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拉雷斯壯

在象牙塔中, 我們難道只是一介平庸路人?

 

 

「我們沿著峭壁跑上山頂,路越來越窄,跑得慢的會被對手推下懸崖。我竭盡全力向山頂跑去,沿路撞下不少對手。跑上山頂,只見平地上站滿了另一群人,紛擾著跑向一條索橋。我跟在人群後方踏上橋,腳下的木板應聲碎裂,我筆直地摔下深淵。」

競爭的恐懼,如噩夢般緊緊地纏繞著我。中學時,知識都由老師準備好了塞進我們腦袋,記得牢就能得到老師認同,照片和名次綑綁著名字貼在人流最旺的走廊,讓同學瞻仰;做到老師要求的答案會成為佳作印給全級做範文;認同所帶來的榮耀,成為學生競爭的催化劑。「一直要贏」的心態是如此根深蒂固,甚至會因為被更強者從榮耀榜上刷下來而深感受辱。競爭支配著大腦,讓同學機械式地揮動筆桿,在這學位的爭奪戰中殺出一條血路。

我化筆桿為利刃,披荊斬棘,如願以償成為勝利者,踏著滿地鮮血,意志高昂地走入校園。但當看著那張寫著我名字和學系的註冊表自指間滑走,我心裏卻充斥著一股莫名的迷茫和焦躁。在這陌生的環境,我其實該鬥甚麼?怎麼才能鬥得贏?

 

從雲端跌落的自卑

我的大學第一課是英文系必修課,俗稱「CENG」,由助教授課,以教議論文為主。因為是第二輪入學的關係,我比同系晚一個星期上課。坐在不起眼的角落,我看著助教和其他同學相繼走進課室,彼此熟絡地聊天。聽見有人親切地和助教打了聲招呼後問她這個週末去了哪裏玩,我忽然想起,糟糕,我還不知道助教的名字。

導師看見新面孔,循例讓我自我介紹。我用生疏的英文支吾回答,簡單的自我介紹讓我講得支離破碎。好不容易講完,導師點了點頭便開始上課。我困窘地坐下,餘光卻看見大家紛紛以考究的眼神掃視我,那目光像是在嘲笑就讀英文系的我,說起英文來卻是那麼蹩腳。我翻開筆記本,打算寫筆記來掩飾方才的尷尬,卻見大家拿出上星期派的筆記。我瞄了下一眼,只見慘黃的痕跡密密麻麻地鋪在字裏行間,紅色的底線,黑色的波浪,藍色的括號,還用原子筆抄下許多字。「每一張投影片都那麼多字,助教卻只講那麼兩句就跳去下一頁。那麼短的時間,怎麼抄得下那麼多關鍵字?」

我還在糾結著究竟那隻字是甚麼意思,只聽見助教提出了條問題,並點名要我回答。我既要看著投影片抄重點,又要理解究竟問題在問甚麼,哪裏來得及思考。我急得面紅耳赤,對著鴉雀無聲的課室「嗯」、「呃」了半天,硬是胡謅了個答案,打算蒙混過關。助教聽了,沉默了片刻,然後問「還有沒有同學有其他答案?」鄰座的同學已經有條不紊地說出了答案,帶著我無法媲美的英式口音。怎麼回事?我不一直都是個勝利者嗎?我不是贏了那麼多年嗎?為甚麼才短短兩小時,我竟感到自己其實是那麼卑微,那麼無知。原來,以往覺得自己的英文還不錯只是個可笑的幻覺;原來,這就是雲泥之別。

我不想承認自己是條「廢柴」,卻又自知這就是現實。強烈的自卑感讓我徹底失去了讀書的信心,對於自己為甚麼要讀大學的問題也更加迷茫。

 

學習的知性和滿足

本以為我這四年會如此庸碌下去。但第二個學期的「CENG」讓我碰上了個好助教──羅賓,所教內容也從我最抗拒的議論文,變成文學鑑賞。閱讀詩句時,我逐漸發現詩中的修辭和文句吸引了我,意象如同栩栩如生的畫面展現在我眼前。漸漸,我不再抗拒閱讀資料,而是主動找同一個詩人的其他作品閱讀。學習上的主動給我帶來了難以言喻的知性的快感。

真正使我改變的是其中一節討論詩句內容的課。還記得當時所有人圍坐一圈,討論著一篇叫White Winter Hymnal的詩。當中我們需要分析詩人說的“With scarves of red tied around their throats/To keep their little heads/From falling in the snow”以及“And, Michael, you would fall/And turn the white snow/Red as strawberries in the summertime”是甚麼意思。大家紛紛猜想詩人可能是想描述冬天時孩子砌雪人的畫面,或者是一群小朋友爬上樹卻意外受傷的故事。但羅賓還是一個勁兒鼓勵我們再多想想。

我突發奇想,說出了一個很荒誕的故事。那就是紅色的圍巾其實暗喻血痕,圍著他們的脖子,代表其實那群孩子其實已經被抹脖子了。若是不小心摔了他們,那幼嫩的小腦袋會摔下來,血會把雪地染上一片紅,正如夏天的草莓田一樣。說白了,這是一件殘忍而浪漫的謀殺案。說完我立馬後悔了,為甚麼要說個那麼離地又無稽的猜想。出乎意料之外,羅賓率先認同了我這個猜想的可能性,其他同學也紛紛表示這個版本也非無道理,多加一點想像力也是個合理的解釋。看著羅賓和同學對我意見的認可,我第一次不再因為自卑而沉默不語,也不再因為覺得自己口音難聽而連加入討論的意欲也沒有。我內心騰起要再想多點說多點的慾望,兩小時的課,我第一次全程投入討論。

那種急切希望表達自己的衝動,至今仍難以忘懷。主動學習,以及分享自己意見後得到大家認同的滿足感,促使我現在每次上課,還在盡力找回那種感覺。雖然第一學期的焦慮還是存在我腦海裏,卻不再終日纏繞我了。

 

別讓競爭遮掩學習本身

如今將升大三的我發現,其實作為一隻剛考完公開試的填鴨,在大學的課堂上受到衝擊是很正常的,畢竟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眼界忽然大了,這才意識到自己何等渺小。在課堂上受挫敗,被比自己強的人所碾壓,因答不上問題而尷尬,加上比中學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競爭氣氛,對學習失去信心是正常的。但難道因為這區區的挫折,我們就要固步自封,放棄尋找自己「真命天子」的機會?

不錯,我曾經只是個被競爭心所支配的考試機器,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得到只屬於勝利者的榮耀,而非學問本身。大學的學習氣氛也還是一如既往地迫使我繼續競爭。但在這種競爭環境之下,我還是恰巧找到能促使我主動學習的課,並嘗試不再以輸贏為學習目標。在競爭的面具下,還蘊藏著尚未發掘的學習樂趣。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