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TF

當上水至元朗的單車徑終於開通後,由馬鞍山到屯門長達 60 公里的「超級單車徑」亦因而接通。但無奈新落成的單車徑如以往一樣,問題多多。同時,政府提出「單車出行」的概念,希望將單車由休閒之用變作可短途出行的工具,以紓緩交通擠塞,唯實際情況卻總是令人擔憂。

單車休閒嗎?很休閒

政府推廣單車的策略多將單車當作普通的運動,並視為休閒之用,單車徑等的配套亦是以此模式規劃。但實際上,現時很多單車徑的設計以及各種設施,都對單車使用者極不友善,即使是閒餘用途也不太受歡迎。

無論是在市區中穿梭,還是假日遊吐露港、大美督,踩單車對大部份人而言也絕不陌生。或許你會認為吐露港的單車徑不錯,但其實這只是一個例外,香港其他的單車徑都有著不同的問題。無論是市區的單車徑與否,我們都會發現很多單車徑都是斷斷續續,也鮮有連接的隧道和天橋,需要推車過馬路。市區內主要用作穿梭的單車徑如此,但連原本便設計成休閒用的各條跨區單車幹道亦是同樣。以屯馬單車徑的粉嶺——元朗段為例,單車徑沿青山公路興建,途中不時需要橫越馬路到另一邊繼續。姑勿論車流量多的安全問題,不停斷續的單車徑更令踩單車人士不滿,其程度之嚴重,甚至可以說是踩 30 分鐘中,有 10 分鐘是在等過馬路;加上屯馬段的 10 個單車黑點中就已有四個在青山公路的路段中,單車徑的設計明顯對單車使用者並不友善。

單車徑的問題又豈止不安全和斷續,路牌指示不足也是當中之一。筆者踩過連接後的屯馬單車徑,途經不少分叉路,但只有少數路牌指示方向,大多時只能根據單車徑的顏色尋找正確的方向(紅色為主幹線,綠色為地區支線)。若是第一次踩或是不知道顏色的分別,在市區內及離開市區時相信難以尋找正確的路。不過,筆者當時於上水準備離開時,沿紅色地面前進,卻找不到路,後來發現需要沿支路一小段路,而非直接跟從地面顏色。單車徑指示不清亦是其中一個問題。

單車徑有這麼多的問題,讓使用者不得不經常停下來休息,不是很「休閒」嗎?

單車可以出行嗎?也不是

單車本來就不只休閒的作用,亦應可用作短途出行,於區內代替交通工具以及步行的另類出行方法。但就如上面所說,單車的配套這麼差,連用作休閒也未能完善,那又如何能夠做到單車出行呢?我們先看看政府現時的單車政策。政府於 2017 年,將單車定為「短途代步交通工具」,以及視單車為綠色代步工具,並非只作為康樂之用;但同時又指香港的道路規劃難以配合單車使用,不建議市民在市區內踩單車,不就是在自打嘴巴嗎?

如果因危險程度高而不建議在市區內踩單車,何不於市區內興建單車徑,令市民可以較為安全地單車出行?的確,你亦可以想像到在彌敦道興建單車徑的可行性是多小,彌敦道車多人多難以興建,但推行單車出行不正是可以減低這個問題?那如果再進一步,不用單車徑,直接實行單車共融的方法,在行人路或馬路上劃出位置供單車使用,既不用興建單車徑,在馬路上的單車路又能減少斷續的問題,這樣又如何?時任運房局局長張炳良則直接說是不可行的,因為還有很多的「安全風險」如行人、單車、汽車速度不一等。

政府即使是有想法,或是有計劃去規劃在香港的單車出行藍圖,但從上述各種可行性中得知,政府其實並沒有考慮實際情況去計劃這些配套,而只是停留於「要單車成為代步工具」的想法之中,更沒有付諸行動。而再觀政府現時已做的單車工作,只是將屯馬單車徑連接並延伸至荃灣(然而屯門至荃灣段原訂 2013 年啟用,但現時仍未開始動工),以及在港島區沿維港興建單車徑供打工仔上下班使用,但敢問,跨區踩單車是短途嗎?打工仔也只會在維港沿岸上班嗎?一切措施根本未能做到單車出行的概念。

單車的想像

那到底單車的規劃應是如何?香港離「單車出行」的距離又有多遠?最直接的方法不過於參考外國的成功例子。

中國早於 2004 年提出單車出行的政策,於早幾年興起的共享單車亦急速發展,令單車出行更方便,先撇開中國的共享單車過多而被大量棄置的情況不談,中國現時不少地方的地鐵出口,或巴士站,都能找到這些共享單車。至於日本和台灣,普遍都能於行人路或馬路上踩單車,並且有完善的條例作出規管,以減少因單車而發生的意外。日本亦鼓勵市民使用單車作短途出行,且在路上也不時會見到有上班族踩單車。

至於歐美等地更是成功。英國大部份馬路旁都有專屬單車徑,紅綠燈前亦有單車停泊處,除高速公路及有特別標示的道路外,大部分馬路和行人路都可以踩單車。德國情況與英國差不多,但德國更於全國設有單車高速公路(只供單車使用並沒有車輛,而且不受行車路所影響)連接不同城市甚至郊區,使用者需要考取單車駕照方能出行。美國紐約則是以改動行車路的數量及闊度劃出一條單車專用通道。

的確,香港並沒有如外國一樣有如此多的土地,亦沒有很多寬闊的行人路或馬路可供縮窄予單車使用,但這是否代表香港沒有方法可做到真正的單車出行?非也。要達致單車代步,無疑是城市規劃的一環。但是,香港的新市鎮均已「規劃」了那些慘不忍睹的單車徑;新市鎮亦少有再落成;舊區重建亦因舊區的條件限制而難以再加入這些單車元素,香港的單車配套難以再興建,但若從改善方向思考,或許是一個方法。增設少量單車專用通道配以現有單車徑,或是以隧道和天橋作連接以減少斷續的情況,不但能提升單車的方便,相信同時亦能吸引更多人使用單車作為出行工具。

結語

單車出行其實並不那麼遠,亦不是那麼難,當你看到中大外其實有單車徑,而你又不想畀錢搭黨鐵,踩單車可能是你的外出選擇,但見到即使是前往沙田/大埔都這麼不方便,你就會因此而卻步。筆者相信,單車出行在香港不只是想像,在香港其實有少數市民是會在鬧市中使用單車穿梭,亦有不少人希望單車配套能與時並進。要是單車配套有所改善,你或許會選擇單車外出,甚至再叫其他人一起,成為你們之間的一種樂趣。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