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覃俊基

「每年都去六四晚會,希望大陸人會醒。但今年開始,我覺得佢地班人無得救。」

——網上改圖

如果你近日有留意網上消息的話,大概會看到一些片言隻語,呼籲大家不用去六四集會了。認真地說,不用有太多的政治觸覺,也會知道這些是所謂「自治派」的言論,強調港人,放棄中國的族群政治。而其手法,也自然是以醜化內地人為主軸。是故,不少標語式的圖片也貫有「中國人無得救」之類的說法。以上言論固然值得商榷,但本文要處理的不是這些。在厭憎情緒以外,同時浮現的還有一些宏觀策略的討論,比如說,中國有了民主以後,香港反而會更差;或者是香港無力他顧,理應先顧自己無謂關顧內地。一下子,純粹的情緒政治似乎昇華成國際視野的討論。彷彿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排拒大陸人,而在於運動路線的考慮。這些堂而皇之說法,差點兒就值得認真討論。

恐懼與排拒:中國有民主,香港無運行

會這麼說,是因為它們並不怎麼有嚴格的根據,幾近是基於臆測,以及訴諸恐懼情緒,根本經不起仔細的審視。讓我們先看第一種說法,大體就是中國有民主,香港反而更差。為甚麼呢?因為隨著大陸發展,香港會因此失去經濟優勢;另一種相類似的觀點,則是國內有了民主以後,香港回歸大陸,那國內人就可以大條道理將香港的資源抽走。但這種推測有甚麼真憑實據呢?又有否歷史支持呢?鄰近的台灣有了民主,香港是否差了?諸多發達的沿海中國城市,如上海,又有否讓給貧窮的內陸吸走資源?

事實上,在沒有實際例子與證據下,我們完全可以倒說回去:國內有了民主以後,整個地區發展得更好,香港亦會相得益彰;又或國內有了民主以後,廣大民眾看到香港的成績,自然會投放更多資源過來。重點並不在於誰對誰錯——因為其實兩套觀點完全是臆測。說到底,這種「大陸好、反而會針對香港」的說法,是利用那些本來就對國內人不信任與敵視。只有在這個前題下,所謂的「論點」才會令人覺得有理。

懶惰的藉口:休管他人瓦上霜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說香港的問題已經夠嚴重,自顧不暇,何必還要理會內地事務?所以,也就不用去六四集會了。

如果上一種說法是利用恐懼與敵視,那麼這個說法則是利用人的惰性。好讓不怎麼想去六四集會的人有一個體面的說法。老實說,我們從來就沒有太多「支援國內民主」的實際行動。每年一個集會算得上甚麼?中國維權律師關注組又可以有多大的影響?本來支聯會的態度,就是姿態上的支持罷了。國內的群體性事件,每年有十八萬起(詳見本刊另文),我們有過甚麼真正有系統的支援?有經驗的交流嗎?有經濟援助嗎?

原因固然是因為路線問題,但很大程度上也因為「反對派勢力」在本土就沒有甚麼堅實的力量。所謂泛民,對民眾的影響日漸減少,在組織一般民眾上就更是遠落後於建制派。我們根本見不到有效的反對勢力與路線。

在這樣的情況下,支聯會所能做的自然有限(註一)。然則,哪怕這種近乎儀式的六四晚會沒有任何實際作用,但這種姿態卻是有其存在必要。這個儀式是中共政府無法忽視的標記,也在述說著我們支持國內民主的集體決心。或許不少國內民眾因為長期的洗禮與封鎖已經遺忘了,或放棄了,但總有人會理解,需要這些支持。令人費解的是,自治派彷彿將六四晚會說成忽視香港問題的因由。但每年一次的六四紀念(以及相關活動)其實會耗用多少資源?而透過紀念來喚醒港人對壓迫的反抗,又是否不值?要真正動搖中共的力量,兩地民眾的聯合又是否沒有必要?合則力強分則力弱的道理有多難懂?其實這些都不難明白,但這個自顧不暇的說法,卻是最易給予別人懶惰的藉口,讓人可以自我感覺良好地不參與集體抗爭。話說回來,當權者最喜歡就是聽到這個的了。

小結:情緒政治的危險

能夠閱到這篇文章的,大概都在六四晚會。在一片歌聲之中,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現下香港政治的危險性。以上提到的這些「中國策略」,不是真正的理據,而是嘗試挑動諸如恐懼、厭憎、無力等情緒的偽觀點。我無法在這裡涵蓋全部,有些甚至不值得回應(註二)。這種情緒政治一方面不鼓勵理性討論,所挑起的波瀾更是容易一發不可收拾。說到底,這些都是要建立排拒國內人的種群政治。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說法已是甚囂塵上。這種風潮得以形式,莫不有賴於我們對國內情況的不認識。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嚴正對待了。

註一:與此同時,純粹紀念式的六四晚會作用實在有限,而支聯會多年來不將六四的集體經驗轉化成進步的討論,讓之成為香港民主運動的養份,也實是難辭其咎。認真參考六四的經驗,從中汲取一定的歷史教訓,正是本特刊的要旨之一。

註二:比如說,現下多有言論說不用去六四晚會,因為其口號宣揚愛國。然而,哪怕保守如支聯會,也遠未去到支持現今中共政權吧。這些說法,實在教人哭笑不得。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