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野客

以一個大學四年級生看「期望與落差」這個題目,沒想到同樣感受匪淺。記得四年前在學生報有幸登過一篇名為《莊:當我們同在一起,快樂地工作遊戲》的文章(印象中好像也是迎新特刊),撰寫今天此文時重看當天身為「大學素人」對於大學友誼「一期一會」的想法,沒想到自己已經慢慢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有時還情願彼此失去聯絡比較好。很多時這些「期望與落差」的題目都是談人際關係、談本科所學與本來期望不符,又或談以為大學是學生哥「最後一片樂土」實際非已等等,但我想對於 2020 畢業的這代人,大家也沒預想到最大的「期望與落差」是這個「來了卻感覺沒有來的畢業吧」。

基於一年輟學實習的關係,四年後的我還未畢業,與同屆人相比已是大幸,避開在亂世之下思考就業問題,但於他們而言便是一大落差。最大的落差就是「送舊」吧。很多人為「送舊」規劃修業計劃或畢業安排,有人特意安排上學期到外地交流下學期回來「送舊」,卻因疫情的關係告吹,去年訂的畢業袍因此被擱在衣櫃裡,我和朋友只好在 Minecraft 或 Zoom 上拍畢業照。想起四年前為學系的畢業生舉辦「送舊」,去年還與莊員在商討畢業時的波波橋要是奇特的顏色、襟花要用真花製、要求開真香檳不許是百佳一百蚊六枝的假香檳(我們心懷不軌的想模仿當年畢業生被服務時的「大牌」),然後又計劃要為誰設計個易拉架橫額云云,通通也化成泡影。老實說,「送舊」並不是甚麼很令人期待的活動,但我想意義上而言就是修業生涯完結的一個小儀式吧,像有些「成人禮」那樣未必想行但不參與就好像總缺少了甚麼那樣,又好像打籃球離場前要「埋齋」那個道理,不做之後會倒霉那樣。除了「送舊」,就是「Grad trip」吧。有些朋友預留了一整個暑假做「最後的廢青」,打算四出外遊,但疫情之下每個行程逐一被取消;畢業後百無聊賴無可奈可被迫要搵工,一下子提早三、四個月進入真正的「成人世界」,屬於學生的最後暑假就此終結,有種心要被掏空那樣的空虛感。

說回中大的生活吧。去年的反送中與今年的疫情為我們的校園生活帶來另一番想像,我們本來既定的上課模式與大學生「理所當然」的課後活動一下子轉型,臨近畢業有機會體驗這種遠離校園學習的新型生活不知是否幸運。如學生報徵稿刊文所說,想起中學時身邊的人都說「死都要死入大學先,去到大學就自由㗎喇」。沒錯,的確很自由。但更沒想到的是今天自主學習的自由度之高甚至能讓學生一邊逛街、一邊「屙屎」、一邊打 Switch 或一邊返工一邊上課。網上學習成為新常態。我們意識到一貫認為的常態並非必然之事,世界又以「不尋常」甚至「荒謬事」冠為「常態」,慢慢適應社會上各種猝不及防的轉變,套心理學的說法是培養出一個「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開始懂得隨變化而作出相應的心態與對策。我們又期望大學是進入社會前最後的樂土,期望安安樂樂地完成修業,沒想到去年的中大成為了香港政制發展一脈相承的戰略要地,我們這代中大人於是被冠為「暴大人」,與社會的互動間又喚醒並強化了我們對中大的身份認同,比以前更愛中大了。這並非甚麼「落差」,理應是畢業前的「確幸」,「落差」的是大學再也不是一個擁有學術自由、言論自由的地方,進行學術研究或社會辯論、出版刊物時要比以前小心,從前能暢所欲言討論政事、張貼文宣的地方堵起了城牆;連回家,也要出示證件。

還幸我對這個充滿人文氣息的地方的喜愛有增無減,亦感恩四年前「非中大不可」的決心,可能是一見鍾情吧。記得日前大學公關部找森美拍了段宣傳片讚揚中大提倡的批判性思考以及學校給予的自主學習空間,雖然是「公關 Show」無誤,而且在過去一年發生的事襯托下這又顯得突兀,但細探這山城歷史、前人的建設,你就不禁生起對這地方的敬意而且認同森美的宣傳——象徵賢人辯論切磋的峰火台、社會運動的標誌地百萬大道(如當年六四全球百萬華人遊行起點)、四處可見的辦學偉人的銅像、紀念六四的民主女神像、以教育界賢人命名的大樓與宿舍、詩情畫意的山水風景,一一都是潛意默化培養出我們對人文、社會、哲理關注的重要拼圖。不過可恨的是,四年後才發現「學無止境」的道理,進來時以為讀過四年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就業路向與個人定位,現在才發現自己讀的只是皮毛。所以借此機會呼籲有幸入中大的師弟妹要好好把握中大給予的學習資源,圖書館典藏、獎學金助學金、實習或工作機會、師生交流活動等,這些都是支援我們前往另一片天空的基石。很多人說新生最大的期望落差是發現大學根本不是讓你遊樂的地方,很多人後來才發現申請獎學金或交流團時成績為之重要。但我想這都取決於你期望達成或取得的成就吧,跌跌碰碰間或迂迴路上又可能換來難得的風景。可是必須理解的是,大學生活的自由,一直都建築於取捨的基礎之上。

人大了,漸漸習慣生活中的「期望與落差」,落差多了,對世事也不太敢抱期望。撰文時手痕上 Facebook 恰巧看到 CU Secrets 一個 Nursing 男畢業生的「期望與落差」, 說大一時對醫院工作豔遇充滿期盼,如今卻感到幻想破滅。其實 Secrets 不就是一個充滿「期望與落差」的地方嗎?記得又是四、五年前 CU Secrets 冒起,大一時的我看到這個比現實更現實的世界,對學系或對書院的某些幻想泡影一下被戳破,各種大學陰暗面充斥這平台,不少亦成為朋友圈中的熱話。也許現實本來就比幻想吸引,也許我們本來就喜歡接受這種期望後的落差感。不過現在想回頭,有時也挺感歎當年為考進一片未知的新天地而連夜承受教人惴惴不安的壓力,那幼嫩的稚子之身到底抱持怎樣的信念前進呢?那些在大學迎生營、書院活動、「Part Proj」結識的朋友,今天過着怎樣的生活呢?在生活中為怎樣的信念打拼着呢?今天的我對這些都一笑置之了。

這裏以開首說大一時那篇投稿文章的其中一句作結,亦悲亦喜:

「光陰如白駒過隙,我們會開始習慣,習慣在潮流的脈膊下浮動,感受非主流生活的美;習慣踏出自己的舒適地帶,洞悉社會的一闕真實;習慣失去的苦澀之味,婉惜當下的自己沒有好好把握過去結下的金蘭之交。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