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財政預算案是戲劇性的,自預算案出爐以後,曾俊華就不斷地引來各方聲討,當大家在批評政府財政儲備充裕而預算案過於吝嗇時,我們應該還記得曾俊華反駁說:「如果政府有錢的話,當然亦等於市民有錢。」

後來,曾俊華為了加強這個說法,果然把錢送到市民手裡──每個成年的香港永久性居民都會獲得六千元現金。

到底,六千元現金對我們來說意味甚麼?在鄰壁的澳門,派錢可不是一件新鮮事。〈蓮蟻與荊蜂〉的作者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澳門人,該文嘗試以澳門人的身份對照香港同樣的派錢制度。
 
與澳門的情況不同,派錢在香港引起一連串「錢該歸誰」的爭論,當中最具爭議性的也莫過於反對新移民領取六千元。〈用六千蚊看穿新移民〉指出大眾對新移民的觀點是多變、混亂的,透過討論當中常見的觀感,探討甚麼是新移民,反新移民情緒又如何誕生。

那麼,究竟預算案僅僅多派六千元足不足夠?不,這個預算案仍然忽略了更多的根本性問題。在此,我們嘗試從幾方面指出預算案的不足:〈「栗米石班飯」之結構性加價〉針對的是公屋租金及電費補貼;〈爭全民退保,要人人受保〉提出整個全民退保計劃的可能;〈財團撤資是反對累進利得稅的理由嗎?〉說明提高累進稅作為解決貧富不均的根本性手段。

最後,面對如此一個充滿缺憾的預算案──或者是一個充滿缺憾的政府,我們可以做些甚麼?3月6日的抗爭是一個例子,當時上百個示威者走上馬路堵塞交通,以迫使政府正視人民訴求。〈為甚麼要堵路?〉分析「堵路」如何能夠成為一個更有效的抗爭手段,這個嘗試在香港來說是一個更基進的開始。

無論如何,整個預算案的企圖很明顯,它希望在不損害那些大商家的利益的前提下,小修小補地滿足普羅市民的需要。在這一方面,我們不只是要求改變今次的預算案,而是整個傾斜大商家的經濟結構。當然,這就是一個比當下對預算案的批評更加深遠、更加漫長的任務了。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