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Czior

書名︰大債時代
作者︰ John Lanchester
譯者︰林茂昌
出版社︰早安財經文化

「回頭看,我們才知道剛剛度過了經濟上的黃金年代。只不過,那是個假的黃金年代」[1],《大債時代》述說對債務危機和金融體制的剖析,想讓讀者跨越的不止是與虛幻金融世界的鴻溝,而是認真思考……虛幻的結果到底是如何?

記起上月遇上人生第一個經紀時聽到的︰「股市的確係有升有跌,會有波幅,但睇長期都係會升嘅,而專業嘅基金經理就可以幫你分散投資,減低你嘅風險。」當時我手上拿著的是一份數據表,推算我在十數年後供款完成後,將可以得到一筆大到自己不敢想像的「回報」。

整件事情簡單得可怕,亦找不到甚麼好質疑的地方,因為連自己也不知道這麼全面的一籃子分散投資,就好比擲骰賭局中能同時投注大和小的技術,還能有甚麼風險值得讓我注意和憂慮呢?

駕馭風險的白日夢
這個傳染病般的美夢,內容是這樣的︰我們只需要乖乖地打工賺錢,跟保險公司買一份或多份保險計劃,依時供款,就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搖身一變成為小富人,這是理論上可以讓所有窮人不再貧窮的妙計,到最後不再有意義上的窮人存在,大家都幸福地生活。

我們必須盡可能規避風險去獲得更好的回報,所以創造了許多許多「衍生」自真實東西的「商品」。金融市場上的期貨和期權,預設價格訂購來季的農作物;或是更概念化的工具,有如作者所述說的一個範例︰你可以花五百英磅,買一個在一年內以五萬英鎊購買一輛法拉利的「選擇權」,如果年底法拉利市值六萬英磅,那就代表現在你手上那選擇權價值一萬英磅;相反,即使法拉利如何貶值,你可以選擇放棄行使這個「選擇權」——變相最多只是損失了五百英磅。這通通都是為了管理風險,並盡可能提高回報而想出來的鬼主意,衍生產品不停商品化許多許多概念,其複雜性使得金融市場的買賣越發遠離真實東西。而結果不怎麼富有的你我,實現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不需要擁有五萬英磅,而只用五百英磅,就能在價格遠高於此的法拉利市場,進行著來來往往的交易活動。

過程中吊詭的是,專業人士研究了許多數字和公式去量化和計算「風險」這個概念,換言之,只需要看著數字,就能未卜先知,趨吉避凶了。有趣得有如翻看滙豐銀行年報,發現有一個VaR(Value at Risk) 數值來計算出風險,那個看似微不可見的“Less than 1%”的機會率,代表的意思其實清晰得很——無時無刻都存在,滙豐變得一無所有的機會。

或許正如作者所擊中人們的心態︰「在金錢的世界裏,風險是一種值得追求的東西」大家都不曾認為那少於1% 的機會率真的存在,甚至普遍得沒察覺投身於這些充滿魔力的公式和數字,其實只是將我們推入一個名為「計算理性與必然發達」的陷阱之中。

信用能值多少錢?
若說人們趨之若鶩的金融產品是如何的「荒謬」,或許該從一條問題開始︰「如果人人都在賺越來越多的錢,那錢到底從哪裡來的?」它們其實是憑空「生」出來的!這幾乎是個大眾常識,一張張白紙經過印鈔機就變成了我們賴以為生的東西,在紙上畫個圖案、寫個數字、加個條碼……就是這樣把「價值」生了出來。

因為我們對政府、大企業、金融市場有著「無比堅定」的信念,使得政府的信用早就到達了巔峰——隨時可以開動印鈔機也無妨。而現況也確實是這樣做的,政府只需要名義上負責就好,發行些國債,名義上付利息向他人借錢,就能名正言順到創造更多本來不存在的金錢了。

這樣的鬧劇所引發的深層矛盾,正是當人們對「信用」二字有無比的信心之時,使無止境的金錢累積變得「可行」;相反當這璀璨的泡沫爆破之時,才發現「信用」根本可以是一文不值。

越多錢越多債
「債市問題會如此難解,原因就在於︰債務與財富,是緊密關聯的。銀行有多少存款,就會發放出接近等量的債務。當人們致力消除債務的同時,就表示世界上另一處存款,也會同時消失。如果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擁有大量存款,沒有債務,那只會導致兩件事發生︰第一,銀行倒閉,第二,存款變廢紙,擁有糧食的,才是真正的富人。」
  ——節錄自《大債時代》推薦序

那友善的保險推銷員接續說著︰「你都知咖啦……依家通貨膨脹咁厲害,銀行利率又咁低……就咁擺啲錢係度就只係等貶值咖咋」當下才意覺……或許現今已經不是人人都渴望更多金錢這麼簡單,而是生於這個虛幻的大債時代,我們不得不為了生存去抵抗,抵抗這全球金融聯手製造的債務危機,抵抗著人們無法抑止的貪念。

註[1] ︰《大債時代》P.282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