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求索──讀書心態分享二則

誠然,比起中學那「現代八股文」的教學模式,大學教育意味着一種劇變(至少是形式上的)。 不再有硬性規定的時間表,甚至上不上課都沒關係;偶有一兩門課要用上教科書,但更多的是無涯學海中的其他文章或參考書;隨便衝進其他學系的課室聽課是閒事……面對這種種轉變,抱持怎樣的態度去學習,居然成了我們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在地上拾起無限可能──訪問楊穎仁

楊穎仁比我大九年,我入學生報傾莊時他已是報社職員,一頭鬈髮,身材高佻而瘦,說話深入淺出。我上莊後當了總編輯,都叫做係出糧俾佢,形成了奇妙的僱傭關係。編務繁忙,我偶然對他有些怨懟,他回應我以一篇一篇他寫的,議論縱橫的文章。報社雜亂,他文氣迫人,每次回來他總一手拿起一些碗碟,一面咒罵我們這等小鬼,一面清理環境開始工作。去年九月,他重回大學校園,在浸大讀社會學,先前已經讀了兩次大學仍未畢業的他,是否能助我們瞭解「出路」到底是甚麼?

放縱也是一種博雅教育──起碼在我身上

文:梁文道 什麼是大學?它就是中學和職場之間的過渡時間。在它之前和之後,是兩套紀律嚴明的生活方式。而它則是一種不用早八午四朝九晚六,可以晨昏不分的生活。雖有上課的時間表,但沒有鐵一般的律條規定學生必須緊跟。對於中學生和大部份在職人士來講,週六週日令人愉快,對大學生來講卻可有可無,因為他們大可把週一至週五安排得跟週末沒有分別。在大學裏頭,課室外的輕鬆閒談或許要比正式的導修討論來得更有學術上的刺激作用。去圖書館讀書固然可以是為了鑽研課業,但若只是去閒逛瞎翻或者閉目養神,也沒有人管得著你。別人上街看電影要等下班放假,大學生說去就去,只要有錢,就能十二點半直下九點半,把屁股黐在戲院椅子的口香糖上。

偷光夜讀(成語故事)

我想,富可敵國的李嘉誠為甚麼還要賺錢,真是非常有趣的經濟問題。 - 中五上學期,econ堂。 - 「阿sir,我想問下呢,按呢個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既原理,咁李嘉誠賺咁鬼多錢,d錢對佢黎講都冇意思架啦。咁分返d錢比d窮人,對成個社會黎講,唔係先高d效率咩?」 - 「咁要再分配d財富,會有disincentive架嘛。」阿sir答。 - 我哦一聲,沒有再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