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牆專題前言 17年11月號, 47屆莊「螢」(17-18), 常刊, 校園, 民主牆專題 9 月 4 日,中大各處出現港獨宣傳品,不消一個早上就被校方全數移除,但唯獨文化廣場和民主牆。到底文化廣場和民主牆有何特別呢? 校方不是沒有嘗試再次介入文廣和民主牆的宣傳品,校方代表曾經以師生中心管理委員會的名義要求學生會幹事會拆除文廣和民主牆上的港獨宣傳品。但由於這裡屬中大學生會管理的空間,校方多次繞過程序,要求拆除,理據欠奉。學生會及一些中大同學以此為由未有回應有關要求。 9 月 7 日,內地生群起在民主牆貼上一張張的「CUSU IS NOT CU」,牆上出現不同類型的單張,都是反對獨立、反對 CUSU,還有不明所以的表情包。在媒體的渲染下,內地生成了反對港獨的象徵。無他,因為曝光的反對者都是內地生,但此時,我們又要提問,他們是否代表所有內地生?內地生是一個具有價值判斷的詞語,還是只代表他們來自中國? 但本地生和內地生的對立,在是次民主牆事件之下爆發,除了媒體的推力,還有背後不容忽視的脈絡。一直都有一些內地生搶資源、不願融入香港生活的說法,我們又可以如何理解當中的細節呢?中港學生的矛盾其實在於甚麼?這兩個群體必然存有不同,但是否一定一邊持矛,一邊持盾呢? 9 月 8 日,林鄭月娥發表言論,對張貼港獨標語的行為予以譴責。9 月 15 日,十名大學校長聯合聲明反對港獨。這些校內外的言論,直指的就是校園內的言論自由──這原來是有限制的,界限是港獨。面對如此氛圍,一些中大同學回應指,言論自由應是無所不談,不是因為你的言論不利政權就不可言。過去的一個多月,同學做了甚麼去回應社會、回應校方? 我們相信,「言論自由」四字不是用來限制別人說話的工具,而是讓我們可以免於恐懼、無限制地說話、討論、思考。問題是我們如何體現這價值?我們要深思的是如何在表達意見的時候尊重別人,不是因為我不同意你就不許你說話,我想回應你,但回應方式決不是撕下你貼上的東西,或封上你的嘴巴。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四 + 三 =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