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殺到嚟,仲喺度笑人唔食麵包皮:> 國際, 19年11月號, 49屆「逆流」(19-20) 文:何宇霆 2018 年8 月起,瑞典少女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發起名為 Skolstrejk för klimatet(“School Strike for the Climate”),要求瑞典政府承諾每年削減 15% 的碳排放。其後運動擴大成為“Fridays for Future”的全球氣候罷課,要求各國認真處理氣候暖化問題。最近9月的一 輪抗爭——「全球罷課為氣候」(#GlobalClimateStrike),得到全球 600 萬人響應,是有紀錄以來最大型與氣候相關的抗議活動。 世界各地響應 #GlobalClimateStrike 運動 2019 年 9 月,她在聯合國氣候峰會裡的一次演說上控訴各國政府應對氣候問題時無所作為: “You have stolen my dreams and my childhood with your empty words. And yet I’m one of the lucky ones. People are suffering. People are dying. Entire ecosystems are collapsing. We are in the beginning of a mass extinction, and all you can talk about is money and fairy tales of eternal economic growth. How dare you!” 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孩,道出對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的不滿。自私的「大人」不作為,最終受害的是在地球生活的下一代。桑伯格的一番講話,一度令她成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熱門人選。同時間,桑伯格開始備受「關注」,由網民到國家領袖如美國總統特朗普,大量對桑伯格的攻擊隨之出現。 政要點回應?峰會的參與者澳洲總理莫里森,被記者問及關於桑伯格對現時政治領袖的批評,他認為言論為澳洲的小孩帶來不必要的焦慮。諷刺的是,澳洲作為《巴黎協議》的締約國, 2014 年起因加強開採並出口天然氣,碳排放不跌反升。至於全球最高碳排放國家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於桑伯格的回應,就是在 Twitter 上嘲諷她的年輕。 事實上,不少政客否認氣候暖化(如特朗普與其政治盟友),說這是環保人士精心策劃的一場騙局,甚至會用科學研究去證明「全球變冷」。這些國家和相關人士往往都在相關行業中坐擁巨大的既有利益,擁有碳排放最多的工業,譬如開採石油、天然氣、頁岩氣, 一旦作出改變切實地減排,固有的經濟利益勢必受挫。 鍵盤戰士 社交媒體上有很多的改圖、memes來攻擊她,內容大致上都是說她收了很多錢並受人控制。有說法指桑伯格是全球最高薪的社運人士(有人把桑伯格與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舊合照修改,將戈爾的頭改為美國鉅富索羅斯,以證桑伯格是收了錢才出來「搞事」)、年紀輕被有心人所操控(將一張 ISIS 的照片裡的女孩硬說成是桑伯格),甚至有一些低劣的攻擊是取笑她的亞氏保加症,並以她講話的截圖來羞辱她。這些不實、幼稚、卑劣的指控在網上不斷產出、發酵,桑伯格的一舉一動都會變成網民用來攻擊自己的彈藥。 有人將一張 ISIS 的照片裡的女孩硬說成是桑伯格,以顯得桑伯格背後受人操控 以上的攻擊大多都是基於不實的指控而制造的 fake news。但當中有些攻擊,是基於桑伯格的講話內容,而這些值得我們去反思一下。 事緣桑伯格在 twitter 上發佈一張在火車上用餐的照片,引起 許多網民熱議。他們發現照片當中有許多食物包裝袋,甚至桌上有桑伯格偏食撕掉的麵包皮。有人把這張照片製成memes,火車的窗外就改為非洲小朋友看著桑伯格,再配上桑伯格的言論:You have stolen my dreams and my childhood with your empty words。