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歪
原刊於幹事會屬下校園記者編輯小組2015年《迎新特刊》

每次思索「點解你會trans科嘅」的過程都是一次自我剖析。

 

「點解你會trans科嘅?」

面對這個問題,我通常都會無言以對。我在大一時從理學系轉到人類學系,儘管對轉系的原因有過全面的思考,我一時間仍無法用三言兩語去解釋清楚。

 

XXX

中學的時候,我總覺得自己的思考方式與他人有異,對其他人的行為亦感到十分好奇。後來我得知神經科學可以為人的思維和認知提供解釋,加上我中學本身修讀理科,所以大學選科的時候便順理成章選了理學系。

大學第一個學期,我選了三個學院課程的科目修讀。三個教授不約而同地於第一課開始前,就開門見山告訴學生:課可以不用上,課堂表現也不會成為評分方法之一。話雖如此,我一開始仍堅持上齊全部課堂。不過大概是教授講課太悶,以及課堂內容太艱深的關係,我還未來得及理解point A,教授已經自顧講起point B來。事實上,我觀察到其他上課的同學大都跟不上進度。在反正都無法理解的前提下,我們便逕自瀏覽Facebook,有時甚至不經意地睡著。我驚覺這個情況實在不太妥當,所以開始把簡報預先讀一次才去上課。

我這才發現其實教授所說的話並沒有那麼難懂,他只是沒有考慮同學能否跟上。加上我中學的時候沒有修讀生物學,有時候簡單如gene和allele都分辨不了。每次要獨自面對教授無法解釋清楚的疑難,我都難免感到氣餒,產生一種不願再堅持下去的負能量。

 

XXX

到了第二個學期,我選修了人類學的「人類與文化」一科,是大學通識的科目。當時我還未知人類學其實是甚麼,但我清楚記得教授第一句就跟我們說,人類學研究的就是「why people do what they do」。那刻我精神一抖:這不正是我一直想知道的東西嗎?原來,這一切都是個美麗的誤會:我想知道的根本就不在神經細胞裏,而是在真實的社會之中!

自此之後,我每星期都特別期待這一課,而且每次都格外留神。記得有次,教授在全班同學面前把一張二十元鈔票撕成兩半,我們霎時間都呆掉了。原來他是為了向我們解釋符號於人類的意義:貨幣本來只是一張普通不過的紙,只是人類在紙上加上符號,鈔票的價值才得以提升。我瞪著那被撕破的鈔票,好像又明白了甚麼。

課後,我興致勃勃地找來推薦的讀物閱覽。 記得其中一篇文章闡述了一個民族的生活,講到他們有把生病的人帶到神殿進行儀式從而獲得救贖的習俗。我讀的時候也不以為意。直至導修結束前,助教才告訴我們原來作者是以外來者的角度描寫現代人的生活,所謂「神殿」其實是「醫院」,而「儀式」則是「手術」。我接觸到愈多這些材料,就愈覺得人類學有趣。不到一個月,轉系的念頭油然而生。

 

XXX

雖然人類學看似是我的真命天子,但轉系始終是個影響深遠的決定,不容我莽下判斷。記得那時候,我一想到要做這樣的決定,便會進入了一個糾結的狀態:雖然家裏暫時沒有財政壓力,我不用擔心畢業後的前境或學費問題。然而,我這邊廂怕轉系後的狀況不如我所想像的美好,那邊廂又擔心錯過轉系的機會會讓自己後悔一生。

我在網上胡亂搜尋有關人類學的資訊,又向主修人類學的同學借來筆記閱讀,不斷問自己是否真的認為這學系所學的東西符合自己的興趣。 為了避免自己只因為覺得一個教授的教學方法適合自己而轉系,我還四處旁聽其他人類學的課,但最後都認為人類學與我的興趣沒有太大出入。但一考慮到轉系後要重新認識所有同學,以免顯得格格不入,我又會對轉系卻步。

我當然都有考慮留在理學院,畢竟理學始終是較主流的學科。況且我又不至於無法忍受理學的沉悶,只是偶爾發發牢騷,又不是讀不下去。我好像沒有不安於現狀的理由。但後來我想到自己日後並不想從事有關理學的行業,不想一輩子在實驗室裏望著顯微鏡下的細胞,也沒有成為老師的耐性,留在理學系的熱情又減去一半。雖然我不太清楚人類學畢業生有甚麼出路,但既然還未有遠大的志向,何不選修自己更喜歡的學系?

更重要的是,我認為人類學的學習模式更適合自己。每次要考理學系的期末考試,我就好像回到中學時期一樣,在試前將筆記裏的一字一句變成腦海中的短暫記憶,寄望自己可以在考試時懂得做題目。但人類學多以寫作論文的形式來考核,要求與以往完全不同。記得收到題目的時候,我完全傻了眼,心中暗叫不妙:「Can “culture” excuse illegal behavior?」、「Can ghost be real?」 但在我埋首讀物去找出相關內容,嘗試建立自己的論點後,竟然還主動搜尋讀物以外的例子去解釋之。相較讀理學那種囫圇吞棗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模式於我來看實在有效得多。

 

XXX

由是,我更確信轉系是個更恰當的選擇。後來,我相約了與我關係較熟絡的UGFH教授,徵詢他對於我打算轉系的意見。他對於同學想轉系的事都好像習以為常,對於我的提問已經見慣不怪。這樣看來,每年認為自己「選錯科」的同學都不少。

但仔細想想,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其實並不出奇。中三第一次選科時,同學對科目根本未有全面的了解,而且選擇和思考的時間都很少。高中課程編排緊湊,更沒有機會讓同學探索大學有甚麼學科符合自己的興趣。以我為例,中學教育令我專注於理科學習之中,沒有機會探索理科之外的科目。上了大學,可以嘗試的東西多了,加上有了足夠資訊,找到自己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系的機率自然也大了。

第二學期結束後, 我依循指引辦理轉系手續,不久便收到學系的面試通知, 後來更成功獲得學系取錄。這轉系過程的確很順利,但我深明轉系不一定代表將來會讀得輕鬆。興趣只是加強自主學習的誘因,而且我都已預想到我將來要讀畢所有讀物應該也有相當的難度。不過,轉系的思考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它於我而言是一段自我剖析的經歷,讓我有機會思考怎樣的學習方式最適合自己。

所幸,在眾院校之中,轉系文化在中大最盛:「選錯科」後,還有作出改過的機會。我相信大學教育當中重要一環,就是令自己認清自己,而大學也是一個讓人勇於嘗試、不怕犯錯的場所。不少教授都樂意包容我們的「錯」,甚至欣賞我們的「嘗試」。中大的轉系制度也正正體現了大學教育裏嘗試與犯錯的空間。

 

 

不同學系對轉系生的要求都各有不同,但所有轉系生均需符合以下三項指引的其中一項,方可獲學系考慮批准轉系:

1.必須已修讀擬轉讀主修課程的6個學分(即兩個課程),成績平均不低於B-;或
2.入讀大學時的成績(例如香港中學文憑試成績)必須比擬轉讀課程當年收生成績排名最後10%的同學為佳;或
3.現時的所有科目平均積點(Cumulative G.P.A.,即所有科目累計的分數)不低於3.0。

註冊及考試組一般會於五月初向同學發出有關轉系的群發電郵,並於六月初開始接受轉系申請。同學宜於遞交申請前先向學系及該系轉係生詢問轉系相關資料,了解該系的實際收錄的考慮和要求、面試形式與內容等。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