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德健

過往二十三年,我們到六四晚會,以燭光展示對平反六四的決心,主要是基於對公義的執著,從不需特別加以思索。然而,到了今年,應否到六四晚會的爭論越來越多,其中最為人關切的說法是港人不應再支援來港掠奪資源、破壞香港文明的內地人,甚至應與他們割裂,而「建設民主中國」更與港人無關。面對以上爭議,或許不少曾堅持支援中國的你我都有所動搖,尤其於中港矛盾熾熱的今天,我們大多都經驗過與內地人之間的衝突,甚至曾為此對內地人萌生厭惡感,因此,我們不得不正視支援中國民主進程與厭惡內地人之間的矛盾感。

以我為例,大學的生活忙碌,能抽空與家人共聚天倫的機會不多,某個假日難得有空,便攜同家人到迪士尼樂園遊玩一天,然而,當天的興致卻不幸地被內地的旅客打斷。那時候我們一家在某機動遊戲前排隊等候,但突如其來有四個人於我們身旁走過,插進了隊伍的中間,我眼見前面其他遊客都予以白眼,並唸唸有詞:「.大陸佬有冇搞撚錯?」細聽之下,那四人聲浪不少,說著滿捲舌口音的普通話,繼續旁若無人地談笑風生。未幾,前面有遊客按捺不住跟他們理論,劈頭一句:「返後面排隊啦大陸喱!」,罵戰亦因而一觸即發,那四個疑似內地人以半鹹淡廣東話罵著「屌你老母!」,那位遊客亦回罵:「死返大陸啦,蝗蟲!」。爭吵之間職員趕至,將對罵的兩批人都帶離隊伍,雖回復寧靜,但遊樂的興致已盡失,接下來每遇見內地旅客便想起此事,覺得他們的存在特別礙眼,一天就這樣意興闌珊的過去。

除此以外,每天回家檢視facebook,總不難見到被廣泛轉載,關於內地人醜態的改圖,圖中主角不外乎是蹲在街邊的、霸佔座位的、縱容小孩於街上大小便的,甚至是自己於街上大小便的內地人,對於他們「不文明」的行為我真的難以理解,當小孩的未成熟還好,成年人又怎能如此呢?好吧,放下電腦打開電視,又看見關於奶粉缺貨、孕婦找不到床位等的報導,種種指向內地人惡行的訊息不斷於身邊轟炸,盡管我於學校認識不少友善的內地生朋友,明白到不應對內地人有所偏見,但從心底裡,卻無法否認自己存在著某些對內地人的厭惡感。

回到此時此刻,坐在維園的你我,一方面心裡對「建設民主中國」有著一定的期許,但另一方面,對這個我們寄望的國度內的人民又似乎有所保留,到底我們應該如何平復當中的鬱結?為此,讓我們嘗試了解討厭「內地人」這個情緒背後,到底討厭的是什麼人、什麼事,對其中的矛盾或許能有所紓解。

「不文明」背後,是陸客的野蠻,還是港人的偏見?

面對部份內地人的「不文明」行為,例如我所經歷過的被插隊,或真的看見有人於街上隨處大小便,的確應該立刻制止,然而,是否所有我們認為「不文明」的事都需要惡言相向呢?最近我於網上看見一段關於港人與內地人於港鐵上對罵的短片,片中主角為一個香港年輕男子和一對內地夫婦及他們的女兒。影片一開始,港男便怒目向身旁那內地女孩罵道:「郁唻郁去,對手郁唻郁去,玩撚完未呀?」,應該是女孩玩耍時碰到或騷擾到港男,隨即女孩的母親還口,演變成雙方以粗口互罵,小女孩嚇得掩住雙耳。就我所見,或許女孩真的犯錯在先,但港男的態度極為惡劣,假如我是女孩的父母,只因女兒的小錯誤便惹來對方以粗口辱罵,愛女心切,又怎可能平心靜氣地好好道歉呢?加上從對罵內容中可見,港男明顯地針對對方的內地人身份,並以此作人身攻擊,面對如斯赤裸的歧視,情緒激動、放聲罵回去亦屬人之常情吧。反之,回看港男得勢不饒人的氣焰,是為了被女孩騷擾而動怒,還是借故向內地人洩忿呢?類似的情況我於網上流傳,關於中港對罵的影片中看過不少,內地人顯得「不文明」,但某些港人亦不見得特別有氣量。

回到自身經驗,我曾不止一次於蘭桂芳看見外國人於街上小便,身旁港人均視若無睹,似乎已習以為常,但當相同情形出現於內地人身上時,不少港人往往如臨大敵,立刻拍照再放到網上大肆聲討。對內地人的批評之中一直存在這種雙重標準的情況,試想想以上提及過的惡劣行徑,哪種會是內地人的「專利」?何況內地人眾多,怎可能一概而論為「內地人的惡習」?回想小時候,我亦曾因忍耐不了而於街邊花槽小便,若發生於今天,恐怕我已成了網上流傳的「蝗蟲」之一。以零容忍的態度對待內地人之前,或許我們需要反省,到底我們討厭的是內地人的惡劣行為,還是單純地討厭內地人呢?

除此以外,指責內地人「不文明」前,思考那些行為是否基於某些「文化差異」亦是相當重要。假如我們到日本旅行時,因於鐵路車廂內響起了電話鈴聲,而被習慣關掉鈴聲的當地人視為「不文明」〔1〕,那我們會有何感受呢?在這並非要以「文化差異」合理化內地人的所有行為,但我想適當的包容及理解,定必有助減少中港之間的衝突。

制度許可下,誰不想活得更好?

