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雜記之三

劏房生活,迷幻得幾似真人版孖寶兄弟。除了處處問題水管,早陣子滲水滲個沒完沒了的天花角落還長出了蘑菇,一生就是三顆。說不定屋裡遲些可以玩踩烏龜頂金幣,天。

就在發現蘑菇的同一天,政府新一輪「長遠房屋策略」推出諮詢文件。文件建議之一,是為合乎安全水平的劏房登記發牌,簡言之即允許繼續經營,劏房合法化。屋裡生菇,叫不叫安全?不會塌樓,不會火燭,似乎滿足政府時刻強調的「消防安全」和「結構安全」了吧?但換一換場景,假如某某新樓盤頂層特色戶入伙之際被揭發天花板生機旺盛,保證輿論譁然,即時見報——會不會令炒家回頭是岸另作別論。

千等萬等,等到師傅上門檢查,治標方案不外剝開泥灰找出滲水位置,鑿個洞重新灌水泥塞住。不過水塞住了會否被擠到另一處繼續滲漏,只是遲早問題。治本方法嘛,就是跑上天台掀開整片地板重新舖設,花錢不在話下,唐樓本身就是鹹水樓,先天不足,修繕一番也撐不了多久。香港地,買樓是投資,投資講究回報,業主豈會為一棟醫返曬藥費的舊樓救亡?鄰家單位剛從業主親戚交回業主本人收租,立即加租四成,隔壁金毛紋身老兄一談起就怒火中燒,炒蝦拆蟹。

業主也有業主的說辭。日久失修,如果三不五時塌塊石屎下來砸傷租客,買了保險也賠不了多少。怎麼辦?召喚市建局收購,自己拿錢走人一拍兩散。這一招還要是區議員大力教唆的。於是,忽爾樓下貼滿某議辦的海報,呼召業主們申請市建局的「需求主導」重建計劃,議員親自落廚教你填表格領賠償,拍心口說現在哪個哪個地盤是自己先前「成功爭取」的功績。簡報會上,收購過程銀碼多寡談得熱烈,至於租客下場如何,一句「市建局會處理」輕輕帶過。

「劏房租戶必上公屋」?通常因果恰恰倒過來,上不了公屋才要住劏房。來港未滿七年的新移民固然不能上樓,入息稍過上限的更是連申請也沒希望,何況市建局對「自住物業」的賠償價較高,業主趕在凍結人口前逼遷再放些衣服牙擦偽裝成「自住」的例子也不罕見,慘遭逼遷的租戶根本不在官僚紀錄之中,自然不獲安置。何謂風險?這就是。經濟學課本入門談及「企業家」,每每將之定義為「風險承擔者」,可現實裡承擔風險的又豈獨他們。九十年代工業北移,打爛了多少工人飯碗?巨輪之下,工人也罷,居民也罷,皆棄子矣,倘若馬利奧兄弟如今身在意大利,恐怕不會有好日子過。

數著蘑菇,幾時才生到足夠建議劏房合法化的長策會委員一人一顆給我吞下去?大概也不須等多久。各位尊貴的委員,我祝你們多福多壽,冚家平安。

尤里安

鬻文之徒,蝸居腐海中。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