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浪、無岸——司徒華的回憶錄以外 八九民運22周年特刊 文:羅 司徒華逝世前曾接受多個主流媒體的專訪,最經典的莫過於有線由司徒華自己主導長達五小時的《大江東去——司徒華回憶錄》。而其他文字媒體接著也爭先恐後地歌功頌德。2月28日的「懷念司徒華先生公眾追思會」有8000人參與,連曾蔭權也形容司徒華:「一生熱愛中華、熱愛香港,致力推動民主發展。他為人剛直不阿,一直堅持理想,從不言休。錚錚風骨,深受各界尊敬」,連「對家」亦爭相為司徒華蓋高帽,足證司徒華的地位超然。 不過,他真的如回憶錄中所表現的一樣「永遠正確」嗎?主流媒體的專輯出爐以及支聯會搞的一連串悼念活動完結以後,質疑的聲音在各個民間舉行的討論會、網台,甚至支聯會官方的悼念網站上的討論區滲出,帶出不少必需追問的問題,補完過份順暢的《大江東去》。而以下,就是當中一些最有力及最重要的疑問。 叫停「三罷」,以解「暴亂危機」 89年,由於缺乏會議地方,教協辦公室成了各界商議的地方,主席司徒華則「順理成章」地成為主導支運的人(1)。6月4日,香港舉行了「黑色大靜坐」,司徒華當日聲淚俱下以至暈倒,呼籲全港市民參與6月7日的罷工罷市罷課(回憶錄卻說他本來不同意三罷,但見市民情緒需要宣洩,才同意「三罷」一天)。及後司徒華收到當時的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鄧蓮如的電話,說大陸會派一千人來港搞亂運動,甚至暗殺他。最後,他在無討論的情況直接聯絡媒體(2),叫停了7號的三罷與大遊行。結果6月7日當天,籠統估計有百多萬人流連於街上,手纏黑布,新華社對面仍有數以千計甚至萬計的市民在討論民主(3)。 香港社運難得遇上如此這般的大好形勢,一場可能是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運動,卻因還未確定且極具爭議性的因素——北京那邊已自顧不暇,怎可能想到要搗亂香港?搗亂香港對中共又有何好處?況且港英政府既然通知了司徒華,香港警方應主動掌握「搞事者」的行蹤,盡快拘捕——,在沒有討論之下被叫停,嚴重打擊香港人罕見的政治熱情。有前輩甚至斷言,當年三罷成功的話,立法會60席直選已得手了(4)。撇開考慮到人身安全問題,司徒華的判斷大概是確保運動不脫離他「和平理性非暴力」於是「不會亂」的一貫原則,而該次的判斷卻直接為港英化解了「暴亂」危機。而「和平理性非暴力」這原則不但與他以後成立的民主黨走的溫和妥協路線一脈相承,更甚影響整個社會對社會運動的想象。 反對五區公投,追求由上而下的民主 09年8月,社民連與公民黨發起「五區公投」,民主黨召開內部會議,作為黨鞭的司徒華於會後不願透露自己對「五區公投」的意見,只表示民主黨須召開會員大會決定。不過他有提出過五區總辭的名單(5)他在09年8月6日香港電台的「自由風自由Phone節目」中說五區公投「應該做,值得做,快D做」。到10年年初,司徒華卻說從來沒有支持過五區公投,並稱他拋出辭職名單是覺得民主黨不應該被社民連搶佔道德高地。結果民主黨另起爐灶與另外12個泛民主派團體組成「終極普選聯盟」,與政府協商提出妥協建議。 指「民主黨不應該被社民連搶佔道德高地」足見司徒華對屬於激進派的社民連有多不信任,而「終極普選聯盟」的誕生則足證司徒華與民主黨一直關心的確是於現行政制框架內作改良、妥協,他曾說:「……所謂變革分兩種,由上而下、由下而上,通常由上而下、付出代價小容易成功,由下而上、付出代價大。必須是上下結合,上面想變而有變,下面有民眾組織支持。」因此他從來都不相信直接挑戰政權的群眾運動,他在接受明報專訪時就提過:「六四事件已予人得深的教訓,用群眾運動對中共是不可行的鬥爭方法,我六四時已是如此想,看到學生聚在天安門,我想到一定不行」(6)——五區公投就正正是直指政權的群眾運動。 預計2022六四獲平反,怎樣的平反? 去年司徒華出席Our TV節目《議會內外》接受民主黨副主席劉慧卿訪問時提到,按照現在中國的情況,總理溫家寶曾撰文紀念胡耀邦,下一步將紀念趙紫陽,再進一步將平反六四。他預測將會在2022年,原因是胡溫政府於2012完成任期後,可能還有能力欽點下屆政府繼任人,但接任人則未必再有勢力,而再過十年當繼任人亦下台後,新的繼任人可能因為上層權力鬥爭、為自己爭取聲譽而提出平反六四。雖然司徒華強調這不僅需要靠上層的力量去平反,更依靠民間民主力量的增長,但我們仍要質問,這種「平反」的意義何在——在接受現時政權的前提下,掌權者因顧及自己的利益而提出平反,間接鞏固政權,為平反六四、爭取中國民主努力了廿一年的司徒華怎可能承認這種程度的平反? 請把悼念的哀愁轉化為力量 司徒華叫停三罷跟支持民主黨籌組「終極普選聯盟」的邏輯其實一脈相承——堅持「和平理性」的談判與妥協,以達不亂又能推進「由上而下」的民主進程。支聯會不支持直指政權的群眾運動,不會主動推動維權,又只能「精神支援國內民主」(7),那它除了每年舉行燭光晚會作政治表態以外,還可為平反六四、推動內地民主做些甚麼?就算六四真可於2022得到平反,就算退萬步不質疑為何可以接受中共掌權因要鞏固衛己權力而平反六四,我們就甘心這樣每年一次到維園一聚如同拜山,除了令自己感覺良好自我完成曾為中國民主努力過,消耗行動力之外,還能怎樣? 今日司徒華這位對香港民主發展有極大影響的人已被浪所淘盡,我們認真回望這段歷史之後,得認清這路上沒有聖人,每一個人都得負上將悼念的哀愁轉化為行動力的責任。 1 《大江東去 – 司徒華回憶錄》(第四集) 2 同上 3 獨立媒體:〈離線沙龍:承傳抑或批判?part 1〉,http://www.youtube.com/watch?v=KC-sRurqRbo 4 同1(黎則奮言) 5 司徒華提出的名單為:公民起動何秀蘭、公民黨梁家傑、社民連黃毓民、民主黨劉慧卿、職工盟李卓人 6《明報》,〈司徒華最後五課書,第二課之三:內地民主夢——要靠民間力量不斷積聚〉,2011年1月8日 7 同4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 1 = 二 Δ