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社區種一朵怎樣的花?--訪問「趁墟@北區」 反思抗爭的必要 生活, 13年10月號, 43屆莊「川」(13-14) 文:Wiki 最近,在Facebook發現一個名叫「趁墟@北區」的page,細看簡介說道:「本專頁期望以文字、圖像、影像記下石湖墟、聯和墟的點滴。」了解之下,發現原來是一個由北區居民自發的記錄社區變遷的活動,計劃每月訪問一個區內的老店,把故事上載到Facebookpage和網站,推出以來社區迴響不俗,至今已有800個Like。 筆者自小亦在北區長大,近年有感區內變化很快很快,很多事物未及回憶、細看已經消失,如彩園街市、龍豐路旁與上水廣場的店舖等。一些本感到理所當然存在的事物,當她們消失後,方才感到若有所失的惆悵。 難得發現一群有心人,同樣有感社區變遷急速,希望為她留下記錄。不禁好奇,於是特意邀請計劃的一眾成員進行訪談,希望了解到底是什麼驅使他們發起行動?而他們計劃呈現的又是怎樣的社區? 團隊:構思的萌芽與實踐 訪談當天有三位成員出席,分別是發起人Elton和另外兩名成員阿綽和Mag。初步了解後,得知「趁墟@北區」團隊共有十人,當中九人都是北區居民,年齡介乎二十多至三十多歲之間,各有專長。他們各有現職在身,當初之所以組合起來籌劃這個活動,全因Elton的一個構思。 Elton說到,去年看到一本名叫《推土機前種花》的書,書中講述深水.區一眾街坊面臨重建時與市建局周旋、抗爭的經過,回想近年北區的變遷、新界東北發展的爭議,使他感受甚深,因而想為自己成長的社區「做一點事」。 由於計劃才正式開始不久,現階段只訪問了一間位於上水石湖墟的「張秋記」涼茶店,以文字、照片和影片為記錄形式,道來老闆娘「秋嫂」賣涼茶養活七名子女的半生。全文全片強調社區情懷,訴說老店變遷:影片片長約5分鐘,展現部分涼茶製作的過程、輯剪了秋嫂的談笑;文章部分則補充更多的細節,同樣注重社區人情味的勾劃,輔以相片數楨。 理念:請將生活還給我們 問到北區為甚麼特別值得記錄,他們的答案十分直接:「因為這是我們成長的社區。」他們選取作訪問的店鋪都有一些共通點,「會找一些和自己有關係的,譬如小時候去那裡飲茶」,此外「亦可以見證到社區的轉變,例如張秋記因地產轉變而搬了好幾次,現在要寄居茶餐廳內。」說到底,其實都是一些在成員的成長經歷中佔一席位的店舖。 Elton指出,現時香港的社區規劃和發展並不是從「人」的角度出發,例如新市鎮的規劃只是將人放在同一個地方,解決他們的住屋需要,當中缺乏人情味。「例如粉嶺,全是天橋搭天橋,沒有街道,而且很多連鎖店鋪。」 他們想強調的,是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作為社區最重要載體的「人」。為誰發展?為何發展?是他們想提出的質疑。時日過去,社區變遷和發展是當然的,但是現今這種大財團壟斷式的發展模式,逼使小商舖無所立足之地,並使社區單一化、割切社區聯繫,如此「發展」,無疑是一種倒退多於進步。 然而,他們認為自己的力量有限,對於社會規劃的大環境抗衡力量微弱,目前唯一可做的,便是在老店消失前為她們留下剪影作一記錄存證。因此,他們希望能藉著記錄舊墟小店,喚起人們的舊區情懷,同時對現行的發展模式進行反省,而這種喚醒亦不失為一種「軟性抗衡」。 「我們想為社區種一朵小花,保留一點希望吧。」 「可以再行多步嗎?」 「未去到那麼長遠,網上平台做不到。」 反思:社區的複雜性 訪談之間,在他們的言談及語氣中,總是透露出絲絲的無奈。老店的無奈結業教人同情,目睹一切,但奈何力量微小而別無對策。固然,團隊的行動立意是好的,然而單是記錄而未有進一步行動,對於保存社區的作用始終十分有限。