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一間商鋪,利潤至上,凡有利於資本積累,員工流動再頻繁、人際關係再貧乏都可以接受——在這種主流之外,我們可有其他選擇?另類經濟模式的確存在,不過由於跨國資本與本地財團攜手把持各行各業,它們的生存空間往往被擠壓、難擋市場競爭。然而在中文大學,有間已成立十幾年的合作社,是踐行以人為本經濟理念的典範。

女工同心合作社小賣店,位於大學本部范克廉樓地下低層,於2001年11月由香港婦女勞工協會(女工會)組織創立。 2000年,大學裝修范克廉樓,預留空位準備開設學生會爭取已久的便利店;與此同時,幾位中大基層關注組(基關組)的同學接觸合作社這一概念﹐萌生興趣,認為大學素有擁抱社會平等的精神,又享受優惠租金條例,是適於發展合作社的土壤。更重要的是,他們明白合作社實行工人自主、經濟民主,和一般企業剝削僱員的生產關係根本不同;又寄望合作社能抗衡壟斷的風潮——在領匯尚未上市、星巴克尚未進駐中大的當年,這想法不可謂不基進。他們透過學生會遊說師生中心服務單位管理委員會,動議讓民間團體優先投標,獲委員會通過。翌年暑假,原中標團體退出,次選的女工會接手,簽下五年合約。女工會和學生四處籌款,承蒙有心人士捐款和提供免息貸款,終於湊夠二十萬起始資金。合作社社員出資入股,緊張籌備三個月後開張。社員回憶道,從前的她們,成功開業已經很高興,未曾想到十幾年後合作社仍然屹立不倒。

 

婦女勞工  合作充權有力量

 

這群來自基層的婦女,以前多是因香港經濟轉型、製造業遷離而失業的工人,或不外出打工的家庭主婦,她們如何組織起來,跰手跰足、創業守業?報名加入合作社的婦女,要參加一系列工作坊,內容包括認識合作社、食物製作、打理店鋪乃至語言訓練等,還要經過一段實習期,通過評估方能正式成為社員。其中關鍵,是看新人怎樣理解合作社、是否願意及適合與大家長期共事。社員說,她們「唔可以隨時入來,但可以隨時出去」。既然招募新人不簡單,缺人手無法立即找替補,為何又能隨時離開?原來,合作社尊重個人自由,不強迫人為工作犧牲生活。若退出,能領回股金;若一年內打算回來,還會獲得接納。

除了出入條件,合作社還有很多特別之處。合作社沒有老闆,由工人平等經營,集體民主決定包括工資、工時、分工、產品配置在內的所有事務。反觀一般企業,員工不得不服膺老闆意志,工作內容、待遇、去留皆由上級說了算,員工地位與生產工具無異。其惡果是過勞、外判、拖糧、無理解僱、利用法律灰色地帶損害員工權益等現象層出不窮。不難想像,加入合作社做社員,比幫人打工多了尊嚴。

現實中合作當然比理念複雜得多——基層婦女也懂得管理嗎?「師奶」也能主外嗎?最初連她們自己亦半信半疑。與階層工種分明的企業不同,小賣店每個人基本都要瞭解各方面事務,具體做甚麼,有相當自主權。雖然權責平等,但不可能人人都立即掌握看鋪、訂貨、算賬等本領,總有能者多勞的狀況;性格各異,有人強勢、有人內斂,難免偶爾出現不合,甚少試過處理同事矛盾的社員,便有點不舒服……經濟民主似乎是漂浮在空中的概念。合作社例會提供溝通的平台,甚麽想法都可以拎出來講,不用聽命於人,不用害怕有上司炒魷魚。旁聽過例會的朋友便能見識到,大家需要討論小賣店運作、互相遊説,以爭取達成共識;少數服從多數的投票制只在長期未有共識時才採用。曾有同學建議女工賣撈面,社員中支持者認為滿足同學願望優先,且可能增加不少盈利,反對者指撈面不如其他產品那麼健康,不符合同學營養需要;經反復商量、謹慎考慮,她們才都同意販售。原本較少出聲的社員發現,自己是受尊重的,可以影響小賣店發展,於是愈來愈有信心發表意見,哪怕過程也許緩慢。向來在公共討論中失語的基層婦女,從商討中獲取力量:「我哋長咗見識,表達能力都提升。」

 

心繫學生  情牽中大

 

    合作社小賣店是中大每日最早迎客、最晚休息的服務單位,方便許多師生。除了早晨七點半至夜晚十一點半,星期一至五深夜還有特更時段。首次續約之後,有人建議女工通宵營業,社員和基關組成員討論,認為午夜之後人流稀少,未必要開通宵,然而有些學生較晚休息,最好能顧及他們的需要。為延長開放時間,同時不影響社員上下班,基關組提議學生在夜間義務當值。特更計劃自此開始。

