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沒有缺席──回首八九中的香港 46屆莊「縫」(16-17), 八九民運27周年特刊, 歷史 文:余卓祈 歷史告訴我們,香港人曾熱烈援助民運,民運反過來是港人的回憶。 近年,不少人說六四與香港無關,因為爭取中國民主似乎遙不可及。我們不妨先回顧八九中的香港,找回這段被忽略的歷史。事實上,八九民運在北京如火如荼,身在平行時空下的香港雖被英殖統治,仍以空前絕後的力量支援民運,建立屬於港人的回憶。香港沒有缺席民運,幾乎是全情投入。 不拆字報、義載學生 民運發生在北京,但很多香港人也感同身受,願意為這場民運付出,甚至作出奉獻。5月20日的凌晨,李鵬在北京下達戒嚴令,人心惶惶。當戒嚴消息傳下來,新華社門外就有四萬名學生和市民頂著八號風球遊行。但狂風暴雨之下,凌晨的香港可有交通工具讓人前往遠在跑馬地的新華社?據前任中大學生會會長蔡子強所講,當時有些學生困在宿舍、憂心忡忡。但只要打一通電話,的士司機紛紛出現,義載他們一程。熱心至此,令人動容: 那時尾班火車早已開出,我們唯有打電話上電臺,呼籲司機大哥駕的士到中大門口,載我們過海到跑馬地新華社門外。結果,不消十數分鐘,中大門外真的出了長長之的士車龍,蔚為奇觀。載我及另外幾位同學的一位司機大哥,當到達新華社門外後,堅決不肯收我們車錢,他說:「我都是中國人。」 ──蔡子強:《人民不會忘記》 一些人因位置與形勢問題,承受更多有形無形的壓力。比如說,香港左派自六七暴動那年便開始親中共,旗下有不少中資企業,當中的員工在民運結束後多少都會受到相當的壓力。然而,八九那年《文匯報》卻會歷史性開天窗、華潤員工會登廣告哀悼死難者。這些人即使受壓,也要發聲。 除了表態,他們更勇於以行動展示立場,即使有可能因而失去工作。當春夏之交以流血告終,中共秋後算帳,要把香港支援六四的痕跡,如大字報,通通連根拔起。當時一間中資清潔公司,一聽到要清走新華社門外的大字報,便以「不為五斗米折腰」之氣魄,堅拒這筆生意。生意送上門也不接,這種帶點自我犧性的道德勇氣,是我們今日難以想像的: 由於貼大字報(編者註:新華社以及伊館牆上的大字報)所用的膠水洗不掉,行政處就請中資機構屬下的清潔公司幫助清洗,當然也是要給錢的。但是「左派」機構的清潔公司知道清洗的是新華分社大樓壁上的大字報,堅決不肯接受。 ──許家屯:《許家屯香港回憶錄》 救急物資轉時局 搖旗吶喊的支持固然重要,物質支援對長期佔領來說也不容忽視。在天安門多留守一日,學生和民眾就得消耗更多物資,有著沉重的財政負擔。而且,五月天氣酷熱,人們食、睡、如廁都在同一處,衛生情況自然每況愈下。種種原因加起來,都令人士氣低落,運動臨於黯然收場的邊緣。 此時,香港的資金幾近挽救和逆轉了六四時局,讓北京留守者得到身心兩方面的幫助。本來不談政治的明星願歌唱民主獻中華,支聯會順勢成立,而最重要的是廣大香港人的慷慨捐獻,令物資供應源源不絕。有了充足的食品、毛毯,佔領者的狀況漸得改善,士氣上升。港人助指揮部安然渡過財政危機,讓民運延續: 到五月二十七日,總指揮部只剩下五千元了;而此時總指揮部欠周邊向商店的款項遠遠超過此數。局面似乎到了僅是資金問題就足以迫使學生撤離廣場的地步。而在這個節骨眼上,來自香港的資金就顯得很關鍵了……不單是這些帳篷(編者註:來自香港的現代帳篷),而且這一時期發生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包括民主女神像的建造、廣場民主大學的設立,甚至還有四位知識份子的絕食,多少都是因為香港資金的支持而成事。 ──趙鼎新:《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 組織遍地開似花 民運在北京進行得如火如荼,香港亦然。為了支援六四,港人辦過無數遊行,其中支聯會就發起有150萬人的「全球華人大遊行」。這是開埠以來、繼省港大罷工之後最具規模的遊行,算是港人政治覺醒的里程碑。 但除了支聯會、學聯等,你還知道其他支援六四的組織嗎?當時,香港四周的街頭都有不同集會、義賣活動等。規模雖小,但都是自發而成,甚具意義。比如說,沙田居民難以參與港島區的大型示威,就號召鄰里、自組地區性遊行。 那時各行各業、不分階層、不講左右,都自發動員社區力量。如此盛況,猶如遍地開花: 社區 行動舉隅 上水 臨屋區鶴齡組捐出公援(綜援的前身) 沙田、屯門 地區性燭光晚會和遊行 黃大仙 瓊山苑業主登聲明支援民運 界別 行動舉隅 小販 五行小販福利會推動義賣 學生 港大學生把學運剪報傳真國內 零售業 佐丹奴義賣民運T恤 ──江瓊珠、陳景輝、黎則奮:《六四小渡海──一本香港人的「愛國」詞典》 結語 以上的例子,都印證了一個全城支援六四的城市──那不是台灣,不是北京,是我們足下的香港。1989年,港人成就了一些今日驚覺不可思議的壯舉。而中港兩地雖是兩個平行時空,亦互為影響──香港扶助六四進程,六四反過來也是香港人的回憶。 筆者明白,把記憶強加於他人是不可能的事,畢竟親歷其境者已老去,取以代之的是對六四一片空白的年輕人。但無論如何,它也是我城浩浩蕩蕩的一件大事。盼我們都能記得,在那春夏之交,香港人沒有缺席。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 八 = 七十二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