這種極右翼種族主義的反文化群體。

當然,對中國經濟的這種活力不宜高估,大部分人被排除在外無法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生活看不到希望。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日漸放緩,民間形成類似於日本的低欲望社會,。現在流行的「躺平」等詞彙已經是這種現象的開端。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