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現為中大生,曾是中大學生報忠實讀者

對中大學生報的批評恆來有之(見表一)。總 括而言,主要是「行政混亂」、「一言堂」、「內容偏頗」、「無視同學」。在我看來,「行 政混亂」屬學生組織的通病,在此先暫且不論。但 後三個批評則刺中了,學生報作為媒體的不足。當然,前人在這方面的研究甚少,批評亦流於主觀印 象。此文正正是想補充這方面的不足,直指中大學 生報如何跟媒體的角色,愈走愈遠。

訪問一直是媒體報導的重要一環,為的並不是藉第 三者之口說一遍,以顯得客觀中立。訪問重要,一方面是可以呈現不同人的聲音,另一方面則是可以 超越編輯團隊本身的知識和視野侷限,將更準確的 資訊帶給讀者。有見學生報中的訪問文章,大部份 標題都附有「訪」或者「訪問」兩字,所以筆者簡 單地瀏覽了一次各期的目錄,就粗略估計出學生報 中訪問數量的變化(見表二)。簡單而言,每期訪 問數量起落十分大,而且跟其他大專刊物(例如大 學線),每篇報導動輒包含兩三個訪問,仍有一段明顯的距離。

如果說,單看訪問數量反映不了甚麼。也許考慮訪問對象的分佈,會對學生報的編採方向更有啟示。筆者整理現屆編輯委員會「鳴」所出版刊物的訪問名單(見表三),發現學生報作為一份校園刊物,有訪問學生團體/一般學生的文章只有令人 驚訝的三篇(總數為廿二篇)。難怪學生報一直被 人咎病,跟同學距離遙遠,甚至是「一群人圍內自 high」。即使是學生報歷屆政綱都念茲在茲,要讓 他們聲音被聽到的基層,都只有區區的四篇。訪問 的大多數,集中在各項社會運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 身上(如果包括學生會系統,共有十三篇)。這種 程度的社會運動偏向,極其令人憂心。

中大學生報先是一個校內媒體,然後才是社會運動 的推動者或支援組織。這一個先後次序十分重要, 亦正正是今天的學生報當不好校園媒體之責的重大 分野。以社會運動推廣者為定位,所以才會「社會 版」遠大於「校園版」;所以才會以說服代替討 論、以完整分析代替百花齊放;所以才會「義無反 顧」地跟同學愈來愈遠;所以才會在現今這個風起 雲湧、年青人公民意識愈來愈強的時刻,反而喪失影響力,愈來愈被邊緣化。

轉眼又要學生會三莊選舉,又有新的同學上任。要 重新出發,讓我們確定中大學生報校園媒體的屬 性,重申檢視它在中大內的責任和角色。總的來說,不過兩方面:資訊傳播和展現不同聲音、社會 共識的營造和真相的追尋。

「資訊傳播和展現不同聲音」方面,稍為在中大待 得久一點的同學,就會知道在這個小小的山頭消息 可以何等封閉。除了傳統的大型活動(例如四院劇 賽、院慶、千人宴)外,大部份學會舉辦的活動, 不論dem多少次beat、派多少handbills,最後都不 過只有莊員跟他們的朋友們出席。這方面,即使學 校部門也面對著同樣,宣傳無門的處境。

不外是「內容、時間、地點」的活動已經如是,那 些更難以說清的心事、想法、價值觀,就更加難以表述、乏人問津。於是中大學生變得更千人一面,我們讀不同的學系、上不同的莊,最後留下的只是 一個個空洞的,在迎新營中叫喊的身影。學生跟學 生之間,沒有不同,但絕不團結,只是彼此的過路人/他者。相反,有專屬的MUA網上平台,內地生往往比本地生消息更靈通、更團結、更自覺是中大人。這方面,校園媒體如學生報和校園電台實在是難辭其咎。

傳媒另一重要職能,是「社會共識的營造和真相的追尋」。這說難不難,說易不易。易就易在,讀者 不要求亦不期望編輯手握真理,只要求編輯要有 引進他人分析的視野和氣量。但難亦難在此。要不 學生報就不會不只一次被批評「老說左派理論」( 引自〈中大學生報,報給誰看?〉。這無關「客觀 中立」。亦不用美其名,透過極端的選材平衡這個 不平衡的社會。說到底,這是「宣傳部」,還是「 傳媒」的具體分野。「宣傳部」以將某一價值觀帶 給受眾為主要目的;「傳媒」則是讀者的眼:整理 讀者想知的資訊、解答讀者的疑問……而,讓我不 厭其煩地再提醒一次:「中大學生報是一個校內媒體」。

我們無需極端化兩者,傳媒總有自己的agenda, 但,傳媒不可只剩下自己的agenda。其中一個事 例是上期的〈略評博群計劃,兼論(某種)人文教 育的貧乏〉。博群計劃作為近年中大最受歡迎的活 動,自然值得報導和討論。但全文洋洋二千七百多 字,不外乎論證博群計劃:「忽略社會結構」、「 沒有制度視野」、「缺乏基層視覺」、「很中產」、「沒有對抗性想像」。多看數期學生報自然可以 知道以上這些都是多麼「老掉牙」的論調。更可惜 的是,作者承認「資訊遠遠不及全面」,卻不訪問 籌辦者/不同活動的參與同學,單就計劃網頁或海 報宣傳的內容,煞有介事地「文本分析」一番,就 自以為:「無論如何,我們認為這些基本說法其實 已展現了博群的理念」。這種評論先於事實、自以 為「真理都被我看破了」的思維,實在足以所有從 事傳媒的人引以為戒。

而事實上,博群研究計劃三個見報的計劃,其中一個正是研究「本地藝術團體如何參與/推動社會運動」。這見諸報章,稍稍搜尋一下實在不難發現。不知又算否「沒有對抗性想像」?校長沈祖堯教授於博群社區巿集致辭表示會引入社會企業及鼓勵各部門引入責任採購的理念和指引,不知在學生報的同學看來又是否「沒有制度視野」?將書節和花節等文化活動,視作「缺乏基層視覺」、「很中產」,不就是〈粗疏的階級分析,狹隘的政治想像:敬覆中大學生報(一)〉中所批評「以高舉『基層』經驗和視點來質問同志遊行的階級取向的」的翻版嗎?

