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木

交叉點上的你:

看到這封信時,你大概是來中大參加新生入學日不久、從駐守A出口的學長手上接過中大學生報《迎新特刊》吧?接下來你會煩惱選擇哪一所書院、應否參加毀譽參半的O Camp……或許你的腦海中還充斥著無數被遺忘的疑惑,不過無論如何,我倆得以再次重遇,可能也是冥冥緣分。兩年過去,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實際上寫的字句未必能改變你將來的經歷,唯盼能讓你有多一層心理準備,讓大學路走的踏實一點。

第一,請視現實為你的夥伴。想必你也稍為明瞭理想與現實之落差如斯老生常談,最接近的例子莫過於剛過去的文憑試。雖云求學不是求分數,然而分數終歸會初步決定你能否修讀心儀學科以至大學,至少在目前環境便是如此。我強調現實,是因為讀書的過程中會漸漸弄清兩者之間潛在或已顯露的巨隙──讀上馬克思狠批資本化社會導致人創造意欲萎縮、淪為出賣勞動與靈魂的工作機器;外出實習時不奢望能賺甚麼錢,豈料發現投身社會後能應用的知識何等稀少。有時候真的會覺得現實混帳至極,當上數秒憤青,卻深知絕不可能輕易突破這框架,遑論脫離,從而萌生「向現實低頭」的想法。

但日子久了,開始發現這念頭並不盡然正確,因為現實實際上從沒刻意充當大魔王的角色。常曰「接受現實」,我倒覺得真正的接受與頹然面對有些微分別:如果這個是事實,就只好是現實,把它視作促使你調整思維的良機,教你狠狠反思自己還能做些甚麼繼續前進。現實協助你看清社會環境存在的不明文:地位差異、權力分佈,那怕多推崇眾生平等,總不得不承認其存在,不然哪來社會運動?想著現實是你的夥伴,並非敵人,至少日子會過得沒那麼辛苦;當不上朋友也沒關係,但敵視不外乎是自討苦吃。

第二,你所下的每個決定並無對錯,區別在於下決定前有否足夠思考和覺悟,皆因每個決定都是說不準的賭注。聽起來是否似曾相識?看Facebook的CUHK Secrets、文化廣場的民主牆,也許第一印象會覺得中大是處大鳴大放、容納理性討論的地方,但同時也有不少人匿名訴說背後的無聲壓制和不公。有人願意理性討論固然是件好事,然而更多的隨時是情感不滿而發洩的意見。面對這些感性的立場又如何是好?先談較有機會接觸的上莊好了:這邊廂娓娓道來一年任期間的成長,另一邊廂卻狠批莊員如何虛偽惡勢力,浪費寶貴青春。耳聽為虛,但別人的「眼見」難道非「為實」?每個人的觀點各異,背後藕斷絲連的因果關係簡直是無從稽考,你需判斷相信多少。打算上莊?先了解清楚自己本身持有的期望,外界消息則用作衡量有機會花費的資源及潛在回報──聽起來很有投資分析師的口吻吧?我只是希望點出投身於一件事情後,不論一切符合甚至超出預期,抑或大失所望,倘若認真處理,怎說也能夠帶些東西走;事情以「毫無體會」四字作結,才是真正的浪費。

學校活動如是,工作亦如是。十個學系中,十個學系的學生都有人大談「畢業變失業」的辛酸片段,其論證可追溯至上世紀的社會問題、套用四海案例,過程嚴密至極。或許你會質疑選科系這個根本問題,而當轉系無法成為當下允許的選項,請回憶自己因甚麼緣由選讀這科系、選讀香港中文大學。假如你願意承擔未來的不確定性,我會繼續為你打氣;假如你發現懷疑愈加具體,不要緊,趁著大學時期勤加自省,沒甚麼是恨錯難返,重點在於明瞭自己在幹甚麼。

正因你下的決定絕不能憑對錯判斷分野,最後一點就是說所有積累的經驗都是屬於自己的。這些歷程可能是你自行編寫的,也是在時間長河中偶遇的人和事。大學內沒人會管你怎樣運用時間,緊記設法留住讓你難忘的片段,防止遭記憶的波濤沖走。小學、中學、大學這種順序,代表校園生活與社會的近似度也隨之增加,尤其是接觸的人,儘管同是中大人,可仍充滿無限可能。遇上狗眼看人低、公認最糟糕的人,請為此慶幸,因為他們很有機會成為頗好的反面教材,或驅使你決意用自己的實力還他們一些臉色;碰著真誠中肯的良師友伴,更是難得的福氣,畢竟大學是各自修行的地方,維持情誼實非易事。現在對你來說,中學結束了,大學是新開始;四年過後離開山城,緊接而來的同樣是另一新階段,社會的「學海」依然無涯。誠然,說到底想發憤圖強,抑或只求享受頓安樂茶飯,閣下自行決定,問心無愧就好。

已經不太記得當年JUPAS的二十個排序,不知你是否首選報讀中大,但既然進來了這個校園,也就不妨再套用幾句老掉牙的話語作結。中大人文氣息濃厚,總見人們節錄《大學》開場白,展示書院校訓及大學培養人才的理念。我不曉得你最後會進哪所書院,不過尾聲將近,容我贈君開場白的後段:「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安慮而得,祝君好運。

兩年後的你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