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都上街

世界會改變

──西九藝術區公眾諮詢論壇

文:曉嫻

 

從五月開始策劃文學館的建設,直到西九開始公眾諮詢以前,我們都以為文學館將會出現,幾乎看到有人在草地上舉辦文學營、詩人在廣場上讀詩、孩子們在館裡看文學的香港故事,幾乎就以為這些美好的將會一一實現。然而,西九的持份者名單公佈後,卻叫我們憤怒不已:所謂的持分者,有賭場也有各區街坊福利會,有視覺藝術的團體也有劇團、音樂組織,就獨獨缺少了文學人士,這份持分者名單分別是將文學揚棄在藝術以外。

 

所以我們別無他選,只能在公眾諮詢的這天,十幾二十個在facebook小組上的朋友,聚集在科學館的門外,我們叫著口號,向公眾聲明我們需要文學館的決心──不要文盲藝術區,我們需要文學的養份去滋養香港的歷史。接過我們傳單的有普通市民,有策劃這個藝術區的建築師,也包括唐英年,幾十個年輕人拉著橫額,用行動來向告訴政府我們需要一個文學館。

 

由於會眾眾多,諮詢時主持要求發言者先填發言紙,然後每輪兩人發言。當抽到鄧小樺時,張仁良竟誤稱先生,全場嘩然,及後小樺發言,小組成員舉起橫額示威,所有傳媒風湧拍照,張方知失言。小樺不慍不火地說我們不要一個二百多億打造的文盲西九,要求政府修定那份持分者名單,將文學納入持份者之中。文學是藝術的一種﹑西九需要有文學的元素在內,那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基本常識。然而連鄧小樺是男是女亦不清楚的張仁良竟表示先前也有與文學館倡儀小組的朋友會見,表示會將意見上達,卻一再拒絕回應他對於文學館的看法是如何。

 

會場內爭相發言的不只是文學館倡議小組的朋友,還有武術團體、西九豪宅的居民、以及其他在整個藝術區策劃中未有發聲位置的朋友,一一講出了他們對於藝術區的想像和需求:藝術區必須有效和社區連接起來,利用西九將文化藝術帶入生活;也要與周邊的文化中心、博物館區、電影中心等有效連接起來,令西九在整個文化網絡之中不致成為一個脫節;同時強調藝術區要預留空間予其他不同大小的文化藝術團體作排練用途;也有其他的朋友提出西九藝術區必須要有其本土性,方才可成為香港的藝術中心地。

 

倡議文學館的建立正正是因為文學有其的公共性,文學所呈現的有著濃厚的本土意識,讀西西的《我城》尢如回到了七十年代的香港、李碧華的《胭脂扣》再見了五十年代的塘西風月、也斯一系列寫香港地方的詩如一篇篇地方誌、陳滅的〈說不出的未來〉、〈到七一的路〉之類的詩寫出了旺角的特色也以詩紀錄社會運動、廖偉棠的歌謠讓已經消失了的利東街、天星皇后乃至其他的種種得以以幽靈的姿態棲身在詩的當中……那怕是流行文學只談情愛,也反映出社會的無意識,反映出我們對於愛情對於生活的想像如何,這些都是文學的重要性,文學不單是藝術的一種,更是一種文化載體,揚棄文學的西九只能反映出政府短視和狹隘的藝術發展觀。

 

示威到了尾聲的時候,小樺說我們總得叫些口號來給自己力量,我們就大叫「文學也上街/世界會改變」。這些力量通通是來自書寫,也來自我們信仰文學。我們相信,文學館將會在這片土地上建設起來的。

 

後記:一向對主流媒體沒什麼好感,太多證據說明媒體向來也不真實報道,然而今次大量媒體的報導,而且都是正面的,原原本本的引述我們對文盲西九的不滿。(其實就連會場內的保安面對我們示威叫喊派宣傳單張也不加以驅趕),大概其實大家也覺得,西九不能沒有文學館,藝術區內沒有文學是多麼荒誕多麼不可理喻的事。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