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zior

或許稚嫩、白爛、純真、熱血……然而,這到底(能)有甚麼不好?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與作者不一樣的青春,而這樣正在/曾經年青的我們亦以不同的形式演繹單純和天真,然後口中吐出的「那些年」,往往都瀰漫淡淡的懷愐、後悔、不堪、有悲有喜的畫面。在小說裏的「那些年」,就像男主角所說的︰「拜託不要現在告訴我,請讓我繼續喜歡你。」既是承認著已過去的「曾經」,亦是延續著在過去那個活生生的「曾經」︰從開始朦朧回憶女孩的時間,直到勾起「我們一起追」的回憶—平淡的羞澀和狂吼的掙扎,到那難以認同是結局的完結。我想……「那些年」或許是九把刀對已過去的他/她/它的尊敬,然後在當下重新出發的宣言吧。

我們不敢正視總是自己沒比別人的精采的青春,既沒甚麼值得誇人的事,也沒甚麼讓人感到特別的經歷,但這樣的「那些年」從來不是錯過了甚麼,而是確確實實地發生了—它正正演繹著過去年少的自己。

但為何青春是這樣的難以啟齒?拒絕談起的不僅是自己的過去,或許不堪回首的是—那未曾為人或事堅定下來,熱血沸騰的「那些年」。相反,正是因為自己的「青春」是遵從著父母的期望一路走過來的;平平無奇不是過錯,所有父母都希望兒女飛黃騰達,所以當我們看到九把刀在《那些年》自述追了八年的女生,讀書的動力、考大學的意向,全部心思都纏繞在那個他想追的女生身上的時候……更應稍稍從當下的身份抽離,思索父母所期望的,社會道德所規範的……反問自己「現在真的應該/想做的是甚麼?」

「對,就是幼稚,很幼稚。」
「對啦,我就是幼稚,才會追你這種努力用功讀書的女生,我就是幼稚才有辦法追你那麼久。」

就是因為有所追求,有承認幼稚的勇氣,想要得不惜一切,想要得幼稚也無妨,想要得會把外界的目光置入括號。或許這樣……才能真正留下屬於自己的「那些年」。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