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周俊熙、劉子康

文/劉子康

即使你不是研究生,也不難有著「中大研究院好多內地人」的印象。與身邊朋友的交流、導修課上的經驗,都讓我們覺得研究院裡很少香港學生,甚至會流傳「內地人來港搶研究院學位」的說法。亦有香港學生表示,MPhil的學額競爭甚大,錄取機會並不高。然而,我們卻甚少有機會了解到收生比例,故難以對研究院的現況作出判斷。在此報導中,筆者找來了研究院的收生數據,亦與當中內地生人數最多的工程學院內的教授與同學深入訪談過,嘗試對實況呈現一個更全面的圖像。

 chart2

又真係好多喎?

上圖為研究院提供的收生人數資料。若單以總數計,內地生的人數其實比本地生要少三千多人。然而,如果細分為不同學院,我們可以留意到本地生佔多數的有文學院、醫學院、法學院與教育學院;理學院與社會科學院則是幾乎各佔一半;內地生人數居多的則有工商管理學院,以及最為極端的工程學院:現時本地生總人數為228人,內地生則為821人,平均五個研究生裡,就有四個是內地生。若這數字還不算懸殊,報讀人數更令人震驚:本地的有511個,非本地的則有5124個,比例是一比十!

顯然,如此懸殊的數字背後必定有其原因。觀乎眾多學院,非本地生的報讀人數大多都遠超本地生,為何如此少本地同學報讀研究院課程?內地同學又為何希望到中大修讀?有見工程學院為其中比例最懸殊的學院,我們訪問了工程學研究院的本地與內地同學,亦訪問了學院中不同學系的系主任,一探究竟。。

.

收生原則:本地人仲著數啲?

取錄學生時,教授都以擇優為評核的準則。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系主任梁浩鋒教授指:「任何學生嚟報,我地都係堅持同一個準則,就係睇佢學業成績。」訊息工程學系系主任邱達民教授則認為,重要的還有學生研究的意向和能力。畢竟研究生受薪替大學做研究,教授會錄取有足夠能力的學生。但就算是擇優,本地生仍有優勢:「如果local student申請,我地其實更加sure一啲。」邱教授坦言本地生若在修讀本科時已留下正面印象,其實會比非本地生更有機會:「始終內地嗰個無咁熟㗎嘛,唔知佢有冇其他problem。」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的楊鳳如教授亦說:「本地生入研究院嘅門檻其實更加低,內地嘅學生,就算係出名嘅大學,都要係班入面嘅頭幾名先有interview,甚至更加高。」若是不太有名的大學,更有可能要考取第一才有面試機會。

.

MPhil、PhD大不同:識收嘅一定係收PhD

在學院裡,有意報讀研究院的本地生多對MPhil更有興趣,甚少會繼續升讀PhD,偏偏MPhil的學額比起PhD少很多。邱教授認為,若從研究效益的角度來看,校方更希望收取PhD學生:「如果收MPhil嘅話,你train左佢(做研究的方法),佢開始productive,就走啦。咁可以幫學校做研究嘅時間就少左。」相比起只讀兩年的MPhil,修讀至少三年的PhD能為學校帶來更多研究成果,對教授而言能分擔更多工作量。

.

研究院出路:死路兩條?

邱教授續說,PhD畢業後缺乏出路是本地少人報讀的原因:「(讀完PhD)出嚟之後,可以行嘅路反而仲會窄左。」他指出,若在美國等科技業先進的國家,不少公司會聘請PhD畢業生,因他們的研究經驗亦可實用於工作中。反觀香港的環境,PhD往往難以獲聘。僱主甚至會認為PhD學歷過高,不願以更高的薪金聘請他們。

勞工市場難以容納PhD,本地學術界亦難供研究生繼續發展。「我地最想請嘅人都係外國教育返黎嘅PhD,因為外國嘅訓練可能更加好啲。」這情況不只限於中大,幾乎所有香港的大學都會聘請外地畢業的學生做教授,望以此提升大學的教學質素,繼續「增值」。邱教授指:「近幾年喺呢度畢業嘅PhD,好多都去左其他地方教書。有啲去左內地、有啲去左新加坡、澳洲⋯⋯」梁教授卻有另一套說法:「我地系入面都有本地畢業嘅教授,如果真係好優秀的話,就算係中大出身都有機會請返。」在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的37位教職員中,有7位於本地大學修讀PhD。客觀效果上,本地畢業生於該系內的確佔了不少人,但由於我們無法查證有多少本地生希望任教,就職機會有多大依然難以定奪。

綜觀全況,本地研究生人數甚少的原因是MPhil和PhD學額比例錯配的問題:本地生多願意讀MPhil而棄PhD,偏偏校方因研究效益的顧慮而減少MPhil學位,導致研究院甚少本地生的客觀情況。

.

