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嘉寶

直接行動
葉蔭聰/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提起直接行動,基於近年香港媒體的渲染,我們固有的想像通常就只有示威者隔著鐵馬與警方對峙的畫面,更甚就是雙方衝突的暴力場面。然而,畫面背後一些政治問題卻難以探討:為什麼示威者要使用直接行動?直接行動這個名詞是在甚麼脈絡之下走出來的呢?本書作者葉蔭聰梳理直接行動在西方國家的源起,及分析其理論基礎,整理出這本只有一隻手掌大小的「書仔」,讓香港的讀者可以就本地直接行動的爭議有更深入的理解。

從字面入手,直接行動的「直接」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與「直接」相對的,其實是「代表」(representation),即是說行動者是十分強調自主,抗拒將自己的意願託付給議員、工會代表、大型的NGO。這反映了西方代議民主失效的問題。失效的脈絡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新自由主義的興起使工序更加零散化,加上工業漸漸向發展中國家遷移,工會因而越難將工人的力量團結起來,繼而工會對政府及資方的影響力就大大下降;加上自稱左翼的政黨都因著選票的考慮走上中間路線,成為選舉機器,與群眾意願脫鉤。在如此情況下,群眾自然會覺得難以透過代表來推行合符自己權益的改革,於是另闢蹊徑以直接行動去對抗資本主義的侵害。

作者在最後一章引述對直接行動的批判,我認為最能引發讀者和行動者自省近年本地直接行動的爭議。批評的意思大概是指行動者很容易墜入將直接行動變得儀式化,沒有使得因受階級處境限制(如工時太長)而無法參與行動的市民反思並介入資本主義日常的社會關係。批評者顯然不是將直接行動和思考對立起來,他們提出的只是大家都會容易忽視的問題:如何可以喚醒社會上被動的群眾去了解資本主義的社會關係,繼而與他們攜手作出對抗?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