不少港人討厭內地人的另一主因,是因為他們來港「搶奪」屬於我們的資源,不論是孕婦床位、小孩的學位、奶粉等等,都被他們這些所謂「蝗蟲」搶清光。我作為學生未必身受其害,但顯然不少港人因此而滿腔怨氣:醫院床位緊絀,預約不了床位生產而大為慌張的孕婦、因區內學位供應不足,需為子女跨區哀求學位的家長、奶粉斷市,深怕孩子餓壞而四出搜羅奶粉的父母等,他們對內地人的厭惡均來自生活上實際遭遇的困難,而於他們眼中,這些困難的確與內地人的出現有很大關聯。

但另一邊廂,於怪罪他們前,我們似乎從不願意多了解這些來港的內地人背後的心態:何以雙非孕婦願花十多萬元來港產子,無法支付的甚至敢於以命相搏,冒險闖關?何以明知道每天需花數小時穿梭中港,仍堅持要孩子跨境上學?何以深知價格被炒高數倍,仍選擇大量購買香港奶粉?對於種種疑惑,始終要作更多了解,方知道到底我們討厭的是怎樣的人。

假若我們是內地的準母親,大概都會想得到較好的醫療服務,確保能安全分娩,始終母嬰平安還是最重要。除此以外,比較起內地,不論是教育制度、醫療保障或其他福利,於香港都更為妥善,作為父母總渴望兒女於更好的環境成長。不少港人希望子女得到外國護藉,亦是基於相同原因,假如今天英美等地向於當地出生的港人嬰孩派發永久居民身份,我相信不少香港孕婦亦會在所不計,為兒女爭取一張綠卡,或一本英國護照。

至於另一來港產子的主因,是要逃避內地過時的一孩政策,試想像,假若你已有一個子女但又意外懷孕了,能狠下心打掉自己的骨肉嗎?這時候既能保住嬰兒,又能避過高額罰款的,亦只有來港產子這條路,這便解釋了何以遠至北京的母親亦選擇來港產子,他們並非要「搶奪」什麼資源,只是希望安全、順利生下第二胎而已。

我們對內地奶粉的信心早已於毒奶粉事件後破產,假使你是父母,面前的選擇有內地奶粉以及被炒貴數倍,但有安全保證的香港奶粉,以子女健康為首要考慮的你恐怕亦毫不猶豫購買香港奶粉。同道理,當我們信任香港的教育制度,亦希望能讓子女於香港接受教育,既然制度內有辦法提供這個機會予我們的子女,把握這個機會亦不為過吧?這種對安穩生活的期盼,實在別無二致。

「搶奪」的真相:內地人並非罪魁禍首

面對以上提及過的生活困難,我們似乎都相信它們源自於內地人,但事實恐怕並非如此。先談孕婦床位不足的問題,雖然於「雙非零配額」前於香港分娩的內地孕婦與香港孕婦相若,彷彿「佔用」了一半醫療資源,但其實醫管局於早年曾以人口老化為由,大幅削減調配予產科服務的資源,莊豐源案後,又未能增撥足夠資源加設床位,這才是床位不足的主因。

至於奶粉斷市,奶粉商需負很大責任。話說奶粉於香港的貨源一直充足,但市面上1號及3號奶粉仍然短缺,這源於部份奶粉商要求小型藥房必需以「綑綁式訂購」的方式購買各階段奶粉,以達致最大利潤,導致部份藥房因避免囤積奶粉而不入貨。因此奶粉的短缺與奶粉商的批發模式有直接關係。

北區是幼稚園及小學學位最緊張的地區,這亦是跨境學童集中的地區,但令學位短缺的元凶並非內地學童,而是教育局的短視政策。教育局於早年對開辦學位的數目欠缺長遠規劃,故此一度於北區殺校。其後當學位緊張的惡果出現後,局方卻從沒打算復辦被殺的學校,只懂勸喻家長讓小孩跨區上學,導致北區學位持續短缺。

參照以上的例子,應該了解到內地人於我們面對的生活困難之中,絕不應承擔一切責任,但我們往往都習慣將問題的成因,直接歸咎於他們身上,這大概是基於我們甚少嘗試了解內地人的心態,以及問題背後的真正成因。事實上,再多的對罵、標籤亦無法改變問題的根源,與其於內地人身上洩忿,何不將訴求聚焦於真正的罪魁禍首,例如醫管局、教育局等,以從根本解決問題呢?

結語

誠然,隨著與內地人日常生活上的碰撞,以及雙方於某些文化差異上的不協調,我們對內地人有所厭惡的感覺始終難以避免,而這種感覺亦非看過三數篇文章後便能從此消失,正如我現在於街上看到大聲喧嘩的內地人仍會特別覺得煩厭,然而,這種討厭的觀感絕不應該上升至形成偏見,甚至仇恨情緒的地步。

回想八九民運那年,難道當時的港人與內地人之間,就沒有生活上的衝突、沒有文化差異存在嗎?那些年,港人還不是喜以「阿燦」揶揄內地人嗎?然而,從當年港人對八九民運的關注程度,以及所付出的捐款支持中,可以看見港人追求民主的熱誠,已超越了對內地人的負面觀感,既然我們於昨天能衝破兩地之間的矛盾,難道現在就不可以嗎?雖然近年中港矛盾的問題逐漸升溫,但我仍相信區區的負面情緒,絕不妨礙我們堅持對民主的追求。

[1]:日本人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有關掉電話鈴聲,以免騷擾其他乘客的習慣。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