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輔導二三事

suicidep preface2

文:傷心人

情緒輔導作為解決校園情緒問題的前線,理應如學業般備受校園各方關注。事實上卻非如此,甚至逆道而行。或者說,同學們一談到輔導服務就覺得好像中學見社工一樣:聊聊天,說說教,對排解情緒沒有太大功效。倒不如與朋友傾訴,可能更自在一點。不過,認真一問,就會發現同學對校園輔導根本一無所知。是故,在真正了解服務內容之前,輔導是否真的一無是處,還是未知之數?

為了整理清楚輔導服務的詳情,我們以電話訪問學生輔導及發展組的專業輔導員T。在T的解釋下,輔導服務的面紗得以半開,讓我們一窺究竟。

 

專業介入情緒

T指出他們最常處理同學的學業壓力和家庭壓力。學業方面,以轉系為例:不少同學入了系才發覺不合適。他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轉系與否的問題:轉的話要選擇甚麼學系呢?轉系後會不會又不適合呢?為了選擇學系,難免又要選修額外的科目,還要考慮自己的成績是否達到轉系的要求,然後逼迫自己讀書。如果轉系失敗,不但代表以往的努力付諸流水,更代表要繼續修讀不適合自己的學系。若然再加上家人不諒解,很容易就會與家人反目,有家歸不得。在家庭方面,大學生都有一種脫離父母掌控的衝動,而經濟自主是脫離的首要條件。因此,他們每日都要一邊上課,一邊兼職。學業加上家庭,情緒想要不崩潰都難。再者,情緒崩潰往往又會引發生活紊亂的情況。日夜顛倒就不在話下,厭食/暴食、失眠/嗜睡、強逼工作/無心工作……問題就在這混亂或壓逼的生活節奏之下,如雪球般滾大,更變得錯縱複雜,令旁人難以插手。當然同學不一定都每樣都有,但總會中一兩樣。

面對如此境況,究竟輔導員又會如何介入?在我們一般的想像中,他們就只知道和有需要的同學「傾計」。然而,T卻強調輔導員之於同學,並不是單純的「傾計」,而是「認知行為治療法」。這療法的原則其實很簡單:先從對話中找出同學思想上的謬誤,記錄低偏激的想法,再參考一些行為測試,然後逐個疏解。不過,其精妙之處是在操作之上:輔導員要記錄下與同學對話的一字一句,然後找出並分類當中不同的思想陷阱。例如當有人說:「佢好蠢,咩都唔識」,當事人會自動代入別人口中的「佢」而不開心。這是思想陷阱中的妄下判決。要對付這類個案,輔導員會用案件重演的方法。按同學的說法模擬一次情境,讓同學旁觀一次,希望他可以看清楚整個狀況。再配合一些生理上的治療:利用「負面情緒紀錄表」等工具,一方面紀錄同學情緒的起伏與生活節奏。由這些數據出發再建議同學可以如何改善生活作息規律,從情緒及生活節奏兩方面處理同學的問題。

單純聊天找朋友當然愉快得多,但輔導員並不是抱著聊天的心。他們會記錄,也會系統化地分析個案,再付諸治療。這些不一定可以從一般朋友聊天中獲得。如果是純粹的聊天又豈會記錄,豈會案件重演呢?說到底,輔導員的確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而且大部份更是心理學家,與他們一談也不一定徒勞無功。不過,如果說到效果是否顯著,就真的是見仁見智。

 

輔導以外,又有何支援?

傾計之外,輔導員也會提供其他不同支援,休學的證明書是其中的一環。T提出休學/late drop制度是同學們脫離學業壓力、然後專心處理問題的途徑。輔導員會根據同學的狀態,寫出一封證明書(類似醫生紙)予以休學/late drop。然而,實情並非如T所說般簡單,因為休學/late drop與否,決定權在學系手中,所以很多時候申請也是困難重重。(欲知詳情可參考後文:〈必要的休息:休學與late drop〉)

轉介是另一種支援。如果輔導後同學情況依舊,甚至惡化,他們會考慮轉介個案到街外的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希望換了環境和治療方式後可以降低同學的戒心。若問題涉及人際關係或家庭之時,輔導員就會先透過學生去聯絡其家人。如果同學不願意讓他們接觸家人,家人又不願意傾訴,他們會與社區的NGO合作,將個案轉介到其住處附近的社區中心,方便個案接觸輔導人士。銜接時,會先叫中心派同事上中大與當事人見面,在輔導員的陪同下進行第一次會談,而非不負責任地把個案轉移出去。

 

問題不在於人

話到這兒,輔導服務看似好似幫不上忙,但與T的對話當中,我卻感覺到輔導員並非無心為之。他們也有自己的難處:人手不足。

中大輔導員只有8個,但全校卻有二萬多個學生。輔導組的公開信中提及上一學期就有860個案,每位輔導員要長期跟進近100位同學。8位輔導員中,又有3位要兼任宣傳教育的工作,再加上行政及開會。雖然輔導員將增至11個,但明顯只是杯水車薪。如果人手可以再增加,一來減輕現有輔導員的負擔,二來他們可以處理多一點個案,三來增加宣傳和教育上的強度,而第三點尤其重要。同學會不接受治療,很多時候是不知道從何求援,或者覺得少少抑鬱用不著輔導。因此,宣傳和教育的強度得以增加,同學主動求助的機會就會上升。同時也可加強同學對精神健康的意識,使之及早求援。

 

後記

大家都說大學是一個人生最迷惘的時刻,也是變化得最快最急的階段。這個說法的確挺準確。上到大學,沒有如中學般死板的時間表,不用一放學就回家,可以徹夜不眠,可以自己賺錢自己用,可以……然而,伴隨著這些自由,我們也要一下子面對好多其他問題。要開始思考找工作,要開始想還grant&loan,要開始煩惱戀愛問題……依然要面對父母的期望:成績好、工作好。其實,我們好多時不知道這些問題要如何解決,而解決的方法一路以來缺席於大學教育之中。最後,我們獨自扛下這些,把我們壓垮。

我們不應在大事發生後,才驚覺要亡羊補牢,更要意識這是整個教育與人生階段不接洽的問題。雖然已經失去,我們還是要補救。社會、學校、個人要負責,但以輔導補救也不失為一個方法,起碼有證明書,有人傾訴,有人為你調節作息,可以處理到一部分緊急的個案。

〈中大輔導二三事〉

〈必要的休息:休學與late drop〉

校園自殺專題——徵稿前言

來稿:或許你即使走,都可以帶著更多愛

來稿:未來的主人翁

來稿:我們都一樣

來稿:我為甚麼不開心

校園自殺專題——徵稿後感

〈哀痛之難〉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