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我中大,還我中大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對中大校政現況分析及建議書

 

 

大學作為社會知識的前沿,有責任將國際知識本土化,並讓社區能夠以本土語言享受學術成果。劉遵義校長在香港中文大學推行一系列「國際化」政策,試圖以「中英並重」作為幌子,加強英語在課堂及論文、研究項目的必要性。此舉與中大中文國際化及推廣中國文化的理想背道而馳,殊堪可惜。更有甚者進一步破壞師生共治、教學質素、教學語言、書院聯邦制和校園環境,令同學、校友和教職員等均身受其害。

 

高層小圈子議政  師生共治靠邊站

現時大部份中大校政決策皆由校長、副校長、各學院和書院院長等校方高層決定,「教務會」往往只是橡皮圖章。個別教授或學生代表即使對政策有異議,往往亦不重視;且校方高層成員只能夠服膺建制,事務缺乏討論,致少有顧及前線教學人員和學生。過去學院及書院院長互選產生時,教授們能夠視乎院長之理念和願景投票,決定其學院和書院的發展方向。惜現時中大奉行「委任制」,副校長、學院及新書院院長由校長委任,取消了員生參與校政的機會,學院和書院未來全由少數高層掌控。更可怕是新教務會改組後,將互選教務委員都排除,未來教務會內除了學生代表有民意授權外,幾乎是中大校方高層喉舌。試問這樣的行政架構,如何能夠師生共治、共探中大發展方向? (…………)

 

研究先於一切   本土全盤偏廢

中大為追求排名,強迫教授們必須定期進行研究,且將之出版在外國學術期刊,以提升中大在海外學術界知名度。此舉使不少教學人員經常忙於研究工作,令其教學工作受到阻礙,甚或使教學質素降低。更甚是部份有質素、受學生愛戴的教學人員,忙於應付大學所規定的研究工作,致其無法專注於教學,這實乃同學的損失。試問這是作為香港高等院校應有的社會責任嗎? (…………)

 

教學賤如地泥    

(…………)本會建議中大應重新審視現時課檢制度,令課檢所收集的資料能有效改善教學質素,同時須有效分配不同教授教學和研究之比重,使資源更有效分配。同時,增設教學支援系統,讓有資深教學經驗的教授把教學經驗承傳資歷較淺的教師,使教學方向和方式可以不斷被深化和承傳,提升教學質素。

 

中大脫胎換骨  「香港英文大學」

中大是本港唯一奉行「雙語政策」的院校,中文和英文應堅持同為教學和研究語言。以中文作為研究語言,能夠提升中文在學術界地位,更在本港建立完整高等教育體系。奈何,劉校長的「國際化」政策,在強迫研究出版海外學術期刊下,中大的研究產出大多以英文為主;加上進一步擴大海外研究生數目,令中文在研究中的地位近乎零。

本會認為中大應推行「中文國際化」,促進世界的文化成果本地化,使之豐富我們文化和社會的內涵。在發表學術研究方面,亦應積極鼓勵教授以中文出版著作,推動高質素的中文學術交流。

 

國際化   掛羊頭   賣狗肉 

現時中大稱取錄非本地生可以提升中大學生國際化形象,增加交流,擴闊視野。本會翻查紀錄,06-07年度,政府擴大非本地生限額至10% (原為5%),中大海外生(非內地生)人數只佔非本地生學額8%。由此可見,中大表面擴大非本地生比例,聲稱學生國際化;實際上只是擴大內地生比例。(…………)

 

書院制崩壞  校園被破壞

過去劉校長為了增加捐款,不惜興建五所新書院,除了和聲不記名以外,其餘分別由不同商人注資興建新書院,新書院較之於原有四書院更缺乏資源,且教育理念成疑。它們談不上有校園,更遑論書院設施。未來新書院同學必需與原有書院同學共享設施,此與原來書院社區的想法大相逕庭。且在新書院全宿制下,將來的走讀生將全數撥入原有書院,變相提升原有書院入住宿舍的難度、削弱同學的利益。此外,中大為了配合「三三四」發展,不斷在校園大興土木。縱使增加教學大樓是在所難免,奈何校方卻多次計劃把崇基學院大量有歷史價值建築和烽火台拆毀,忽視校園環境保育和中大景觀和諧。

本會建議校方應該停止進一步擴大新書院數量的計劃,而且必須解決資源分配和宿位不足的問題。加上,校方在進行校園發展時,必須衡量興建的建築物,對環境及景觀上的影響,並作出彌補和修正。而且,必須保留有歷史價值建築,及保育中大珍貴生物品種。

 

參與就能挽救中大

劉校長主政六年,中大問題日多。毛病的源頭,起於首腦不但處事急功近利,出賣中大的辦學理想;且借勢密封於獨裁的行政架構,長期忽視中大不同持分者多年來的訴求。

本會謹此粗略分析中大現況問題,廣發全體同學,希望同學能了解中大實況,尤其是近年怪異荒誕的政策。本會希望同學們能夠就中大校政整理一套看法和意見,並在十一月五日的校長候選人諮詢會向與會者交流討論。

 

(全文詳見網上版)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