首先,我希望同學不要誤會。整個中大學生報,基本上我仍是抱以肯定。但媒體人只能是讀者的眼,nothing more。如果好像明報在高鐵事件自以為手執真理:「聽過政府仔細剖析專聯方案的人,對專聯方案的接受程度會大大降低」、「有幸聽過政府完整反駁專聯方案的人為數不多」擇自明報社論),代讀者決定對錯,必受讀者唾棄。學生報跟同學距離愈來愈遠、校園版不斷萎縮、爭議處處。這些都不是時間不夠、視野所限、工作繁重,就可以解釋得了的。不找回自己傳媒的角色、不明白沒有一種理論框架或分析可以解釋當下發生的所有事,學生報只會在天下人都不解之下--「慷慨就義」。而這,正正是所有有心人最不希望發生的事。

資料主要整理自中大學生報網頁(cusp.hk),唯該網頁時常失靈。

表一:近年對中大學生報的批評:

2010年2月
中大學生會代表會向全體同學發出電郵,譴責 剛已卸任的中大學生報編輯,未有如期遞交中 期財政報告,只有簡短的中期工作報告。

2010年3月
學生田方澤的投稿〈中大學生報,報給誰看?
〉內文指:「不知39年前的學生報是否又是今 日這種毫不『學生』的模樣。不少同學對此早 有批判:社會版佔大半本,內容艱澀,老說左 派理論、說社運理論、講後現代原則,卻基本 上無視同學是否看得明白。」

2010年4月
「一教授」來函,指學生報2010年2月號「看 不見的交通牌」一文誤指交通組製作的路牌將
「崇基」錯寫為「祟基」,實校園內的路牌均 為物業管理處(EMO)負責。

2010年7月
有大組長投稿指:「總括來說,〈大O永續生態 系統之terminology〉這文章,介紹的大O用語 失實之餘,又嚴重貶義.。學生報是不必把觀點 包裝成事實,可惜以上文章的作者卻把自己的 主觀偏見,以及膚淺理解,說成事實一樣。」

2010年9月
「女同學社」執行幹事曹文傑撰文〈粗疏的階 級分析,狹隘的政治想像:敬覆中大學生報( 一)〉指學生報:「單憑參與者的衣飾便急於 判斷整個遊行的階級位置,……作者對收入 低微但極愛打扮、變身、『迷戀』王菲、黃耀 明、昂首闊步參與同志遊行的『基層』視若無 睹,還倒過來搬出她/他們在遊行現身,視為 遊行洋溢『中產情調』的證據,可說是一葉蔽 目。我不禁要問:究竟是誰一邊高喊『回到基 層』,卻在另一邊剝奪『基層』 打做自己、驕 傲向前行的機會?」

2011年7月
代表會觀察及諮詢委員會收到同學關於學生報 處理迎新特刊廣告欄,行政混亂之投訴。有同 學曾以面談、電話以至在社交網站上對學生報 作出控訴,指他們「迎新特刊」中「書院介 紹」的內容:「理解嚴重不足,欠缺中立,根 本沒有資格批評這個書院。」

2012年1月
博客林忌在facebook向中大學生報下戰書:「 林忌決定公開挑機筆戰! 中大報社,你地話反 對『民粹一言堂』嘛,我地就來一次左右大筆 戰,左翼寫幾多字,我就寫幾多字,同樣登上 中大學報,唔好壟斷言論,敢唔敢?」

表二:中大學生報各期,標題中有「訪/訪問」的文章:

 

4月號 八九民運 特刊 迎新特刊 9月號 10月號 11月號 12月號 1月號 2月號 3月號
鳴 (2012-2013) 2 0 8 1 2 3
根 (2011-2012) 2 2 3 1 2 5 0 1 1 2
斟 (2010-2011) 0 0 2 1 4 3 1 0 3 4

表三:「鳴」出版刊物的訪問名單

學生團體/學生:(共三篇)
善衡同學 中大同志文化小組Franco
《獨立時代》主編楊牧天

校內行動組織/發起人/參與者:(共五篇)
中大性/別關注組 Timothy、言仔、鍾穎、Johnny (反星巴克行動)
Tom、柯南、Jenny (聯署和聲人)
反國教集會參與者
嶺大、中大臨時罷課委員會成員

校外行動組織/發起人/參與者:(共四篇)
關綜聯組織幹事歐陽達初
影行者成員張善怡
印尼移工工會
三間大學的「關注組」/學生會成員

學生會系統:(共四篇)
報社職員楊穎仁
代表會主席Nick和上屆主席Vincent
校園電台現屆成員 Jaco
幹事會會長楊政賢

基層:(共四篇)
清潔女工阿松
屈臣氏搬運工人
中大清潔工友S
逸夫校巴司機

其他:(共兩篇)
漫畫家阿高
中學時期的班主任陳老師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