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你不再疲倦— 記「搞定男人」「搞定女人」— 哥哥仔教性歡愉工作坊

近年,校園內出現了不少討論不同性/別議題的大型活動,由理工大學專上學院的性別文化節,到現正舉行的中大校園性別節等,今年更舉辦了第一屆「快樂性福」—基督教性/別文化節,將主題放在基督教活動中鮮有提及的「性」,可謂大膽。是次性/別文化節由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春天教會及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三個宗教團體協辦,活動包括探討港台性教育的電影欣賞會、身體互動工作坊等。筆者特意與莊員前往參加《「搞定男人」「搞定女人」—哥哥仔教性歡愉工作坊》,嘗試學習按摩技巧,服侍疲勞的莊員的同時,看看會否增長有關性歡愉的知識。

同志友善,由工作間做起

Facebook新增56項性別選擇,把性別多元的概念引進主流平台,實屬前所未見,難怪性別團體紛紛讚好。然而,它在網上包容各性別身分的同時,在公司內部又是否包容不同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員工呢?縱然無法深究,但就算答案是肯定的,這種性別友善的公司也只屬少數,尚有萬千性小眾仍在工作間飽受不同程度的歧視、中傷和侮辱。在性別友善風氣不盛行的香港,這情況更為嚴重。

【交換經驗】自殺

能夠不自殺嗎? . 文:怕死的人 . 我對自殺非常敏感。或者應該說,非常反感。 . ------ 誰都不知我心底有多痛 . 文:林君穎 . 傳到耳中的自殺故事已經三則,主角雖都不是熟人,但死訊接二連三,總令我有點若有所失。旁人說他們很傻,生命尚有很多美好事物,應該好好珍惜。我聽著、看著,不全然認同,卻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自殺這回事。直至自殺念頭終於盤踞腦中,我才明白,未曾經歷那些痛楚的人,根本沒有資格評論。 --- 「通往個人的天堂之路總是要經過個人的地獄之欲念。」 . 文:守仁 . 生與死,我與他者。兩組對立的概念,卻需要用自身經驗才能有真正的認識。 . 對生與死的意義的思考,曾經無以解釋地困惑我,久久不能將之去除。中學三四年級,我甚至認真地想過,面對無意義的生命本身,唯有透過自殺,才能尋求生命的真相。我已經想不起自己最後是如何超克這種想法的了。但海德格關於生與死的看法,卻無疑成為我所認同的見解:活著本身就毫無意義,只有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向死的存在」,人才能真誠的活著。

校園散打

伍宜孫宿舍繼上年的門鎖系統事件後,最近又鬧出抽樣檢查房間事件,嚴重威脅宿生的私隱。 事情始於一月十六日由書院發出的電郵,指書院將在一月二日至二十七日檢查隨機樓層的所有房間,如發現未經批准的自攜耗電量大之電器﹙登記費用每件$280﹚,宿生將被罰款﹙每件$840﹚。這一輪的檢查完結後,書院又在二月十三日發送電郵,表示將定期抽查隨機房間,而事先不會告知同學何時檢查,也不會告知誰的房間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