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

Benny

八樓(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是一個什麼的地方?這個
問題很難答,我只能以我在這裡兩年的經驗去講番這裡有
什麼人,這堆人諗乜,做什麼,關心什麼,做法怎樣,有
什麼問題遇到,想避免什麼問題等等……

在八樓有幾種諗法行緊,當然,每個在這裡泡的人(暫且
用我地成日用的官方詞語──參與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參
與、理解或詮釋,實際上行出來又有可能是另一樣野。

共同管理──在學聯的架構上有一個由學生和社會人士組
成的管理事會委員會去管理中心,定計劃交報告。共同管
理的意思是唔希望由上而下的管理,而是管委同參與者一
起討論、計劃再一起實踐。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五m會聚一起
討論。而一些個別計劃、行動就平時約會傾。

資源共享──好簡單,有資源的與沒有的,大家一齊分享
,各盡所能,各取得所需,擺上八樓,書、CD、VCD、BAND
房的野、行動物資、煙、酒、食物等等……

關注的議題──公共空間,家園,性(當然平時的社會行
動,o岩聽都會支援)

搞乜,點搞──音樂,錄像,攝影,報紙,網頁,電台,
講座,小型音樂會,小型展覽,街站,工作坊,落區,放
映,讀書組

八樓更像一個社區,這裡有一些人,有著一種文化,d人會
帶著”social concern”去做一些野,而方式方法自己係enjoy
的。而新來的人很可能要自己找到自己的位入,再帶project
入來。

講參與和溝通,永遠都在摸索,幾多為之夠,點先算……
最可能反映在我們一些行動的討論上……
節錄45屆全年工作報告:
—————————————————
面對警方干預應用甚麼的取態?
社會行動/運動的定義是甚麼?
行動面向甚麼?
如何總結行動成效的想像或評估?
蘊釀凝聚社會運動是否可行/可能?
內部凝聚是否等同對外排拒?
聚焦而清晰的行動方向是否排斥個人參與?

五花八門各自發聲又是否會取消了行動所關注的取向等的
討論?

綜觀以上的問題,經多次反覆的討論後,尚未達致終極平
衡。而就著所參與事件所爭取的訴求,亦未可見成效,對
各方各式的評價,亦未可作出終極回應,然而,貫穿多個
事件行動中,卻隱然顯露了一條主線:源自於人,以人為
本,復歸於人(from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back
to the people)從現實層面去看,中心所參與的社會事件
,實在未見成效,亦未能對各方批評或質疑作出回應,但
卻強化了內部凝聚和加深討論,積極開展了蘊釀對一團火
的社區的渴求。正切合今年中心「培育一團火」的宗旨。
現選擇兩項較為重要的討論作匯報:

1. 社會運動是什麼?

定義尚未敢下定斷,但可節錄今年度二月十八日的討論會
議裏各人的睇法或語錄:

「社會運動的遠景是:所有人互相體諒包容地一起做一些
有改革意味的事情。」
「對我來說很簡單,只是想大家可以活得開心一點,由此
作起點,面對社會裡形形式式、有形無形的壓迫,我們自
己先要有所意覺,繼而連結多些人一同反抗強權對弱勢不
公義的壓迫。」
「摸索真正社區的可能性,要建立各人有向心力,如何令
參與的人走近,不是要磨平大家的不同,不要排斥大家的
不同,而是確認大家的不同」
「理解運動不只是有基層團體,漸出現基層與非基層的對
抗,認為應是全社會的人一齊運動,不同的人做不同能力
的事。同時希望每個人多關心其他人,個人亦要具內省性

2. 社會行動模式?

雖然社會行動通常有明確清楚的目標和素求,而對行動目
標及行動形式上的「整體性」有一定要求,但行動往往以
主辦者為核心決策、安排所有細項的組織性行動,參與者
只是主辦者的隨從;如是者,令一些中心參與者不禁問下
面的問題︰

「個人化的取向和發揮是否必然對集體意識構成排拒呢?

「最小公因的集體意識又會否對個人造成抑壓呢?」
「個人身處於集體之中會被容許多大的自主性甚至隨意性
呢?」

「是否不可能有一些有足夠包容性的行動足以讓不盡相同
而又大方向一致的人能夠共行而又同時各自精彩呢?殊途
是否可以同歸,甚至匯聚呢?」
「集體行動是否必須要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行動模式和編排
呢?」

「個人在服膺於集體行動之後或之中作出個人化的廷伸發
揮是否就已摒棄了集體和忽略了其他個體呢?」

於是有了十一月三十日的行動,希望達成一個「由各自取
向不盡相同的個人就住一個共同的大方向主動參與,以自
己選取的位置積極介入而又互相確認的行動。
可是該次行動中,出現一些前所未料的情況,實有討論的
必要啦!

「無清晰的『行動指引』,不知其他人想做些甚麼,如何
配合。也因此有不少即興、突發的事。沒有中央決策者之
後,習慣一個被動參與模式的參與者,不能即時適應,反
應過來,無所適從,感到無力。」

「在這情況下,有人便覺得需要一個『清晰的目標與行動
策略』,以凝聚集體的力量,在感受上互相有所支持,減
少各參與者的無力感。」

「在此,必需承認這次百花齊放,各自表述的行動取向(
或無既定取向),未能在事前清楚地讓其他未有機會參與
討論的主動參與者得知,以至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準備的確
有所不足.在往後的行動,想我們有需要就住這個方向多
作考慮以及配套,以其讓其他參與者對這種不苟於一格,
百花齊放的行動形式以至理念有更清晰的掌握。」

「但這種清晰化的取向,亦不至於需要及無可能將大方向
整體行動內的所有可能出現的個人或即時行動作出預告及
安排。誠然,即使參與者於事前已清楚這些未知的可能行
動有機會突發出現的話,當一些突發或激烈的個人化行動
出現的時候,那種唔清楚,唔明白,唔知點配合以至唔知
點算的感覺仍然未能夠就此被簡單地取消.同時出現的更
加有一個個人相對於集體,看似是處於對立面帶著對抗性
應何去何從的問題。」

「所以亦建議無論在任何形式方向的社會行動中,若遇上
突發事件時,由參與者及主辦者組成臨時決策機制,或即
場的分組討論決定何去何從等。」

—————————————————
八樓最想讓每個人都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講出自己所想
所做,而又能在一起地去實踐。

源自於人,以人為本,復歸於人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