同樣作為北區成長一分子的我,亦感受到一股無力感。 從來無人能保證抗爭必會得到勝利。但是,嘗試介入多少會為事情帶來轉機。為了自己所珍視的一切,或許我們可以嘗試走前一點。 要介入,先要了解個人與社區的關係。現今對「社區」的理解,很多都只從溫情出發,懷緬一番。然而,社區是實踐生活的地方,是我們與他人、環境產生無限交集的地方,當中的人、事、地關係極為複雜交錯。作為一個實踐喜怒哀樂的生活場所,我們對於一個社區的感情,亦理應包含了生活中的各樣情感,並不只有單純的溫情。 譬如街道。小時候家住公共屋.,連接火車站的天橋,日間承載絡繹人潮往返,上班上學抑或閒逛停駐。一到晚間,天橋立刻換上另一道光景,十多檔小販一排列開售賣各式街頭小吃,吸引不少來自附近屋村的居民光顧。面對客人時,他們是競爭對手,各使出搵食技倆,我有我做你有你做;面對食環署和鄰近領匯的掃蕩,他們是並肩戰友,同聲同氣、互相「睇水」。至於小販與客人間,既是主顧亦是噓寒問暖的街坊,買賣時攀談幾句,原來大家都係住呢頭,咁夜收工同感搵食艱難。同一橋上,間中又有三五成群的街童遊蕩或幫襯,買幾粒魚蛋後轉移場地到附近公園hea,街坊口中的「飛仔」,小朋友要小心D。同一條天橋,有人只視為移動的通道,有人視為搵食的空間,有人視為朋輩的聚腳地,有人視為逃離家庭的場所,由此化成社區人事交錯的場域。 對秋嫂而言如是,好端端的涼茶多年來不斷搬遷,以至現今屈於茶餐廳一隅,背後潛藏的是多少故事和無奈。在鏡頭前,她是如此說的: 「其實市政局D人通常都扮睇唔到。佢地知小販搵食艱難,咪隻眼開隻眼閉。只係有時風聲緊,就要係咁咦捉下人交差。」 多年後,退休的小販隊阿sir竟成為秋嫂的顧客,故事背後的複雜性不難想像,但影片卻只以兩三個鏡頭輕輕帶過,沒有進一步梳解,可見對社區的理解未及深入。 抗爭一退你就輸成世 若果我們都同意「生活」並不只有微笑與溫馨、承認社區的複雜性,也許就明白為何需要試著抗爭。上述例子中,街道是小販們搵食維生的場所,在這裡他們只要願意付出勞力必有回報。於街童而言,天橋是他們逃離家庭壓力的聚腳空間,是社區人際網絡的織網。一個地方,因著街坊累積的日常經驗和情感,鑄成無可替代的公共空間。諸如發展、重建、逼遷所做的,失去的並不是簡單的社區回憶或人情味,而是作為我們生活及情感依賴的一部分。 在《推土機前種花》一書中的深水.街坊們,面對市建局的強行收樓清拆,為我們很好地示範了守護自己的社區和生活的各種方式。例如,為了讓公眾知道他們社區的故事,他們將自己的商店畫成一幅圖畫在大街上展出;後來一群老街坊又想到晚上在街上玩皮影戲,希望政府明白他們心目中的老社區規劃。又如一位叫黃乃忠的賣花牌老人,他代表整區的街坊跟政府打官司,雖然最後街沒有了、家沒有了,但官司仍要繼續打。一些居民在開街坊會時甚至出現很激進的想法,例如如果政府來收樓,就從家中跳下去,念頭當然立即被制止! 從以上可見,面對制度下推土機的壓迫,其實我們仍有很多的事可以做,仍可作很多的掙扎。若一開始便妥協、不反抗,只會愈退愈後。況且更重要的是,深水.街坊們經歷一連串抗爭仍未能抵擋推土機的巨爪,更難以想像若一開始便妥協的話會有怎樣的後果,可能連稍為合理的賠償也沒有。 對比之下,「趁墟@北區」團隊所做的實有不足。但是,他們起碼願意嘗試了解自己的社區、反思變遷的推手,這比起不少無所行動的人已行多一步。然而,守護我們的社區,守護我們所珍視的東西,單是記錄並不足夠,也許我們都應該反思更多,然後再行多幾步。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 3 = 十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