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各位都是韭菜? 從學生投資到日常金融化 2022-23 大學社區報, 2022年 11月, 網上文章 文:9蔡(受訪者均採用化名) 「我很愛錢錢,但錢錢不愛我。」兼職、補習、student helper⋯⋯同學追求錢的方式五花八門,但真的能把單相思變成兩情相悅卻少之又少。當你擠出所剩無幾的時間和金錢兌換少許薪酬時,又可曾冒出人搵錢不如錢搵錢的嚮往?近年學生買股比例明顯增長,已有同學在波瀾壯闊、大起大落的證券期貨和密碼貨幣市場向前航。本報邀請了三位商學院同學分享投資的心路歷程,了解她們面對風險的心態和處理方法。我們都認識投資的話,就不用死做爛做都可以都財富自由了,對吧?:D 錢以外的收穫 —— 知識!刺激!熱情! 就讀工商管理的 Joanne 大一初時從模擬炒股比賽發掘對投資的興趣。「嗰時白紙嚟,咩都唔識,但都好好彩第一次比賽就攞到第十一名」,她指當時市道向好,加上第一次就上手的經驗為 Joanne 提供了自信和動力,「好似我都OK」,令她初次比賽後數月便決定透過交易平台富途牛牛實戰用真倉賺零用錢,如今的她依然視股票和期權投資為日常興趣,雖然每天花在投資的時間亦不算多,通常在早上開市時段有空才留意價格,但至今持續進行了逾半年時間。 對 Joanne 而言,真倉投資的刺激是不可或缺的。即使虛擬投資能以較輕鬆心態認識市況,但面對真實的投資情景,她更能親身掌握管理風險和止蝕的技巧,例如透過買賣高風險和回報的衍生工具為長持股票作對沖等。Joanne 深知投資有賺有賠,但正因股票市場起跌不斷,更能考驗她變通和判斷趨勢的能力。風險和虧損都可以憑自己的知識、判斷和技巧克服,不會假定蝕錢,反映了相當的信心。投資不同於純粹投機和運氣,當中包含對自身能力的挑戰,更吸引她持續投放更多心力。另外從投資興趣累積對市場現況的的理解亦成為她在面試中的優勢,可謂一石二鳥。 當然,成功的投資也為 Joanne 帶來物質上的快樂。「有時每個月可以多幾千蚊,都幾 enjoyable 㗎。我自己都有幫人補習,對住佢嗌一個鐘可能都係得二百幾蚊,就比較辛苦。但拎一部份賺嘅錢去投資就可以為佢升值,尤其讀大學洗費比較大,例如玩活動要洗錢,(透過投資)收入多咗、多個路線管理自己嘅錢都幾好」。但她亦指補習、做實習等主動收入比較重要,需要用作支撐日常開支,始終投資涉及風險較不穩定,只會當成額外利益,亦只會用閒錢來投資,預留儲備應急。她目前以準備留學資金為儲蓄目標,會將投資利潤儲起,但不會以投資為短期儲蓄收入的重心,而用作長線的資產管理。 投資對學生來說已經不是遙遠、有錢再算的概念,而是可以甚至應該切實參與的活動,學生的收入儲蓄再不止於小豬錢箱和往來戶口,而確實地進一步以更多元化的金融產品管理儲蓄。近年不少金融機構都推出了虛擬投資比賽,向學生推廣投資,將學生帶到虛擬買賣再到真實市場,甚至受訪者們一致認同真槍實彈地投資才能真正拓闊知識和收入。 同時,加入門檻絕非高不可攀。隨著網上證券買賣平台的普及,買賣股票的手續費從傳統上一筆交易數百元降至數十元,配合隨時可以簡易操作的電子介面,為投資者節省金錢和時間成本。輔助新手掌握投資的資源亦如雨後春筍,例如相關 YouTube 頻道、從業員的 Patreon 分享,以及受訪者不時參考的富途牛牛討論區等都有助學生累積相關知識。但收入稀少且不固定的學生,真的有能力承擔投資風險嗎?學生被各種「推坑」時,誰會向他們保證能全身而退? 不用怕,只是技術性調整? —— 在蝕錢的時候 不是每個投資故事都如同 Joanne 一樣成功迎著風險開拓收入。主修專業會計的 Ada 因為家人有長期持股收息習慣,希望她上大學後也開始嘗試投資,訓練成年後的個人理財技能。Ada 則留意到密碼貨幣 Bitcoin 可以「賺快錢」,並指出「因為股票錢容易賺,買得啱嘅話坐係到都可以賺」而產生入手的念頭。因此 Ada 與家人協定申請 Loan 應付大學學費,而從家中預留的升學儲蓄取了兩萬餘元作本金。她透過富途牛牛買賣股票和 Binance 交易密碼貨幣,認為這兩種金融產品透過 App 便可以買賣,相當方便。 