不同於一般企業,合作社始終以人為本,賺錢固然要緊,卻並非唯一或最終目的。在這異化無孔不入、人變成經濟動物的社會,合作社認為,顧客不應被物化為購買力、收入數額。和企業有餘力時拿一部份利潤做慈善不同,女工自主決定,生產和銷售的每一環節,都要關愛人和環境,堅持健康和友善。因此她們格外注重和學生如何相處、持續互助:基關組不僅曾協助小賣店成立,亦在平時做問卷調查,將師生對小賣店的期望和意見告訴女工,助她們改善。除產品買賣外,合作社成為學生有份策劃的空間,基關組在店面增添了理念宣傳和社會運動的資訊。富有特色的女工夜話、池畔音樂會,都是學生協力女工開創的活動。

為社會進步企出來

 

女工還密切關注校內外勞工議題,在運動中發聲。女工會時常組織社員瞭解時政熱點和勞工法例、財政政策;每年勞動節、七一等遊行,女工相約走上街頭。法定最低工資實施前,合作社率先把時薪加到民間勞工組織建議的33元;加薪一年後,合作社沒被最低工資「搞垮」,證實合理提升員工待遇有益無害。

隨著認識和參與漸多,她們逐漸意識到除了小賣店店員的身份,自己還與眾多工人的命運緊密相連,應當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份子:「對社會議題發聲嘅意識越來越強,會企出來貢獻力量。因為唔只係(事主)一個人嘅事情,而要靠集體嘅力量。」她們反對大學外判校巴司機、EMO工友,也曾去觀塘擺街站、派單張,聲援被新鴻基外判剝削的APM清潔工。當大學有工友出意外,當軋鐵工人、碼頭工人發動罷工,以及當東南亞海嘯、地震等大災害發生,合作社皆舉行一日義賣,將收入捐給有需要的人。因為感受到合作社中日常的民主決策讓她們充權,所以女工關心香港民主進程,和其他基層婦女一同商討政制改革、佔領中環,2014年起義賣「民主梘」、糯米糍為佔中運動籌款。

 

小店星火  燃點希望

 

這些年,合作社變化良多:原本狹窄的店面裝修擴張了,增加了水槽、雪櫃、儲物空間,添置了影印機;支持公平貿易合理對待生產者,近年新供應的產品包括公平貿易認證的咖啡、朱古力;身體力行使用環保洗潔精、洗手液,還販售友好團體手作的的環保皂、環保唇膏,倡導綠色生活;親自考察農場,以接近成本價售賣本地家庭有機農場出產的蔬菜……進步,離不開大學師生的建言,離不開社會團體互相扶持。

推動合作社運動,女工不遺餘力。每年,女工與學生會、基關組合作,在勞工週、公平貿易週等時機,向師生介紹勞工權利,傳播民主平等經濟理念。中大女工合作社的成功,啟發和指導了其他院校的合作社實驗:嶺南大學小賣部、城市大學「城舍」小賣店、香港大學果汁店、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小賣店、理工大學新校舍飯堂,皆由婦女組織承辦。校園以外,女工與綠慧、群芳等友好團體組成聯盟,每年一度的合作社日前後都開設專題論壇聚首交流;2012國際合作社年,女工於旺角西洋菜南街舉辦推廣日活動,向市民介紹她們獨特的經驗。合作社是國際運動,女工會考察不同文化背景、政經制度下合作社的發展,中國內地、國外的組織也會來到中大女工合作社取經。

女工持續成長的同時,香港的財閥壟斷變本加厲,少數人的利益左右多數人的環境,街道和商場變得千篇一律,本地人均工時領先全球的新聞不再新鮮,碼頭罷工籌款一呼百應反映你我他已經忍無可忍。合作社這條出路因此更顯可貴。中文大學是香港院校中支持社會經濟的先鋒,若無中大引以為傲的人文精神、學運傳統,如土壤和空氣,滋養這場來自基層的社會實驗,小小的女工合作社怎能開出淡雅芳香的花。透過女工,我們看到美好社會的可能圖景,那是我們本應擁有的生活體驗。願這點星火燃燒下去,改變的希望在人心中不滅。

 

參考資料:

攜手創未來 女工同心合作社九週年紀事》 《中大學生報》2009年9月號

《女工合作社知多少?》 中大基層關注組2012年迎新特刊

《學生運動與合作社的結合——中大女工合作社》香港脫貧網專題「合作社——互利共生的實踐」 http://hkpoverty.oxfam.org.hk/issue4/index_e.htm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