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

熔爐時刻
導演:Fernando E. Solanas, Octavio Getino |製作:Pino Solanas |西班牙語及中英文字幕| 1968 /阿根廷/黑白/ 248 分鐘

片中一段是這樣子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的某一間工廠的300 個工人因為非法逗留城市而被迫令解散,某天司法部長帶著警察前來工廠。後來,有一位代表發言的工人當面與司法部長對談:

部長說:你們要是不離開,那麼我們就會驅
散你們。
工人說:我們不會走。
部長說:我已經帶來150 名警察。
工人說:150 名警察不足以驅散我們。把軍隊帶來吧。
部長說:那麼我們就會加強警力。
工人說:那麼我們就會乾脆把工廠炸掉。

當年工人們的戰鬥性竟然如此震撼,你問今天有發生過類近的工人運動嗎?不,那可是火紅的六十年代啊。

民族革命浪潮
讓我們先回到歷史。1956 年12 月, 包括卡斯特羅及哲古華拉的82 人登上了古巴,開展了長達三年的反政府革命運動,是為七二六運動。

革命運動以佔領山區作為游擊戰基地為綱領。從開始直至1958 年,革命運動規模也不過數百人,游擊隊要面對的可是比他們多出上百倍的警察及政府軍。1958 年後,在革命的基礎擴展至農民、工人、大學生的情況之下,局勢逆轉了,革命軍終發展至2000多人。後來伴隨著一連串勝利,在1958 年的最後一日裡革命軍開進首都哈瓦那,宣告革命的勝利。

如果有一點地理知識,都會知道古巴是一個極接近美國的島嶼。如今古巴爆發了這般的社會主義革命,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無論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反應會是何其震撼?我們不妨看看電影開首的一段說話:本片獻給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除了古巴,因為古巴是第一個被解放的南美國家。

不計拉美國家,全世界的社會主義革命還包括1949 年中國共產黨的成功、1962 年阿爾及利亞擺脫法國殖民統治、1959 年爆發的越南戰爭,整個革命的氛圍由此而來。

整個60 年代直至70 年代,我們見到世上絕大部分讓人注目的抗爭都植根於一個信念:打倒帝國主義。二次大戰後西方國家憑著自己的國力壓迫世界上其餘落後地區,榨取他們的經濟成果,這可不就是帝國主義麼?

侵略會帶來反抗,由60 至70 年代的革命同樣如此。當時落後國家所談及的世界革命,其實就是由民族主義引申出來的國際主義,那即是說由一個國家的民族開展革命,與其他國家的民族團結起來共同對抗發達國家的侵略。

唯有暴力革命
看畢電影,讓人最感興趣的是,片中無論是工人、知識份子、大學生等等都會跟你大談工人革命、第三世界革命──到底是甚麼力量驅使他們作出這般艱辛的決定?面對著警察及獨裁政府的鎮壓,那需要付出的是生命的代價,可不是嘴巴說了就算。我想,只要把握了以上波瀾壯闊的背景,那麼今天我們看來是天方夜譚的東西就沒有那麼難以理解了。

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情掠奪第三世界,而一無所有、面對著貧窮飢餓的勞動者除了推倒那些由歐美扶植的無能政府以外,還有甚麼選擇?那些年武裝起義的成功,就是為落後國家的革命提供了最大的信心,他們共同分享著弱者對抗強者的命運。弱者只有武裝起來、只有組織,他們就能打倒帝國主義這個大怪獸。

老去的革命,今天的電影
我沒有必要在此贅述電影所呈現的資料,四個小時的電影將會告訴你太多太多,它會告訴你拉丁美洲的殖民歷史、經濟結構、反抗運動、貝隆主義、意識形態──請記住,每個部分又會再分為數個部份,其資料的豐富簡直要把人們的頭腦擠得爆炸。誠如電影最後所言,電影只是其中一種表達方式,更重要的並不是這部電影本身,而是你會因為看完這部電影而採取甚麼行動。電影的要求明確清晰,它要喚醒沉默的大多數,它要大家投入那一場反帝國主義的武力抗爭。

打著反帝的革命至今已經耗盡。算一算,這部電影也有五十歲高齡了。究竟,我們應該用甚麼心態回顧這部電影?歷史已經過去,但歷史也是今天的證明──如果那個年代的革命曾經遍地開花,那麼今天講革命又是不是遙不可及?全球化的口號遍佈世界,跨國企業對落後地區的剝削絕無消減,我們今日再講第三世界革命,可能嗎?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