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
CUHK_Main_Gate
說來奇怪,一談到reg甚麼科、讀甚麼course,大家都興高采烈,但一談到學分制本身,大家就沒話好說了,好像學分制都是理所當然的。

其實回到二十年前,在關於「反對四改三」運動的檢討中,己經有人指出這個問題:「……當後來中大校方決定發展所謂『彈性學分制』的時候,校園內不論是學生組織還是一般同學,均沒有提出多少批評或意見,甚至連討論也十分不足。經過了一場大規模運動而居然無人關注校園學制變化,可見,運動對群眾的內化明顯十分有限!」(註一)倒楣的是,往後的二十年都似乎沒有關於學分制的公開討論。

既然如此,我們就更需要檢視學分制的出現及成效,它絕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

中大學分制從哪來?

1991年,伴隨四改三的大學學制改革,中大正式實施「彈性學分制」。

換了另一種說法,「彈性學分制」是學年學分制,也就是說既有限定的修業年份,同時又有必須要讀滿的學分。

當年中大面對統一中七入學的改革,校方於八九學制檢討報告書中提出「彈性學分制」。它允許中七入學生在三年內豁免修讀二十四學分,即只須讀九十九學分即可畢業。

這個學分制是硬綁綁的,沒有甚麼彈性。在九十九學分裡頭,主修學科通常都佔去三分二。同時,學生要修讀十四、五分大學及書院通識,再加上體育兩分、大學中及英文六分,真正能自由選擇之學分並不多。

學分制怎樣運作?

基本上,每個學分代表著每個星期要上課的節數,例如三分便是一星期三節課,一節四十五分鐘,即二小時十五分鐘。

但是,這種計法並不能一概而論,有時候同樣的學分卻要付出數倍的時間。譬如說體育課,每個星期上兩節課卻只是一分;某些關於科學的課堂以外要上實驗課,一堂就可能是整整一個下午,但實驗課卻只是計一分。另外,還有某些學科的導修課都是通通沒有計算在內的。

同樣地,我們亦很難以學分作為計算課堂難度的單位。眾所周知,選科有「頹course」及「chur course」之分。要是一個不留神選滿整個學期chur course,那麼讀十二分可能比讀十五,甚至是十八分更加辛苦。
另一方面,雖然大部份學系都要求同學於三年內畢業,但事實上這並非硬性
規定的,畢竟同學可以將學業延長至四年、五年、六年。說到底這也只是付出時間及學費多寡的問題。

中大學分制的成效

我不能提供一個很明確的分析,畢竟每個學系的狀況也是不同的。但普遍來說,要談學分制的成效就不得不聯同四改三的影響一起討論。

無論如何,相比起讀四年大學來說,中七入學讀三年的大學生是更辛苦的。拿中六入學與中七入學的修讀辦法為例,中六入學也只不過比中七入學多讀二十四學分而已。分開兩個學期,一個學期十二分簡直是輕鬆到不得了。同時,讀四年的學生可以有更大自由度選修其他學科,雙副修是很常見的。

回想起二十年前,對學分制的抱怨早已存在了,《中大三十年》有人裡如此寫道:「(彈性學分制)實施後,三年制的同學埋怨之聲甚多。尤以一些主修學分較高之學系為甚。例如工程學院主修科目佔八十多學分,再加上通識、體育等學科,同學普遍每學期需修讀十八分或以上,功課壓力很重。學習只成了負擔,同學根本享受不了通識、選修等多元教育之樂趣。」(註二)

其形容與今天的狀況恐怕也是大同小異吧。

可憐的建議

來年將會是三年制的最後一年,對,2012年以後學生大多只須在四年內讀完一百二十三分即可畢業,亦即是與現今中六入學的修讀辦法無異。看來,將來的學生的學業負擔會大大減少。

現實是殘酷的,除非你是拔尖入學,否則你在今年仍然要玩這個三年制的遊戲。如果你認為三年的大學生活不應該被學業束縛,而同時又不想災難性地燃燒GPA,那麼我的建議是:不要衝動,請恰當地選擇頹course;不要以為掛上副修的名字會學多了很多東西,請放棄盲目追求副修;就算對某些學科很有興趣,也請打聽清楚該學科的工作量。

至於,未來四年制的學生的實況如何就只有留待觀察了。
————————————————————
註一)見中大三十年:學制發展
註二)同上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