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in

Untitled-10

你坐了下來,手上或許拿著蠟燭和場刊。如果上一年來過,甚至廿年來風雨不改地來,那麼你應該很清楚,待會台上將領喊五大綱領,大會的程序亦依然:奏哀樂、獻花、燃點火炬、致悼辭、默哀。

重要的六四燭光悼念晚會

到今日為止,六四燭光悼念晚會依然是香港最多人參加的集會,歷年警方最保守的人數估計也總過萬人。舉辦晚會也是支聯會(全名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工作。2008年支聯會把78萬,即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所籌得款項都捐予賑災,結果當年赤字就有46萬元。按司徒華所言,要是先扣了舉辦晚會的開支,那赤字就只有廿多萬。換言之,單是舉辦晚會已用了二十多萬,佔去支聯會全年開支不少(註一)。

數人頭的遊戲

近年,較諸九零、九一年一直偏低的出席人數突然冒升(見表一),二十周年有二十萬人出席,緊接的廿一周年也有十多萬人出席,當中參加者不乏年輕人。對此,不論支聯會或媒體均視之為「六四精神」的成功傳承。(見註二)

多年以來,出席晚會的人數多寡是支聯會所非常關注的,支聯會於晚會之前會預計出席人數,如果晚會出席人數較預期為多,媒體亦會追訪支聯會的看法。支聯會與管治者的角力,見諸於雙方所公佈的出席人數差異,警方公佈的數字向來低於支聯會公佈的數字(見表一)。近年支聯會一般都於晚會即場宣佈當晚的出席人數,而當大會激昂地宣佈參加人數之後,台下群眾亦往往呼叫得最為落力。

為甚麼大家都這麼緊張有多少人去晚會呢?由接近九七以來,面向中國的六四燭光晚會的出席人數就不斷和民意、香港人訴求等等拉上關係(見註三)。中國共產黨於六四血腥鎮壓八九民運,是其近年誇耀的改革開放成就所無法掩飾的骯髒一頁,為尊者諱的特區政府亦視六四為禁忌,詮釋晚會出席人數出現兩個可能,一指向對中央的不滿,一指向對香港政府施政的不滿(註四)。香港的民主狀況千瘡百孔,不能直選特首不在話下,市民甚至只能直選出一半立法會議員,而且四年一度的投票也實在不足以反映民意民情,於是市民出現在管治者最為忌諱的場合即成了最清晰的表態,沒擁有和投票不遑多讓的表態功能,此之為「用腳投票」。支聯會顯然明白人數的表態意義,但忙於點算分析晚會出席人數時,卻忘了數量龐大的出席者可以做到甚麼。

123

大家一起舉蠟燭

這樣多人走了出來,但卻只能停留於表態,等待支聯會、媒體、當權者的詮釋,非常被動,與悼念晚會的被動狀況堪可比擬。

六四燭光悼念晚會開宗明義就是悼念。六四一周年晚會口號「不想回憶 未敢忘記 歷史傷口 毋忘六四」很精準地捕捉了晚會的精髓:血濺北京這幕是當年所有關心過北京局勢的人心中傷痛,可以的話,不會想碰,連回憶都不想。只是六四死難者身影的歷歷在目,忘去他們的血債如何對得住良心?經此一反覆,口號就在誓言永不遺忘的時候截然而止,凝固成哀悼。

晚會以致祭的形式舉行,奏哀樂獻花點火炬致悼辭默哀舉素燭,都在向死者致意。大會亦曾播放紀錄血腥鎮壓的片段,並邀來「天安門母親」發言一再提醒大家共產黨的殘暴和其殘暴所造成的傷痛。台下會眾所能做的,除了聽和看,就是隨台上支聯會指示揮舞燭光。

年年會場豎起人民英雄紀念碑,重現六四死難者被殺的場景,嘗試將會眾帶回想像中的受難現場,嘗試令與會者痛,或再痛一次──類似揭開瘡疤。唱像〈祭英烈〉那樣叫人痛苦的歌也有類似的作用:「願君知我共你是同路,我當天當夕,像你一般痛苦/身,困於此處,沒法與君一起並肩上,我亦無詞說斷腸」。這些佈置、儀式、片段、發言、歌曲,囿於形式,參加的年輕人所能承傳的頂多只是情感:對殺人者中國共產黨的憤恨,和對六四死難者的哀悼。然則打倒共產黨遙不可及,向著廿二年前逝者的悲痛無路可出,而一切導向現況的具體批評和訴求又和會場格格不入,年輕人哀傷之後無處著力。台上支聯會主導了整個晚會的格局,晚會外圍的民間團體攤位只是過場,不能影響晚會的結構。

走,到晚會之外

八九民運不應成為死物,不應成為一件只能原封不動地傳下去的遺產(註五),但如今我們在晚會裡所能得到最多是情感上的刺激──當然這是重要的,可是這遠遠不夠──由十萬起跳的參加者有著巨大的力量,能較哀悼做得更多。明白成千上萬的人當年為甚麼走出來,他們有甚麼具體訴求,這是第一步;我們還要追問下去,是甚麼樣的經濟政治環境造成了他們的訴求,那些問題現在還是否存在,有甚麼辦法可以解決?當你問到這個問題,你的目光就不會只停留在「平反六四」。

晚會不應只令我們痛。燭光吹熄,你自草地上站起來時應該知道你可以為改變現存問題做甚麼。

註一、支聯會的經費絕大部分自燭光悼念集會募捐而來,詳見〈支聯會的赤字〉司徒華 2008-12-18 明報 副刊
註二、〈拆局「你越想打壓,就越多人上街」〉2010-06-05 蘋果日報 A01;〈今年六四不一樣〉2010-06-05 蘋果日報社論;〈患癌後首燭光晚會市民高呼「撐住」華叔約定每年六四維園見〉2010-06-05 明報 A03
註三、〈14 年新高 8.2 萬燭淚悼六四〉2009-6-5明報 港聞頭條
註四、〈六四 集會 市民 54% 不滿港府 兩大學調查:93%人更珍惜自由〉2004-06-05蘋果日報A04
註五、〈六四燭光集會擬申納文化遺產〉2009-3-21蘋果日報 港聞 A06

參考一、「只是當社會沒有民主,民意民情無法通過投票數字表決時,遊行人數才會變得如斯重要。」,「把遊行集會人數的多寡,視為施政的民意基準,是社會的不幸。」〈去年七一與今年元旦的點算經驗〉http://a2009.hkupop.hku.hk/chinese/columns/columns49.html 2004鍾庭耀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