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復仇》的(假)新瓶舊酒

文:小弟

作為香港其中一個著名導演,杜琪峰的電影一直備受矚目。但在大家熟悉的《PTU》和《神探》外,上兩個月曾有套以法國演員擔正的《復仇》(Vengeance)在相對少宣傳的情況下低調上演。
 
Vengeance講的是一個父親的復仇。法國廚師Costello(Johnny Hallday飾)遠居在澳門的女兒慘遭滅門,於是本已金盆洗手的他決定復出。但由於他腦部有多年前留下的子彈,Costello要在記憶力未迅速衰退到完全失憶前找到仇人報復,他找了三位職業殺手:鬼(黃秋生飾)、柱(林家棟飾)及肥樂(林雪飾)協助。一行四人於是到了香港展開了尋仇之旅。在計劃將要成功之際,Costello卻突然失憶……

既然電影名字叫復仇,當中就自有一套復仇觀。杜Sir嘗試撇開冤冤相報何時了的老土說教,探討復仇的本質──到底這是一個理性/感性的產物,還是只是一個本能反應?電影嘗試給予的答案頗為清晰:當Costello完全失憶(失去了記憶作為感情和理性思考的載體)仲可以決意復仇的時候,復仇已經係種本能。再推一步,做廚師/殺手也都只係幫助解決本能需要,無話唔道德,反而可以歌頌下──這就不難了解為甚麼電影當中槍戰的鏡頭和進食的鏡頭總是同時出現,也不難了解為甚麼黃秋生,林家棟同林雪永遠都要黑衫黑褲出現好似話比全世界聽「我係殺手」,死前仲要食番枝煙,總之,死都要型(又名死都要死得假)。

本來一個關於復仇+失憶+親情+兄弟情+槍戰(可惜還差了美女)+格式異常公整的劇本是會傳統地被拍得相當刺激和富娛樂性的。不過杜Sir偏偏要任性玩下野,把電影節奏調慢,好像要模仿法國文藝片那樣。本來任性嘗試也不是錯,錯就錯在杜Sir所謂的試新野其實是狂吃老本:槍戰鏡頭抄《放逐》,通靈尋兇抄《神探》,雨中尋人更是抄足《文雀》,真要懷疑下杜Sir是不是江郎才盡跌了Watt,更想問句:「你係咪當我地盲/白癡」。最誇張的是中後段好像受了奧運的感召,總之要學張藝謀咁,要很多人很整齊的做類似的動作,整到些圖案出來才覺得舒服。拍殺手電影拍成這個樣子,真不知道是創新還是不協調。簡單點來說,就是港人會預期在一套殺手電影中出現的處理都沒有出現。
 
於是,再熟悉的殺手電影情節一但被這怪異的處理手法突襲,觀眾連message都get唔到。創新變成障礙,好聽點是一次導演尋找知音的風格示範/實驗,但難聽點其實就是不理觀眾死活:理得你明不明白我想說甚麼。

再說,自無間道開始,觀眾對舊式殺手電影把殺手的英雄化,好壞人平面化的處理手法已經有點厭倦。於是Vengeance怎麼看都只會覺得是新瓶舊酒,「被騙」了,觀眾自然不欣賞。

不過現在的杜Sir或者不太在意香港市場了吧,你們香港人啊就繼續不懂欣賞啦,如果是要鬧,或者他會說句:「Sorry-; the film is not for you,我要討好外國市場啊!」
 

韓版《復仇》的(真)新瓶新酒

文:深愛朴贊郁的小弟

《復仇》(Sympathy for Mr. Vengeance,下稱Sympathy)是韓國導演朴贊郁繼《JSA安全地帶》後又一以奇情為賣點的電影。作為奠定他大師地位的「復仇三部曲」序章,Sympathy語不驚人誓不休,把最悲情最極端最爆炸最美麗最血腥的情節和鏡頭送給了觀眾。故事一開始就悲劇味濃到嗆肺:主角Ryu天生聾啞,與姐姐相依為命。姐姐病重急需換腎續命,Ryu只好求助黑市器官販賣組織。結果不但拿不到腎,連自己的腎和姊姊的手術費都被騙去。此時醫院又傳來有腎的消息,但手術費已被騙去,Ryu急於籌錢,終於決定兵行險著「綁架」富商Dong-jin的女兒籌錢。怎料天意弄人,手術費雖然到手,Ryu姊姊卻厭世自殺,富商女兒也同時意外死去。Ryu一怒之下認定黑市器官販賣組織就是他們悲劇的源頭,決定復仇。同時,富商也向Ryu報仇,殘忍地電死了他那被警察稱為左翼激進份子的女友Yeong-mi。Ryu見自己世界上最後一個至親被殺,又決定報仇。就這樣你殺我我殺妳妳殺他殺啊殺啊殺來殺去,Ryu和富商Dong-jin最後正面交鋒……

在朴贊郁的鏡頭下,復仇是本能是情感是理性決定與否已不是討論重點。復仇者的心理變化和復仇是否能解決問題才是電影的主體。

有別於普通復仇電影面譜化的人物設計,Sympathy中的復仇者和被復仇者非忠非奸,倒像是被命運折磨的小可憐。看著兩個無辜的人被仇恨煎熬得漸漸不似人形,觀眾看得是心裡發毛。雙主角的設計讓觀眾看得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內心和主角一樣矛盾:明知報復的是無心作壞事的可憐人,卻無可奈可要繼續廝殺。最心寒的是Sympathy中的殺人的鏡頭差不多全是突然的。被殺的來不及反應,和觀眾一樣不懂哭泣叫喊,寂靜成為了最好的配樂,要妳專心細味剎那的永恆,然後你突然驚醒,意識到的只是血流不止和被殺者們那副認命的表情。這表情表面上是出得來行,預左要還,實際上是早已厭世。被殺的和殺人的都清楚,他們仇恨的火焰其實不大燒到別人,倒是把自己燒得不似人型,死或者是唯一的解脫。

除了突出的配樂和鏡頭運用,劇本也好像要把觀眾折磨致死。自慘到出汁的Ryu錯手殺人以致被富商Dong-jin追殺開始,導演就不停逼觀眾思考──誰是真正的大壞蛋?

乍看劇情,眾人皆是無心做壞事,到最後狗急才要跳牆復仇,好像沒有人是真正的悲劇源頭。不過自Yeong-mi──一個政治活躍份子被殺,觀眾會發現,這不只是個個人的悲劇。Ryu所象徵的其實是最典型的基層:傷殘,窮,而這些帶來的不只是生活上的艱難,還有發展機會的減少(因為要打工而不能繼續在藝術學校讀書)。所有的壓迫最終變成一次階級鬥爭,被具體化(flesh out)成一場場以Ryu和富商Dong-jin為中心的復仇。
 
雖然在你殺我我殺你之間,最後的勝利者(復仇中的倖存者)是Ryu女朋友所屬的左翼組織,但這屬於基層的勝利最終都只是虛假──觀眾最心痛的主角都已通通死光。富商復仇任務完成後的沉默和眼神放空是一種懷疑,恭喜你,你是應該懷疑的──或者真正的大壞蛋仍然安然,就是那個安居在醫院辦公室的醫生。現實是,掌權者才是最終的勝利者and the winner takes it all。

最假的情節此刻變得最真。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