然而,過程稱不上一帆風順,「so far 都係蝕錢 (笑)」,至今損失了約 25% 的本金。「可能因為冇乜特別得著,所以都冇話 enjoyable,但都會了解多咗個市場」,蝕錢便當是學東西要交學費了、「都會肉赤架,不過我高位買咗之後一路都冇放啦,唯有相信佢有一日會升返上去」、「而且一日唔放都唔係真係蝕。(未變現損失 )」、「同埋我都擁有股權,唔係真係完全損失」(問:股權有咩價值?答:其實無乜。)。於是 Ada 依然在股價和幣價的波浪間浮沉 。(編按:似乎主要是沉。) Ada 聲稱投資不是必要技能,對不投資的人也沒有什麼想法,但認為不妨多學,亦總會有願意搏的人。她表示自己不太喜歡承受風險,尤其是有了自己賺取的收入後更覺得金錢寶貴,不想莫名損失,寧願放在銀行蝕通脹而不指望自己的投資眼光能賺更多,亦不會從投資風險中追尋刺激和快感。她表示主動收入和付出往往成正比,「我補完呢堂習就一定會收番呢個錢」。 但也許是損失既成事實,Ada 不想因為損失就心裡一直「赤赤痛」影響日常生活,因而嘗試保持豁達和正面聊作安慰,「我唔會掛住舊錢,屋企人教我攞空餘嘅錢去投資,我會極端到覺得我抌咗舊錢落去就冇咗,如果有賺就係 bonus ,蝕就由佢繼續蝕」。加上受家庭教育 Ada 只用閒錢投資,本身亦無逼切經濟壓力,因此虧損亦可以算是「蝕得起」。反而一路累積投資知識經驗,或等待 Bitcoin 戰勝歸來,或許長線而言亦能賺錢 。 從 Ada 的故事可以看到,投資概念和實踐在家庭中已經普及,成為日常理財、生活的一環。甚至本身經濟壓力不大的人、也希望透過投資增加收入來源。不難想像正是投資者增加令市場作出回應。例如上述買賣和交流平台的普及,形成更面向散戶的金融環境,不但貼合股民需要,更鼓勵他人化投資意識為行動,例如像 Ada 意識到密碼貨幣的潛力並即可投身市場。 進取的年輕投資者更不只 Joanne 和 Ada,年輕一代在主流理財教育中都被鼓勵採取風險和回報都較高的投資策略,原因是他們距離退休尚遠,即使虧損仍有大量時間追回儲蓄。反過來說正正是年輕人尤其學生儲蓄不及就職多年的投資者,可用本金本身較少。小額的虧損更容易等同血本無歸,缺乏穩定全職收入損失亦增加回本的難度。 同時年輕人的基本薪酬若不透過金融活動增值,在通脹背景下根本不夠滿足開支和儲蓄需要。但就此得出年輕人應該趁早風險而淡化本身儲蓄的隱憂,似乎也不是正確的結論,更忽略了本身薪酬不夠支撐生活的問題。 股市必勝法 —— 及早離去? 修讀環球商業學,並擔任策略投資學會幹事的 Sherry 同樣在家人影響下展開投資旅程。家人平日觀察到有市場機遇便會作股票和密碼貨幣交易,耳濡目染下對投資活動感到好奇,「mon 住個市好似幾 exciting」,因此 Sherry 在中六暑假亦開始嘗試運用閒置儲蓄作股權投資,不時參考家人經驗和建議,當時的本金和回報金額則不願透露。 但如今大二的她面對逼近的留學支出,反而轉投風險和回報都相當低的債券和定期存款作儲蓄,股票買賣方面則以模擬投資代替。為了保證積蓄而不會經常進行風險較高的股權投資,「我嘅 savings 唔係好容許我撥一筆 specifcally for investment,如果 as a practice 嘅話通常都係玩 sim (模擬投資)多」。對於長期的理財方向,她認為除了以債券和存款利息抗通脹,始終需要進行 active investment (動態投資;例如股票或基金買賣)作為固定主動收入外的第二收入來源,從而有資金作預算外的開支。只是目前儲蓄受限決定先增強相關認識。 但 Sherry 依然相當有興趣以真錢投資,「喺虛擬世界 gain or loss 感受唔會好大,唔會好 excited about 呢件事,如果係真實世界我會相信係更加 exciting」,投資對她來說亦有作為愛好的一面。 除了家庭影響和興趣以外,對有意加入金融行業的 Sherry 來說,學生階段練習投資更多時候是一種就業準備,例如出於投資習慣經常留意市場消息,知識結合收入增長正是一舉兩得。相對而言補習等主動收入則像用時間換金錢,日程緊湊的她難以負擔,學習機會亦不及投資。