本地人讀上去:出路不進反退?

阿忠,本地人,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PhD一年級生。「我好清楚記得,當時有五十一個candidates去in個PhD,得我一個香港人,五十個內地生。」阿忠本科時主修數學,在研究院才轉讀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阿忠現時的本地同學,大部份在本科時都不是主修工程學。據工程學院的本科生阿希指,這現象很容易理解:「因為只要undergrad畢業,出去做好幾年嘢,就可以有工程師資格。」所以除非對做研究非常感興趣,否則大部份學生都在學士畢業後就出去工作。至於由外系升讀到工程學MPhil的學生,不少都是希望轉做工程師而修讀的,而升讀PhD的則幾乎沒有。

對於現時極少本地學生報讀PhD的情況,阿忠認為,讓香港學生卻步的,是對前景的疑惑:「如果讀PhD,要遲人地四年起步喎!甚至用左四年後唔係同人地一齊起步,反而係倒退左喎!」他說,香港的社會氛圍根本不鼓勵人們投身學術研究,不論是香港整體上物質主義風氣,或是各行各業的偏見,都驅使他們不去升讀研究院:「出面啲人會覺得:你識做學術研究啫,但係識唔識approach人先?」

 .

內地生阿琛:畢業後出路不少

在內地,研究院畢業生有更多工作機會,待遇也比本科畢業生更好,與香港的情況正好相反。電子工程學系的內地研究生阿琛(化名)表示,當時在內地讀大學時,有不少同學畢業後會選擇升讀研究課程:「在內地,本科生越來越多,讀完本科直接出去工作,面臨的競爭比較大,所以多數會去讀研究生。」當中主流的選擇是歐美大學,希望來港修讀的其實是少數。「相比起內地,香港的科研環境比較自由。」他指,香港的教授更願意給予學生自由度,讓他們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項目;內地則多由教授制定研究方向和內容,研究生純粹替教授分擔工作。阿琛指,香港的學術環境也能帶給他更多國際視野:「全世界很多頂尖的科研人員會經常來到香港做seminar和講座等等,而在內地,這樣的機會就不會有那麼多。」再加上香港的地理位置離家鄉不會太遠,亦是不少內地生選擇來港修讀的原因。

關於回內地工作以外的出路,阿琛說:「如果有機會去美國,或者是一些更有利於engineering發展的地方,他們肯定會去。也有同學選擇留在香港繼續做research。」有關香港科研職位缺乏的問題,阿琛承認機遇實在不多,而且待遇也談不上好,但仍有不少同學願意投身其中。

.

最慘都係出路難覓

觀乎工程學院的整體狀況,可以肯定的是,研究院問題絕非單純的「內地人搶走本地人升學機會」的族群對立。更深層次的是產業結構的問題:以工程學院的出路而論,香港現時並不利於科技發展,令研究院畢業生難有用武之地。引述阿忠的話:「香港人嘅賺錢模式,就係乜嘢賺得錢我就模仿佢套野返嚟㗎嘛,但係人地外國就好著重R & D(研發)。」經濟政策向金融產業傾斜,忽視科研,不能提供相應的工作待遇與機會,人們自然不願投身。

如此單一而依賴投機的產業結構,自然會釀成一種急功近利的社會氛圍。當炒賣投機變成成功的捷徑,科技研發這種需時而無甚收獲保證的工作自然不吃香。

本地生於科研學術上的出路就更加渺茫。本地的大學教學職位本來就不多,再加上大多都由外地畢業的博士任職,本地生畢業後若希望投身研究,可能只有離鄉別井一途。以訊息工程學為例,39位教職員當中只有4位於本地畢業。即使聘請外地畢業的博士有利於大學的成長,亦不應有如此大的比例差異。種種因素都不鼓勵本地學生升讀研究院。香港的大學可能因此而日漸升格,本地生卻依然難尋機遇,本地的學術氣氛依然薄弱,這樣的發展又是否有點本末倒置?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