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與公平不可並存嗎?

——瑞典的例子

文:古

 

在種種給祭出來反對民主的名目當中,「民主=福利主義=加稅嚇走投資者=經濟衰落」是一種常見的說法。

 

這一方面是在政治上用作反對民主的借口,一方面亦是在經濟上拒絕在稅率、社會福利等各方面,作出進步性的改動。然而, 以為唯有低稅率、低社會福利及保障、高剝削,才能保證經濟發展(而且這種經濟發展的成果注定大部份由一小撮人獨佔),根本錯誤的看法。

 

北歐諸國如瑞典、芬蘭,均是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益都於先進國家名列前矛的福利國家,高稅率、工會及社會民主黨力量強大的同時,亦能產出了全球知名的品牌與企業,並吸引大量外地投資,世稱「斯堪的納維亞模式」。本文將對其中一國瑞典作出介紹。

 

到底瑞典人享有的社會福利及保障有多好呢? 我們只需留意人們常以「從搖籃到墳墓」(的保障)去形容該國的社會制度,就可想像到當地人的權利與福利,得到了多大程度的落實。就以兒童為例,在嬰兒出生前後,父母享有共450天的津貼產假,充分滿足嬰兒與家庭的需要;而116歲的兒童,亦有享有能確保其生活基本需要的津貼。教育方面,則是由小學至大學一律免費,由小學至初中的9年,甚至有免費午餐提供。至於醫療,除了醫療接近完全免費外,人們亦能在休假期間享有薪酬80%的津貼。失業保障方面,失業人士在失業期間,可享有原工資80%的失業補助。至於老年人,則一律在65歲領有養老金。正因為有著完善的保障, 在聯合國的08年人類發展指數中,瑞典排名第七,而香港只得第22名;而該指數還未將環境及貧富是否懸殊等因素計算在內。

 

這樣完善的福利,自然要靠高稅收去維持;相對於香港的低利得稅(上年減至16.5%),瑞典則為26.3%(其實也不算一個很高的水平,英、美、法、德的最高利得稅率都比其高),另外公司亦需為僱員的薪酬,額外付出30%作為稅款。個人入息稅當然亦高,最高約為收入的50% 。高稅收加上高福利,令瑞典無論在稅收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還是國家支出佔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均達五成之譜,而香港不過分別是12.8%與約兩成。在瑞典,公務員人數更是佔總勞動人口的三成以上。

 

根據標準右翼經濟學教科書,如此一個高稅收、政府「過度澎漲」的國家,一定嚇走投資者、缺乏競爭力。而事實是,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在06-0707-0808-09連續3個季度,瑞典的排名分別是334 ,而素以低稅率自負的香港,則是121211 。報告指,排名較前的國家之所以成功,在於「國家創新能力強」、「企業文化成熟」、「機構透明度高」等——至於低工資、低稅率, 似乎都不是經濟發展的長遠取勝之道。

 

瑞典長期執政的社會民主黨,是否沒有受過來自右翼的挑戰呢?當然有,最近06年的大選, 他們更敗給由「溫和黨」(Moderate Party) 領導的聯盟。不過有趣的是,溫和黨的黨魁Reinfeldt不僅效法貝理雅的「新工黨」而自稱「新溫和」(和「新工黨」由左向右轉相反, 「新溫和」是由右向左轉),在競選其間更數次修正其政策(主要是一些質疑社會民主價值的政策),最後更表示他是來「完成福利國家的諾言」的!而即使社民黨陣營選戰敗陣,其實也不過是險負(雙方的支持率均是四十多個百分點);以單黨計,社民黨的支持率更是仍比溫和黨高出約十個百分點。因上述原因,不少評論者均指出,該次選戰的結果,弔詭地將會令瑞典更為左傾!

 

當然,沒有一個國家「天然」就是一個注重平等或公義的國家,這始終是瑞典人在經歷過社會民主制度的生活經驗後,所作出的理性選擇。香港雖然還未有民主,而整個客觀狀況當然也與瑞典不同,但將來要在經濟上作出民主與公平的安排,卻是絕非不可能的。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