照片在 twitter 上廣傳,在香港亦有人揶揄桑伯格口講環保,卻不以身作則。這種現象很值得深思,不論批評者是否相信氣候暖化或信奉環保的生活態度, 但這就是人們對於「環保」的一些固有印象,說環保的人一 定要自我約制,保持一種極簡的生活方式。 等等,這種個人主義式的環保根本不是桑伯格要的環保。 環保是個人的責任? 我們必定聽過達至「環保」的不同手法與概念,由 3R、4R 進化到 5R 概念、節約用水用電、三色回收箱、買薄些的膠樽礦泉水、走飲管、吃有機食品。「環保」通常都會連結到一些出於自願的行為,給人的感覺是很「中產」,有多餘資源、時間才會去做,沒有實際約束,純講道德。做得到的就會覺得為世界盡了一分力,做不到的最多也只是會 shameful。 但要作出改變,真的可以單靠道德力量?用一個香港例子,要成功做好塑膠回收,單憑個人道德亦難以成事。即使我們儲膠樽,按照不同種類的塑膠分類,放到回收站,但最終亦不能確保膠樽可以繼續它的再造旅程。因為我們只是龐大的系統其中一環,更為重要的是背後的回收業。他們面對著種種問題,譬如回收業很受內地的環保政策影響,嚴厲監管廢物入口後,廢塑膠的價格不斷下降,基本上利潤很少,加上處理塑膠廢料的成本(清洗、運輸成本)高,很多回收來的塑膠都直接丟到堆填區去。個人責任在系統中的確有其角色,但問題是在於政府沒有配套與足夠資源去配合、甚至是補貼回收業的發展,最終使個人的付出都是徒勞。 國際間的減排問題就是一個更大的場景,因為牽涉着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同時亦關連到國與國之間以及企業的利益。我們的每天都難以避免受到這些利益瓜葛的影響,譬如用電。我們可以在家裡選擇開少些冷氣,但我們可以選擇用甚麼來發電嗎?世界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直接與 20 間開發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化石燃料公司相關。改變發電模式,才是影響着碳排放的根源。貼身一點,天氣熱要開冷氣去保持舒適,但香港的商場冷氣凍得好似殮房 一樣,我們應該要商場節約空調,而不是我們自己在家中開少幾部冷氣去彌補(2018 年香港的用電量分佈住宅佔 26%,商業佔 65.6%)。 同樣的邏輯,相對於資本與國家的角色,個人道德力量在全球暖化問題中是一粒芝麻⋯⋯ 不,是粒子。要應對嚴峻的氣候問題,我們就是要撼動資本與國家的固有利益,改變政策的制定。 戰爭為最被低估的碳排放因素,圖為科威特戰爭當中被燃燒的油田 但這樣真的足夠嗎?實際上許多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是個人觸不可及並經常被(刻意)忽略。軍事活動與衝突連帶的碳排放:相關行動往往是國家機密,公眾不能獲取軍隊影響氣候暖化的實際數據,但戰爭中的每一環都對氣候的影響緊扣。不論是真打仗還是演練,當中的運輸過程:車輛、飛機(當中要用幾多化石燃料?)、製造武器的工業會排放溫室氣體(有管制嗎?邊個知)、坦克碾破無數森林、戰略性地燃燒敵方的油田⋯⋯軍隊的一舉一動都影響着地球的環境。 調查指出 2003 至 2007 年的伊拉克戰爭當中,二氧化碳排放至少 1.41 億公噸,1.41 公噸是甚麼概念?相等於美國一年在街上增加 2500 萬輛車的排放量。當年美國投放於伊拉克戰爭的資金,如果用於投資於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廠的話,可以於 2030 年暫停氣候暖化惡化。 個人道德層面上可以做到什麼,難道將自己變得大愛一點和平一點就會成事? 輕重 歸根究柢,氣候暖化是關乎於人類社會固有的運作生態與邏輯。2018 年,屬於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特別報告,警告如果地球氣溫上升 1.5 度,數億人生命將受威脅。我們現正處於一個升 1 度的世界(1 度、1.5 度、2 度是指與工業革命前相比)。科學家指按目前使用化石燃料的習慣, 我們已不可能將暖化控制在 2 度內,2 度升幅標誌著氣候災難來臨(水災、旱災、糧食危機、 極端天氣的發生會更加頻繁)。 惡果現在經已由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率先「體驗」:印度的熱浪變得頻繁,自 2010 年起熱浪已經造成超過 2000 人熱死。