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近年的維園燭光晚會人數漸有增長,六四當天的鎮壓亦越來越廣為人知。在響亮的口號下,我們對這場持續近三個月的八九民運又有多少了解?這場運動終結於屠殺,卻不止於屠殺,我們對六四亦不應停留在「純潔的學生被政權屠殺」的想像。只有理清其歷史脈絡,追溯當年種種社會背景,我們才可以對這段血淚史有更立體的圖像。 - 是故,我們決定以歷史部分作為本特刊的開首。首先是「背景」,六四前的經濟狀態是這場民運得到廣泛動員的重要原因,大學生和知識分子是組成這場運動的關鍵部分,還有中共權鬥,胡耀邦如何作為民運導火線等,在此俱會闡述。 - 接著是民運的整個過程,我們亦會談到更多鮮有提及的部分諸如廣場衛生、學生權鬥、學生財務狀況、軍人市民關係等等,還有六四對經濟、媒體環境、社會風氣等影響。最後則為對「蘇東波」(蘇聯東歐波蘭)與八九民運關係的分析,從而補充這場運動在共產世界變革浪潮中的視角。 - 歷史從來不是一個平面,更不容扭曲。只有不斷重提、重塑,才可以更好地扣連當下社會上自八九年連綿至今的種種問題,讓過去在現實再迸發意義。

八九民運--從胡耀邦到屠城

八九年四月十五日,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因心臟病發逝世,拉開了八九民運的序幕。從當天早上開始,民間出現大大小小自發的悼念活動。在四月十七日,北京的大學踏出了第一步,遊行至天安門廣場悼念他們敬重的前總書記,同時提出他們的七點訴求,矛頭直指當下的社會問題。從這天開始,廣場成為了他們的聚集地,大大小小的遊行陸續出現,兩日後已有超過十萬人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