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笑希嬉

雖然大學本應是授業解惑的地方,但實際上教學在大學中卻長期不受重視,這有兩個主因。第一、全球的大學排名著重科研表現,輕視教學質素。而教學資助委員會(UGC)和各大專院校又將大學的全球排名視為其中一個重之又重的指標,故資源方面都是重科研(只限能夠登上國際期刊的題目)而輕教學。第二、一間學校的教學質素極難量化,坊間一般都只能用畢業生的成就(簡單來說就是畢業生的第一份工的人工)作指標。可是用人工作指標的話,與其培訓更好的師資,學校倒不如開多幾個讀完出來賺到錢的學科(例如國際貿易及中國企業),這樣更能提升「教學質素」。

冧掂同學就係好老師?
回到中大,現時大學評核老師的教學表現,主要根據同學在學期末填的Course Evaluation。雖然我們要為課程及老師十多個不同的項目評分,但原來去到最後會用來評核老師的教學表現的,只有兩項──‘How satisfied are you with the teacher / course? ’問的都是同學的滿意度。這個分數夠高,大學便會和你續約。有導師就指這個分數不過表示學生對老師有多滿意,完全代表不了同學在這一科裡是否有學到應該要學的東西。(1)如此看來,學校是否有能力和有決心去監察教學質素實在成疑。

教授唔駛識教書?
理論上,中大有學能提升研究中心(CLEAR)協助培訓教學質素未如理想的教師。例如導師(不管你教學表現多好),在約滿前就總會重覆收到CLEAR的電郵,用顏色大字強調:PLEASE NOTE THAT IF YOU RECEIVE THIS EMAIL, CLEAR HAS BEEN ASKED TO PROVIDE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 FOR YOU BEFORE THE RENEWAL OF YOUR NEXT CONTRACT, 令老師深感形同恐嚇,要向工會求助。(2)不管是否同意CLEAR這種做法,都必須留意,不需為續約問題擔憂的教授就不會被強迫參加教學培訓,即是否需要接受教學培訓跟你的教學表現可能沒有甚麼關係,反而跟你的身份有關。

上完等於無上的培訓
帶歧視性地強迫某一職級的教師培訓,如果真的可以提升教學質素都算,但事實上完成培訓的老師紛紛表示課程作用不大。一、大學無視學系的分殊,妄想用一套教學法就可以教授所有的學科知識;二、部份主講者教學質素欠佳;三、CLEAR一心打算鞭策教師跟隨他們的政策,無視教師的需要,例如取消備受歡迎的語文工作坊及個別語文輔導,改為加強所謂e-learning,以促進自學能力……一味按CLEAR的一套行事,卻連十分基本、讓上課的教師評價這些培訓課的課檢都沒有,難怪部份老師會認為這些課程只是學校作為質素保證的門面功夫。

以上的問題,不單是指向學校一個部門的不濟,更多的是指向整間大學對教學的不重視。現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大學是學店與否,而是這是一間誠實的學店,還是一間黑店。

(1) 《中大學生報2011年1月號》, 〈大學之道,求求其得〉
(2) 中大員工總會,〈澄清CLEAR的角色:是支援,還是鞭策監控?〉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