旱災就是敘利亞內戰的起因之一,旱災、糧食失收、饑荒、 戰亂、被迫離開家園成為氣候難民,這些問題只會在全球更多的地方發生,香港豈能獨善其身?10 月尾,美國的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發表了報告,指出 2050 年海平面上升會導致 3 億人受水災影響,先不計如何處理世界各地沿海地方無法再可以居住而衍生的遷移問題,當海水會淹浸沙田城門河兩旁、大圍站的範圍都變成城門河,我們該何去何從? Climate Central發表了報告,指出2050年海平面上升會導致3億人受水災影響,紅色的地方估計在2050年被海水淹沒 以上提及的只是氣候暖化帶來的一小部分後果,氮循環失衡、鏻循環失衡、生物集群滅絕⋯⋯種種氣候問題影響著我們的未來。這些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惡化,但很多國家依然視而不見。桑伯格與很多基進環保運動家提出的,就是連結全球的人民促使國際社會正視問題,積累成一個全球、系統性的改變。 水深火熱之際,桑伯格的批評者依然在網上取笑她不吃麵包皮為樂,如果笑人不吃麵包皮都可以解決氣候問題就好了。 環保作為政治議程 縱使很多人和國家執政黨依然選擇對這場全球性的氣候抗爭視而不見,甚或乎轉移視線,但無可否認,綠色聲音與環保政治議題在世界其他地方已經愈來愈受重視,並與其他進步議題一同推廣開去(例如是 LGBT 權益)。2019 年綠色政治在世界各地開花,德國綠黨就在德國的歐洲議會選舉中,由 11 席增至 21 席,一躍成為第二大黨。 雖然人們對綠色議題的關注上升了,但現時在體制內仍還未形成一種基進(radical)的轉變。若果不拋棄那種個人主義道德式環保的 mindset,我們與特朗普這般拒絕承認全球暖化的政客所作的,實質上沒有分別。個人節約對於改變氣候問題的影響極少,自我感覺良好的客觀效果上是坐視不理。合理基進的轉變, 暫時就只有英國與美國的環保人士提出的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簡而言之,綠色新政就是說環保無法與經濟社會制度割裂,要應對全球氣候暖化問題,必須要有制度性的改變。 2019年9月24日的英國工黨通過綠色新政的動議,成為工黨政策制訂的方針 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桑德斯與英國工黨都接納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為自己的綱領,以 2030 年為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當中都提及許多具體政策的大方向,淘汰化石燃料並過渡到使用可再生能源,透過新政創造就業職位、計劃如何達至收支平衡等等。 回到香港,氣候議題很少在主流政治場域上得到重視。桑伯格的氣候罷課在香港也只有國際學校學生響應,(香港的)社交媒體上對桑伯格的冷嘲熱諷也反映出他們視綠色議題為旁枝末節。 假若這種怒其不爭的心態是指桑伯格做的不夠落力,OK!fine,整場運動真的可以做得更多、更大,至少令活在香港的人們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請記住,香港不能獨善其身。 我們時常談甚麽未來美好的想像,當地球都不再適宜居住,我們還談甚麼未來?環保問題正正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我們這一代還不為未來設想,推動改變,還談什麼「世代正義」! 延伸閱讀: Too Many People? Population, Immigr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2011) 近年全球有不少人高舉「人口過剩」為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本書提供了詳細的論證反駁這種觀點,並提出一些嚴重被忽略的因素。作者認為對人口的關注不僅誤解了危機的起因,而且還危險地削弱了真正的環保運動。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 四 = 1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