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大學生會會員

當我認投寫學生會三莊介紹的時候,才知中了天大的圈套。我當然可以說幹事會的工作是是舉 辦學生活動、學生報是製作常刊、校園電台是製作有關校園消息的節目,但這些描述都未免簡化。在《迎新特刊》寫理解學生會的問題,我想不如從比較開始,梳理清楚大學學生會跟中學學生會的差異,好讓新生可以
理解到一個大學學生會架構的圖像。

太日常的福利,太政治化的理念
在中學階段,我們對學生會工作的想像可能會是賣單行紙、安排歌唱比賽、協助同學影印……你大概會將之歸類為福利。中學學生會定下這些福利工作,理由可以是蕭規曹隨,亦可以是迎合學生的需要爭取。我們不妨做一個思想實驗,將福利的假設推到極致,從而點出我們對福利的想像的外圍限制:假若你就讀的中學學生會在政綱上表明,要求校方增加午休的時間十分鐘,令同學有更多時間交流學業、捉棋、讀課外書。你可能會覺得他們的行動不可思議或者徒勞無功,但這些想法背後,其實是牽涉 到及我們對校園的想像規範。

所指的想像規範,是指我們早已認定中學生應該不假思索全盤接受校方的管治,而 沒有自覺的發掘當中不合理的地方,繼而甘於放棄發揮出學生有權參與校政的可能。日常校園運作的現實跟更開放的校園想像之間的距離,其實正是學生組織替實踐理念,為同學爭取福利的空間。

太政治化?換個場景,前幾年中大幹事會提倡學生八達通乘坐火車時可以獲半價優惠,理念是渴望香港成為一個更公正的社會。面對這項政綱,你未必會覺得不可思議,但你會認為他們必將徒勞無功吧!然而,中大學生會聯同其他院校學生會的確爭取了這項優惠。那麼,當下的成果承載著的究竟是福利還是理念,兩者的區分真的那麼清晰嗎?答案顯而易見:我們一直以來對福利v.s.理念的區分很多時都會約化為日常v.s.政治的既定框框,而忽略了兩者其實是有不少互動的空間。

大學的位置,學生會的定位
釐清了福利和理念之間的偽對立後,我們就可以理解當下學生會所做的事。以「中大民主女神像事件」為例,中大校方以「政治中立」之名來禁止學生會擺放女神像,從表面看,校方與學生之間的角力反映的是校方前後矛盾,一邊高呼「言論自由」,但另一邊廂卻打壓異見的聲音,實是用「政治中立」為工具去掩飾其保守的政治立場。

想深一層,這次事件所突顯的不正是中大在香港社會應有的位置麼?誠如政治學系教授周保 松在〈中文大學,請您學會講道理〉一文所言,中立原則是為保護學術自由作為大學生存條件而設,換言之,中立原則是手段而非目的自身。而 在一個不民主的政制底下,我們可以想像大學的學術自由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干預,「所以,如果我們真的視學術自由為大學的命脈,那麼在專制與民主、奴役與自由、壓迫與解放之間,大學沒有任何中立餘地。」

這亦點出中大學生會捍衛大學的使命作為其工作的理念之一:帶領和引導學生追求在地和切身的民主,勇於將社會各方面的議題帶入中大校園,好讓同學了解社會的水深火熱,從而發揮出我們能動的力量。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