既然當下的經濟壓力不大,不如集中為前途作準備。「係學生階段我唔係好 care 呢個時候 gain 到幾多,可能係 long term 先會比較考慮嘅問題,反而比較希望可以 engage 到想 pursue 嘅 career path」,因此暫時不會刻意增加收入,身邊有投資習慣的同學想法亦類近。投資回報不在錢,在乎職業實現也。 作為目標明確的準才俊,Sherry 對市場風險的理解十分透徹而懂得應該何時抽身,更強調落場投資時要有獨立而清醒的判斷,她分享道:「之前主流討論話大陸嘅房地產投資穩賺,但之後發生咩事大家都知(笑)」(指房地產市場崩潰)、「唔可以淨係見大戶買就覺得實賺跟住買,大戶一減持散戶就被『割韭菜』,要有自己嘅判斷」。 綜觀上文,似乎只要具備Joanne 的技巧,Sherry 的智慧或 Ada 的家底,即使作為學生亦不是完全不能應對投資的風險,甚至可以有所得著。然而不管目標有多明確,是收入還是就業準備,一旦決定加入市場資金便無可避免地暴露在風險之中。積蓄的命運取決在年輕學生的洞察力、技巧甚至直覺和運氣,經驗尚淺、存款風險承受力相對脆弱的學生群體卻被大力鼓勵及早開始投資,某程度上亦是將學生置於險境。 玩金融的人、被金融的人、被金融玩的人 從幾位受訪者的分享中可見,學習並實踐以投資增加收入和管理積蓄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想法。時下交易平台蓬勃發展、投資交流持續熾熱,甚至家庭中都出現主動的投資教育和支援(筆者撰文途中家長亦興致勃勃地過來傳授擺定期心得),實在不難想像這個概念深植許多學生和大眾的腦海。即便如此,這個現象應否視為理所當然,仍值得更多思考。 家庭的投資頻率和觀念變化則要追溯到社會的金融化,當中包括個體戶進行更多借貸金融活動,以及由年金和保險等私人金融服務替代公共福利。金融化的社會中,運用儲備甚至槓桿投資產生的金融利潤比生產力帶來的收益更受重視,原因包括薪酬追不上日常開支,亦更依賴借貸來取得家庭資產,例如房貸。小至同學認為可投入補習賺錢的時間有限、相對收入少,想透過投資幫補,甚至利用學貸來籌措本金等,上升至社會層面也對映著類近的原理。 金融化下的不自由更不止於主動收入的限制,而牽涉基本日常和退休儲蓄已經將人推向更高風險的選擇。近月銀行存款利率雖有上升,但長年追不上通脹,以現金形式持有資產只是持續地承受貶值,何況利率再高也不過是一年幾厘,除非是大戶,不然可獲的利潤面對高昂物價仍是杯水車薪。 上文提及金融化的另一特徵是以私人金融服務替代公共福利,最明顯的例子便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強積(姦)金,對政府而言,保障市民退休儲蓄的方法就是將市民的勞動收入強行暴露在金融市場的風險之中,能自己做的決定只有選擇投資組合進取還是保守。有賺猶是好,但以2022年為例,根據強積金研究機構積金評級 [1],457萬名強積金成員單單在9月,平均每人虧損約為18000元,情況好比小時候阿媽幫忙存起利是錢,輸少當贏。對於「被縮水」再而「被金融」的儲蓄狀態,硬食損失和以更多風險換報酬的二選一本身真的合理嗎?為了適應就職後被迫面對或主動承受的金融風險,從手空空無一物的學生時代開始練習又真的是正解嗎? 如同其他活動或技能一樣,同學能從投資活動發展知識和興趣,甚至鋪排事業其實不失一件美事。我們也不是鼓吹必須遠離一切風險,畢竟這在金融世界內外都是癡人說夢。但努力和踏實都不足以生活、缺乏承受風險外的選擇,相信也不是理想生活應有的樣子。除了掌握在金融化之下如何抗衡風險和損失,思考被金融的狀態本身、是否應從薪酬待遇和公共福利方面著手爭取利益、可以如何協助缺乏知識能力妥善應對損失和風險的族群等,就是我們在投資被動收入之外可以爭取的事了。 註:[1] MPF│積金評級:9月人均強積金蝕1.8萬元 高過預期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 二 = 六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